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關鍵詞:孫策,袁術

前因

孫堅死後,孫策投靠袁術,奉袁術之命討伐陸康後並未被封一官半職,豪情壯志無處施展。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後果

孫策在江東創業,為東吳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始末

初平四年(193年)時,孫策守孝結束,前去討回孫堅的舊部,袁術知其胸懷大志,便心有不甘,勸他投奔舅舅吳景。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帶領數百人投奔袁術,袁術對其愈加賞識,便將一千多舊部交給孫策。但是袁術並不守信用,多次向孫策開出空頭支票,並未封他一官半職,孫策便以孫堅留下的傳國玉璽作抵押,獲得了一千多人的軍隊,其中包括黃蓋、程普等孫堅舊部,聽從朱治的建議前往攻取江東,一路勢如破竹,在江東站穩了腳跟,逐漸開拓東吳孫氏政權,江東集團也日益強大起來。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袁術的戰略誤區

起初袁術承諾給孫策九江太守的職位,卻任用了親信陳紀,孫策因此已經懷恨在心;而後袁術向廬江太守陸康借糧草遭拒,又知道孫策曾不被陸康重視因而兩人產生隔閡,故許諾孫策擊敗陸康後擔任廬江太守。然而,當孫策輕而易舉地攻下廬江後,袁術再次食言,任用老部將劉勳為廬江太守。袁術兩次給孫策開出空頭支票,出爾反爾,不僅使孫策對他大失所望,也讓想要日漸壯大以背叛袁術的心理逐漸生根發芽,奠定了日後借攻取江東為名而獨自建立政權的基礎。而袁術聽到孫策前去江東幫助舅舅,再招募軍隊回來平定天下的要求後,認為孫策並不能征討成功,便想要藉此削弱孫策,出人意料地將兵馬撥給了孫策。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孫策知道袁術覬覦孫堅留下的傳國玉璽已久,便以此作為抵押“換取”軍隊征戰江東。袁術的目的是贏取江山、一統天下,而他認為玉璽便是江山的象徵,是天下豪傑互相征戰所要爭奪的東西,以為擁有了玉璽便是真正擁有了天下。很明顯,袁術並沒有意識到兩者的本質區別。玉璽只是歷代借代皇位的物品,並非直接代表對天下軍隊和江山的統治,正如呂布所嘲笑的那樣,傳國玉璽在沒有統治軍隊的袁術手裡,只是一塊沒有任何價值的磚塊而已。袁術在玉璽和軍隊中選擇了玉璽,相當於是在孫策的計謀中被牽著鼻子走了,他要做的本應該是以孫堅舊部為誘,使孫策幫他攻取豫州或徐州等地。袁術的這一戰略失誤反倒助孫策走上了獨自擴大勢力、建立政權的道路。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袁術的戰略分析失誤並不止於此。早在初平年間,他與孫堅聯合擊敗了周後,本可以先攻取兗州,再聯合公孫瓚夾擊冀州的袁紹,卻選擇直接進攻荊州。初平三年(192年)孫堅為助袁術攻荊州被殺,袁術攻佔荊州的計策也落空。同年,曹操獲得兗州為其根據地,同時又有袁紹的援助,此時便形成了袁術不可攻破的局面。此後袁術不立漢獻帝反而自己謀求獨立稱帝,這也直接或間接導致了袁術最後的結局,使得部眾離心,為天下諸侯不齒和打擊。作為本可以成就大業的將領,袁術一系列戰略計策的判斷誤區終究失去了孫策、呂布等眾多名士,把一手好牌打得眾叛親離、元氣大傷。

霸主的嶄露鋒芒

中平元年(184年)孫堅攻打黃巾軍時,十幾歲的孫策在壽春便已廣交名士,更是與同齡的周瑜相見恨晚,結為生死之交。年少的孫策已經有著同父親一樣的遠大志向,張紘也讚賞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初平元年(190年),孫策聽從周瑜的建議,帶著母親和弟弟舉家遷徙到舒縣,孫堅戰死後,又遷至江都。興平元年(194年),孫策知曉自己勢單力薄,難以獨自成就大業,便去投奔袁術。袁術大為震驚於孫策的氣魄,知他並非等閒之輩,但並未給他封官,而是讓他投靠舅舅吳景。此後,孫策的軍隊被祖郎偷襲大敗,只得再次投靠袁術。

袁術認為孫策的作為甚至可以超越孫堅,給予了評價極高的口頭讚賞,卻一再食言,不再給他軍權。直至吳景被揚州刺史劉繇攻打,連年征戰無果,孫策請求帶兵支援舅舅,並用袁術覬覦已久的傳國玉璽作抵押。袁術一直壓制孫策是因為他知道孫策胸懷大志,一定不甘居於人下,一旦交與兵權,他必定大展身手。此次放虎歸山,是因為他認定孫策不能擊敗劉繇,正好借劉繇之手削弱孫策,便同意將孫堅的一千多舊部撥給孫策。孫策的軍隊一路上紀律嚴明,深受百姓擁護愛戴,行至歷陽時,原先一千餘人的軍隊已經壯大至五六千人,周瑜也率兵在歷陽迎接。孫策如魚得水,由此拉開了轉戰江東的序幕。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彼時薛禮、笮融和劉繇聯盟對抗孫策,孫策率兵屢戰屢勝,與周瑜先後大敗三人的軍隊,取得了出師後第一次大捷,也贏取了一塊根據地和大量的兵源。此後孫策又用計擊敗會稽王朗,斬殺其大將周昕,王朗大敗請降。江東當時豪強割據,孫策所向披靡,接連攻破了吳郡、丹陽、豫章等江東六郡,在江東佔據了大塊地盤,為東吳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江東集團也成為當時幾大政治軍事集團中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個。初步建立江東集團後,孫策任用了一批賢能的文臣武將,以鞏固自己的政權。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孫策極力反對且與袁術決裂,並開始了自己獨立稱雄的霸主偉業。建安四年(199年),袁術病死,其長史楊弘與大將張勳準備率兵投奔孫策,卻在半路被劉勳截胡。孫策假意聯盟,卻暗自偷襲了大本營,一舉擊敗劉勳。同年十二月,孫策為報殺父之仇,率軍進攻黃祖所在地,一舉殲滅黃祖。彼時曹操正與袁紹對峙交戰,並不想惡化與孫策的關係,便幾度採取和親的安撫政策。征戰的這一路上,孫策勢如破竹,從十七歲到去世時的二十六歲,他無疑開創了東吳政權的新局面,九年征戰漫卷沙場,一生戎馬磨礪風霜,而這一切,都源於從袁術手中借出的一千餘兵士。

孫策的個性特點

縱觀孫策的創業歷程,勇於開拓、志存高遠是他能一路壯大的第一要素。作為漢末雄踞江東的“小霸王”,孫策自然有過人的膽識和謀略。從孫策青少年時期開始,他就有著建功立業、攻打江山的豪情壯志,在投靠袁術後,更是不甘居於被驅使的地位而想要獨立建立政權。也正是因為他永遠不滿足於現狀,才在初到江東時便能屢屢獲勝,在鞏固政權的過程中也有眾多賢士自願投奔,這也體現了孫策一貫以來深得民心,為人稱道讚揚。孫策武藝高超且膽識過人,大喊“鼠輩安能與吾相等”,在漢末群雄割據的沙場上漫卷裹挾著黃沙掀起轟轟烈烈的一場英雄的舞曲。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孫策善於用人,廣納賢才。周瑜曾向孫策推薦張昭、張紘兩位謀士,孫策便派人去請他們出山,第一次卻被拒絕了。於是孫策屈己待人,親自上門請兩位謀士出山,上演了一出孫氏的“三顧茅廬”。之後孫策對兩人也極為器重,他們的輔佐也使孫策如魚得水、如虎添翼。《三國演義》中,太史慈助劉繇與孫策大戰後被俘虜,“策即解縛”,不僅對他加以信任,還委以重任,讓他去招降劉繇的餘部,當其他人都覺得太史慈不會回來時他仍然深信不疑,最後太史慈果然如約而至。這也充分體現了孫策愛惜人才、知人善任。臨終前,孫策並未將接班人之位傳於自己的兒子,而是交給了弟弟孫權,認為:“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並且為孫權指明張昭、周瑜兩名謀士。事實證明孫策的決定對於東吳集團的鞏固壯大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充分體現了他的選賢與能、遠見卓識。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然而孫策仍然有他致命的缺點,他過於爭強好勝、心胸狹隘,是不願意與他人平起平坐的人。他不滿足於已有的江東政權,甚至想要做大司馬,被曹操拒絕後因此記恨,謀劃攻打許都,以此為自己樹立起了敵對集團。孫策的衝動氣盛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許貢更是上疏朝廷,認為應將他“召回京師”“以絕後患”,孫策聞後又將其置於死地。許貢的門客們聽說許貢被孫策絞死,決心報仇。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在丹徒山打獵時被許貢的三個門客射中面部;後又因不改性急衝動的個性而金瘡迸裂,命喪黃泉。可以說,是孫策的這般衝動性急而導致急火攻心,壯志未酬便英年早逝。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江東的一路崛起

作為少年英雄,孫策自幼便英氣逼人,以充足的人格魅力與各路豪傑惺惺相惜。雖然孫策的致命弱點最終極大地影響了他自己的命運,他仍然在三國時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若非有他在江東舞臺上英姿颯爽的一場大戲,怎會有東吳的一片江山,以及此後的三國鼎立的局面?正是因為孫策率先開闢了江東六郡的根據地,為孫氏政權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才有了東吳集團日漸強大的霸主地位。威震江東的“小霸王”孫策的人生旅程雖比較短暫,他卻在這短短的九年光陰中一路凱歌,馳騁過萬水千山,建立了當下無人匹敵的政權基礎,迸發出別人一生都不及的耀眼光芒。

孫策曾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一路勢如破竹

孫策從袁術手中借兵征戰江東,雖是低三下四地懇求,卻促成了日後的昂首挺胸、揚眉吐氣,一路勢如破竹,轟轟烈烈,威震江東。江東政權得以鞏固的另一大要素便是眾多賢才謀士雲集,周瑜、魯肅等均棄袁術而投靠孫氏集團,又倚仗長江天險的天然屏障,幫助孫權不僅保住孫策時開創的基業,並且建立了吳帝國,佔據了整個長江流域的地盤。縱觀孫策一路攻取江東,確實是憑藉自身的雄才大略和人格魅力穿透了灰暗迷茫的時代,為迎來東吳政權初生的曙光做了鋪墊,也為滾滾向前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又傳奇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