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的出現,竟然起源於漢武帝一段浪漫愛情故事

眾所周知,皮影戲就是表演者用獸皮或紙板做成的小人在白色幕布背後,一邊操縱者小人,一邊講述故事,並輔之以音樂的民間戲劇。皮影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至2011年,中國皮影戲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皮影戲的出現,竟然起源於漢武帝一段浪漫愛情故事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皮影戲,其實在我國已經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最早起源於西漢,而且它的起源還與漢武帝和李夫人的一段浪漫故事相關。

皮影戲的出現,竟然起源於漢武帝一段浪漫愛情故事

在漢代高承的著作《事物紀原》中,記載了漢武帝的這段浪漫愛情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病逝之後,漢武帝十分悲痛,時常思念她。公元前121年,一位名叫李少翁的齊人,稱自己會招引鬼神的方術,來朝見漢武帝。某一天,李少翁在夜裡,拉上帷帳,點上蠟燭,用方術讓漢武帝在帷帳前再次見到自己朝思夜想的李夫人,漢武帝大喜,於是,李少翁便被封為文成將軍,並獲得無數賞賜,成為了漢武帝的座上賓。

李少翁其實並不會什麼招引鬼神的方術,他只是在覲見聖上之前,看到小孩那布娃娃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便靈機一動,仿照李夫人的畫像,用布帛做了一個mini版的李夫人,然後給布娃娃李夫人身上綁上繩子,以此控制布娃娃,到了夜裡,再到帷幕面前演示給漢武帝看,討得漢武帝的開心,李少翁這場“方術”也就成了最早版本的皮影戲。

到了唐朝之後,皮影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唐朝,佛教盛行,而皮影戲則被唐代人用於佛教傳播,在佛教的流行之下,皮影戲的傳播範圍也越來越廣。到了南宋時期,皮影戲的流行範圍覆蓋得更廣,南北方都十分流行,在開封和杭州等地還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影棚,那時候的皮影戲喜歡講三國演義的故事,曲折離奇的“三國”也招來眾多百姓觀看。在海寧一帶,甚至出現了規模較大的皮影社團。

至元朝時期,中國的皮影戲隨著對外交流的加深,傳入了波斯、阿拉伯、日本、英國、法國等多個亞歐國家,皮影戲也藉著對外交流的東風在國外逐漸流行起來,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以至於皮影戲成為了印度尼西亞的國粹,2003年印度尼西亞將自己國家的爪哇皮影成功“申遺”。

皮影戲的出現,竟然起源於漢武帝一段浪漫愛情故事

在明朝以後,皮影戲逐漸分為北方、西北等幾大地域流派,至清朝時期,皮影戲發展至鼎盛,許多官員以及貴族們都在自己家組建了皮影戲班,方便自己隨時觀看。在清朝的前期,不管是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歡皮影戲。在康熙執政時期,特地專門安排了官員管理皮影戲相關事務,五品官銜,足以體現皮影戲在其當政期間的受歡迎程度。而民間也是十分推崇皮影戲,一個鄉里可能有二三十個皮影班子,而且百姓們不管是豐收、嫁娶、添丁,還是f逢年過節都喜歡請皮影班子來演出,在那時皮影班子從晚上演到第二天清晨都不是稀奇事,更有甚者連續演出十幾天,也是座無虛席。

皮影戲的出現,竟然起源於漢武帝一段浪漫愛情故事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後期,一些地方的官府擔心民眾會借夜晚演出皮影戲而聚眾鬧事,便禁止皮影戲再演出。如今,皮影戲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不少人只在文字資料中瞭解過皮影戲,卻從未真正看到過一場靈動有趣皮影戲演出,也是令人可惜!好在從2006年開始,皮影戲重新受到重視,多個地區開始將自己的皮影戲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待皮影戲能在成為“非遺”之後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