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漢武帝時,第一次成為官學,是有其必然的主客觀原因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漢字乾坤

一、自西漢之漢武帝採納了,大儒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略後,儒學便成為了官學,成為了主流社會思潮。之後的2000多年,儒家之儒學,一直對我國施加著巨大的影響力,影響力可謂是極其深遠!

(1)那麼試問一句:“為何偏偏是漢武帝時,儒學第一次成為了官學,真正成為了事實上的社會主流思潮呢?”

(2)儒家之儒學能夠成為官學和社會主流思潮,到底有哪些優勢呢?今天,我們不妨來簡單梳理一番。

儒學在漢武帝時,第一次成為官學,是有其必然的主客觀原因的!

二、首先,主觀上,必須得承認:“儒學在西漢之漢武帝時期,已經算是進入了成熟期,已經算是很完善和完備了,已超過了其他學派,對其他的,諸如法家、道家等學派,已然形成了較大的優勢。”

顯然,這是儒學在漢武帝時,能成為官學,儒家思想能成為社會主流思潮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原因。

(1)一般而言,孔子被視為儒學、儒家的創始人。但是,如果將視野放的開闊一些,其實周公算是最早的儒學創始人。畢竟,孔子之儒學及儒家思想,是來自周公及三代禮樂,所以,儒學和儒家的祖廷,當是周禮制定之地洛邑成周。

(2)要說至聖孔子,對儒學和儒家的貢獻,最大的功勞就是“開宗立派”,也就是解決了儒學、儒家之有無問題,是一位“宗門”創立者。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有了孔子的努力,儒學和儒家才算是真正創立和聞名起來。

a。總體來說,孔子的儒學、儒家之思想,主張“為政以德”,即“德治”或“禮治”。講究古典人道主義性質的“仁”,並形成了“仁、義、禮”的概念,為儒家核心思想——五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b。但是顯然,孔子時期的儒學和儒家,並沒有獲得統治者的絕對認可,而僅僅是諸子百家之一而已。

(3)要說亞聖孟子,對儒學和儒家的最大貢獻,是最早完善地提出了“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之思想,為後人理解孔子的儒學和儒家之思想,提供了更好的詮釋。

a。總體來說,孟子的思想算是孔子思想的延續和延伸,其將孔子的“仁、義、禮”之概念繼續拓展,繼而形成了“仁、義、禮、智”的概念,為儒家五常的最終形成,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b。但是顯然,孟子時期的儒學和儒家,也沒有獲得統治者的絕對認可,而僅僅是諸子百家之一而已。

c。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孟子由其性善論,發展出了“良知”說,這也為後世的陽明心學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對後世儒學的發展,寓有重大意義!

(4)要說後聖荀子,對儒學和儒家的最大貢獻,那便是:“他是儒學的集大成者,讓很多人看到了,在堅持孔孟之儒學、儒家核心思想的同時,還有另外一條‘康莊大道’,可以選擇,可以走。”

a。通俗來說,就是荀子讓儒家和世人知道了,儒學和儒家,除了要學習孔孟之道,還可以學習其他學派,諸如法家、道家等學派。顯然,這是開創性思維,甚至,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儒家有了這一開創性思維,才使得儒家擁有了,能超越其他學派和思潮的能力。

b。總體來說,荀子主張“禮法並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且反對鬼神迷信。還針對“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另外,荀子還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並強調學以致用。此外,荀子還孟子的“仁、義、禮、智”的概念,發展成了“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等思想體系的最終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c。但是顯然,荀子時期的儒學和儒家,依然沒有獲得統治者的絕對認可,彼時的儒家雖發展壯大,且日趨成熟,卻依然僅僅是諸子百家之一而已。

(5)相對來說,荀子對儒學和儒家的開創性發展,算是造就了儒學的集大成者之光輝形象!在後聖荀子的努力之下,儒學和儒家已然日趨成熟,這為儒學成為後世之官學,奠定了極為關鍵的一步。

三、題外話,顯然,至聖孔子是為儒學和儒家打基礎的人,亞聖孟子的思想基本都是孔子思想的延續,也是屬於打基礎的人。

而後聖荀子,則是為儒學和儒家,提供開創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人,可謂意義非凡。

荀子的開創性儒家思維,不僅為儒學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使得儒學和儒家,逐漸超越其他學派外,同時,還使得儒學和儒家擁有了,成為官學和社會主流思潮的潛力。

(1)在筆者看來,孔子和孟子之於儒學和儒家的基礎性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如若沒有荀子的開創性思維,主張儒家可以學習其他學派,諸如法家等學派。那麼,孔子之後的儒學和儒家,似乎也就無法成為,能超越其他學派的頂級流派了。

(2)雖說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的地位,算是平等的。但是,很明顯,儒家正是因為受到了,荀子的開創性思維,即“禮法並施”的啟發和影響,最終,才形成了逐漸超越其他學派之宏大氣勢!

(3)當然,荀子之後,雖說秦朝是以法家為核心思想,完成了大一統。但因為秦朝是個短命王朝,卻也間接證明了,國家不能只以法家立國,而忽視仁德。

a。畢竟法律過於嚴苛,會造成民眾苦不堪言,最終是離心離德、民心思變,王朝垮塌!

b。所以,秦王朝的短命,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荀子的“禮法並施”之開創性儒學思想,對於王朝的統治來說,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4)荀子的這一開創性儒學思維,不僅直接影響了,先秦時期的儒學和儒家之思想,還間接影響了,秦漢及後續朝代的儒學和儒家之思想。

a。總之,後聖荀子算是以一己之力,造就了近2000多年的“相容幷蓄”之潛移默化之影響。

b。荀子之後的大儒董仲舒的思想,以及魏晉時期的玄學等,無不都有荀子開創性儒家思維的影子。

儒學在漢武帝時,第一次成為官學,是有其必然的主客觀原因的!

四、其次,客觀上,儒家之外,法家和道家兩大思想流派和勢力,雖有其優勢,也證明了他們在治理國家和社會方面,確實有很多優點。但是,顯然二者在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國家和民心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

顯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侷限性和挫折,間接突顯出了,日漸成熟的,且吸收了法家和道家優勢之核心思想的儒學和儒家。在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國家和民心上,相較於其他學派,確實擁有了,巨大的優勢。

也就是說,經過後聖荀子以及大儒董仲舒,特別是董仲舒,改良過的儒學、儒家,算是非常符合漢武帝之迫切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等等的需求了!

(1)強大的秦王朝,雖然第一次實現了中國之大一統。然而,在嚴苛的秦法,以及法家無法統一文化和思想的前提下,看似強大的秦朝,僅維持了十幾年,便轟然倒塌。這就間接證明了,法家思想或許在統一國家上有大作用,但終因其太過剛猛,在統一民心上,顯然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2)很明顯,強大的秦朝轟然倒塌,是給了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很大的警示和啟發的,故而漢初,劉邦放棄了秦朝的法家思想,轉而採取了,更加溫和的道家黃老之“無為而治”的思路,最終,施行了一系列的休養生息的政策。

(3)但是,道家之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雖確確實實提高了,初期西漢王朝的實力。卻也因太過柔和,真真切切造成了地方勢力割據,並險些造成王朝垮塌。

a。顯然,一味地”追求無為而治“,不利於西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和大一統。

b。在這一點上,劉邦應該早就看到了,而“白馬之盟”就是他擔憂的例證。最終,是漢景帝完成了大範圍的削藩,加強了中央集權。當然,雖較為成功,卻並不徹底。

(4)待到了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期,顯然,他是絕對不能容忍,地方勢力的強大的!但是,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和大一統之趨勢,他又必須要周全地考慮策略。即必須考慮到,既要規避掉法家的剛猛,也要去除掉道家的過於柔和。那麼又有哪個學派,能擔此大任呢?

(5)顯然,聰明且有大志的漢武知道,經過大儒董仲舒改良過的儒學和儒家,既學習了法家之思想,也學習道家等思想,算是真正融合了,其他學派的優勢核心思想。這種相容幷蓄的,經過改良過的,且強調“大一統”和“民心所向”的儒學和儒家,就是他自己想要的學派,正是自己所需要的。

五、再次,客觀上,漢武帝的老師--衛綰,也是儒學、儒家的推崇者!這間接影響到了漢武帝,不僅使得漢武帝對儒學、儒家有了很多瞭解,也間接拉近了漢武帝和儒學、儒家的關係。也就是說,漢武帝最終選擇了支援儒學和儒家,你要說他不喜歡儒學、儒家,估計沒人相信!

(1)話說,漢武帝即位後,竇太后依然把持朝政,不允許改變治國思想。即不允許改變漢初的,黃老之休養生息政策。顯然,這引起了有大志向的,志在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的,漢武帝的強烈不滿。

(2)故而,為了培養自己的親信和力量,漢武帝即位不久,就下詔“舉賢良方正能言直諫之士”。由此,彼時的老師兼丞相——衛綰,算是理解,也是順應漢武帝的意願,趁機提出了,在舉賢良方正之時,應罷除法家和道家(含縱橫家)這兩個學派的學者。

(3)也就是說,衛綰算是變相間接地提出了“罷黜百家”之政策。顯然,這引起了,維護道家學派的竇太后的強烈不滿,幾個月後,衛綰被免去了丞相的職務。

(4)對此,還在暗中積蓄力量的,羽翼未豐的漢武帝,顯然是無能為力的,是無法撼動竇太后的決定的。但是,雖說是無能為力,但這件事,卻也讓漢武帝,更加堅定了支援儒學、儒家的信念。

六、再者,客觀上,聰明的大儒董仲舒,顯然是善用抓住機會和利用機會的。在發現了,擁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想要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等封建統治後。大儒董仲舒,發展和延伸了後聖荀子的“儒法並用”,不斷地吸收儒家學派之外的,其他學派的優勢核心思想,諸如學習道家和陰陽家等。如此一來,董仲舒算是積極主動地將儒學、儒家,推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面前!

(1)最終,董仲舒吸收其他學派思想,博採眾長,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了完善的帝制神學體系。顯然,這極大地迎合了漢武帝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的需求。

(2)再加上,董仲舒還提出了“大一統”、“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思想,如此一來,算是整理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維護中央集權和君權的,儒學、儒家之治世理念。

(3)顯然,善於發現和抓住機會的大儒董仲舒,是有大智慧的。一旦他發現自己的面前,出現了讓儒學大發展的,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他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去抓住這個機會。

a。董仲舒的善於抓住機會的能力,對於儒學、儒家來說,顯然是一件大好事、大幸事!

b。最終,儒學在漢武帝時成為官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潮,就證明了,董仲舒確實足夠聰明,且善於抓住和利用機會。

c。同時,這也間接證明了,後聖荀子的“儒法並用”之開創性儒學思維,是足夠偉大的!

儒學在漢武帝時,第一次成為官學,是有其必然的主客觀原因的!

七、透過上述筆者的分析,我們已大致可知,為何儒學能在漢武帝時成為官學。為何儒家思想能在漢武帝時,能成為社會主流思潮了。

(1)主要原因一:“主觀上,是儒學和儒家,彼時已經成熟,成為了適用於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的思想學派、流派。”試想一下,若是儒學和儒家不夠成熟,縱然是有機會在眼前,自身實力卻不夠硬,根本就握不住,那也沒有用,因為不中用啊!

(2)主要原因二:”則是漢武帝喜歡儒學和儒家,並偏向於想要選擇儒學和儒家。“這一點很重要,試想一下,如果漢武帝都不喜歡儒學和儒家,儒學在漢武帝時期,又如何能成為官學呢?”

a。其實,漢武帝喜歡儒學,當和他的老師衛綰有一定關係,畢竟衛綰是儒學和儒家的推崇者。這使得冥冥之中,儒學和儒家一直都在對漢武帝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b。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儒學和儒家一直在佈局,一直在試圖擴大影響力。即儒家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主動對漢武帝施加影響,讓漢武帝不得不喜歡!

c。但這畢竟是一廂情願的說法,只因漢武帝,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可是千古一帝,是有大智慧和大能耐的,沒人能左右他的喜歡和選擇,除非他自己願意!

(3)次要原因:”主觀上,是以大儒董仲舒的為首的西漢之儒家,抓住了皇帝——漢武帝偏愛儒學和儒家的需求。即儒家抓住和摸透了,皇帝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等訴求。“畢竟,機會難得,錯過偏向和偏愛儒學、儒家的,漢武帝這位大雄主,儒學和儒家,還不知道何時才能有,更好的出人頭地之機會呢!

(4)客觀原因,則是法家和道家等學派的弱點,都在先秦、秦朝或漢初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展現,這使得漢武帝對法家和道家等思想,擁有了較為清醒地認識。繼而,對經過改良的,博採眾長的儒學,愈發有了清醒的認識和好感!

a。一番清醒之下,其實漢武帝已經非常清楚:“要想加強中央集權等,就必須要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

b。而漢武帝的徵集賢良和問策,我們可以看作是,漢武帝在主動在給儒學和儒家機會。畢竟,他對儒學和儒家接觸已久,對於已然成熟的儒學和儒家,他應該是有信心的。即相信儒學和儒家,能夠在徵集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