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的“替天行道”大旗換了,是誰看它不順眼?

梁山的“替天行道”大旗換了,是誰看它不順眼?

網傳,梁山景區那面著名的“替天行道”大旗,最近已換成了“義薄雲天”。至於為什麼改,有關方面還沒給個說法。

我相信,但凡有點文化常識的中國人,都知道“替天行道”是《水滸傳》最響亮的口號,體現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嚮往和追求。它是水滸文化、梁山精神的象徵,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然而,就是如此經典的一面旗幟,現在竟被硬生生的換掉了。“義薄雲天”,與“替天行道”在內涵、氣勢和格局上都有很大差別,具體不必細說,反正明顯感覺不對勁。

梁山的“替天行道”大旗換了,是誰看它不順眼?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為什麼要這樣改動?翻看網民的評論,對這個操作是一邊倒的質疑、嘲諷和謾罵。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允許我說的話),網民似乎一致認為這是“心虛”的表現,或者說,他們認為有關部門是擔心“替天行道”會對大眾產生某種“誤導”,進而滋生某些“不好”的言論和舉動。這個說法也許有不實之處, 但除此之外似乎真的很難解釋,為什麼掛了幾百年的“替天行道”,在有些人看來就那樣礙眼,非要換掉不可呢?

如果真是這樣,將是對民眾的侮辱,對經典文化的不敬,也是當地治理理念、群眾觀念的嚴重倒退。

不可否認,當前經濟下行,生活不易,民眾被各地層層加碼的防控、亂象叢生的檢測弄得怨聲載道。面對這種局面,各級決策者要做的是傾聽民眾呼聲,及時調整政策,一面要讓防疫更加科學化、法治化、人性化,儘量減少防疫對民眾正常生活的干擾,嚴查借防疫為名的種種違法

違規

亂象,一面要竭盡全力提振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公平,不僅要保障民眾生命健康,還要讓他們活得自由、富足而有尊嚴。

梁山的“替天行道”大旗換了,是誰看它不順眼?

梁山好漢群像

在某種意義上說,決策者們如果做到這些,他們本身就是在“替天行道”——這個“天”就是人民, 這個“道”就是良法善治、公平正義之道,是以人為本、美好生活之道。

反過來說,如果決策者們繼續罔顧民意,不知反思還要自我感動,同時卻又盯著“替天行道”幾個字浮想聯翩,必欲換之而後快,這樣的做法不僅愚蠢而且危險。其實質,是把自己擺到了民眾的對立面,甚至把自己假想成了“替天行道”的物件。如果任由這種觀念和做派蔓延,別說生活好轉,我們以後恐怕連《水滸傳》都看不到了——這裡要提醒各位,上一次《水滸傳》被禁,還是在滿清時代。

所以,換掉“替天行道”的大旗,從任何層面都說不過去。它非但沒有消除任何“不良暗示”,反倒激起了民眾更多的負面聯想,引發強烈的反感和如潮惡評,而其中折射出的某些觀念上的落後和陰暗,更是讓人心寒。

有關方面要做的,絕不是對“替天行道”畏之如虎,恰恰應該是不忘初心,直面現實,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和人民群眾一起“替天行道”,讓老百姓儘早過上正常、美好的生活。

也許做到這些並非易事,但首先應該端正心態和理念,一步步做起。如果不知道從何處開始,那就先把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換回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