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繼位時,大臣把打擊諸侯王看作獻忠心的表現

漢朝初期,政局急需整頓,當武帝從父皇手中接過大漢江山時,裂土為王者已達到二十四個。經過“吳楚七國之亂”後,諸侯王的勢力被大大削弱了。想當年吳王劉濞的氣焰是何等囂張:“敝國雖狹地方三千里;人民雖少,精兵可具五十萬。”然而,僅僅三個月,叛亂便告失敗。實踐證明,要推翻漢朝中央,是很難的。這前車之鑑,諸侯王們不會忘記。

為什麼漢武帝繼位時,大臣把打擊諸侯王看作獻忠心的表現

再加上平叛之後,景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了他們的作為。然而,百臣殫精竭慮。武帝即位後,他們要給晁錯平反,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從賈誼、晁錯以來,大臣們形成一種共識:要強化皇權,就得削弱王國。他們把打擊諸侯王看作向皇上獻忠心的一種表現。故此,武帝一即位,一些大臣為討好新君,便對諸侯王“吹毛求疵”,甚至嚴刑逼供王國官吏,要他們指證其王,官吏們往往受刑不過。

為什麼漢武帝繼位時,大臣把打擊諸侯王看作獻忠心的表現

當年漢高祖正是鑑於“亡秦孤立之敗”而裂土分封子弟的。後來王莽也正是因為漢室內無賢臣、外無強藩而“無所忌憚,生其奸心”的。諸侯王對片面地把他們視為危害皇權的力量十分不滿,大聲疾呼人們應注意他們“為磐石宗”的作用。然而,經歷了“吳楚七國之亂”後,袞袞諸公再也不肯聽信他們的話了。諸侯王、特別是那些安分守己的諸侯王感到十分委屈,決計向武帝申訴。

為什麼漢武帝繼位時,大臣把打擊諸侯王看作獻忠心的表現

建元三年十月初一,是傳統的“正旦”——此時尚沿用秦《顓歷》,以十月為歲首。按禮,諸侯王要於此日朝賀皇上。典禮結束後,武帝留下代王劉登、長沙王劉發、中山王劉勝、濟川王劉明吃酒。待佐助酒興的樂聲一響,劉勝按照事先與諸侯王們商定的計劃,“嗚鳴”地哭了起來,涕泗交流,很是傷心。正在興頭上的武帝十分奇怪,問是何故,劉勝哭訴道:臣聞社不灌,屋鼠不燻。何則?所託者然也。

為什麼漢武帝繼位時,大臣把打擊諸侯王看作獻忠心的表現

臣雖薄也,德蒙肺附;位雖卑也,得為東藩,屬又稱兄。今群臣非有葭尊之親,鴻毛之重,群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接著,他又添油加醋地訴說了一通官吏是如何對他侵凌的。大臣們自然是皆大歡喜。如果說文帝、特別是景帝對諸侯王施威,武帝則是布恩,用溫和的手段來完成父祖未竟的事業。汲黯說武帝“外施仁義”,此是一個具體的例證。

為什麼漢武帝繼位時,大臣把打擊諸侯王看作獻忠心的表現

相比之下,武帝這一手更為高明。過了幾年,元朔二年正月,又一項溫情脈脈的措施—“推恩令”頒佈了。這項措施是主父偃提出來的。主父偃,臨菑人。齊人矜功名,臨淄曾是齊國都城,最具齊文化的特徵。主父偃之為人,格外看重功名富貴,他家庭貧困,想透過學習縱橫家言,走蘇秦、張儀那條貴顯之路。讀了不少書,功名富貴卻一直與他無緣。

為什麼漢武帝繼位時,大臣把打擊諸侯王看作獻忠心的表現

這時,距臨菑不遠的菑川人公孫弘以儒學顯貴的訊息從長安傳來,主父偃怦然心動,於是他又改學儒家經書及百家之言,其中自然少不了公孫弘賴以發跡的那部《公羊春秋》。然而,仍是不能出人頭地,而且還遭到一些儒生的排斥,甚至想借點錢餬口,都沒人肯借給他。他在齊地實在混不下去了,只好北遊燕、趙、中山,元朔元年輾轉到了長安。此時,衛青正得寵,貴極人臣,主父偃去拜見衛青,衛青覺得他是個人才,遂向武帝薦舉,武帝卻不以為意。

為什麼漢武帝繼位時,大臣把打擊諸侯王看作獻忠心的表現

主父偃無奈,決計孤注一擲,上書自薦,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為諫伐匈奴。武帝批閱後,大為讚賞,當晚便召見了他,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立即拜他為郎中。去主父偃從此發跡,不到一年,連升四級,從郎中到謁者,再到中郎,再到中大夫,成為武帝的腹心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