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

焉耆之地,朝鮮之地

突厥的強大,應從西元五四六年開始。自然它不是於那一年突然強起來,而前此須經過培養實力的一段長時間,只是從那年起,它的實力才開始有所表現。那年居住於現在貝加爾湖附近的鐵勒部落準備進攻柔然,而為突厥酋長土門所邀擊,鐵勒投降者五萬人,因此突厥的實力大增。

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

五五零年,土門向柔然求婚未遂,一怒脫離柔然而獨立。柔然在五世紀初年,已是大國。據《北史·蠕蠕列傳》說,它的版圖是:“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至六世紀中,依然強盛。但突厥脫離柔然五年後,突厥的木杆可汗,則一舉攻滅柔然。同時突厥又擊敗和併吞了若干鄰國,嚈噠即《梁書》所說的滑國,居於裡海以東的烏滸河上,遼海則當是指現在渤海的北部,北海指今貝加爾湖,而這裡所說的“沙漠”,無疑的是現在的內蒙古沙漠,這是多麼遼闊的版圖。就在突厥開始強大的時候,也開始與中國發生來往。

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

那時中國正值魏分東西、齊週二國行將形成殺得難分難解的時候,這種局勢,給予突厥一個極其有利的南進機會。齊周兩方都不惜出極大代價來爭取這個強大的外援,五四五年,周太祖宇文泰且把西魏的長樂公主嫁給土門。周齊拉攏突厥的手段,畢竟以周為高,因此突厥曾於五六四年派騎兵十萬,助周伐齊,使齊國遭受嚴重的損失。但突厥是不希望把齊國滅掉的,它知道必須維持“兩兒”的均勢,然後才能不憂無物。所以它自此以後即依違於齊周之間,想長久的坐享漁人之利。

但沒有料到周竟於五七七年迅速滅齊,等到突厥出兵援齊,為時已晚。於是突厥又立齊范陽王高紹義為齊帝,想貫澈“兩兒”的政策,但周既已滅齊,便不像從前那樣聽話。次年,周高祖準備親自統軍大舉討伐突厥,因病死而未果。其後周又修築長城,以便防守。大概突厥也看到北周實力的不可侮,於是又和周表示親善,周以千金公主嫁給他缽,突厥把高紹義交還給周。

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

這可以說是突厥外交的大失敗,從此他對中國失去了控制的力量。等到隋文帝篡周以後,突厥在外交上更處於被動的地位,軍事也因之連連失利、終至造成內部的分裂與衰亂。突厥的分為東西二國,《西突厥史料》說是在西元五八二年開始,《資治通鑑》則記於陳長城公至德三年中,但按諸《資治通鑑》記載這件事的口吻,是在追述往事,所以應以《西突厥史料》所說的時間為正確。突厥分裂的原因,則因有大邏便者,是突厥已故木杆可汗的兒子,與當時的突厥可汗沙缽略有隙,投奔當時西面可汗達頭,達頭給他十萬兵以攻沙缽略,大邏便兵勢益強。

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

舊為西面可汗

但從此沙缽略與達頭連兵不息,終至分為二國,西方是達頭的勢力,東方是沙缽略的勢力。在西方的突厥史稱西突厥,東方的仍稱突厥,又稱北突厥或東突厥。突厥的分裂,與隋室的離間政策有莫大關係。隋朝對突厥施行離間的經過,留待下章詳述。但有一可注意的地方,應先加以認識,就是當時突厥帝國尚未發展至中央集權的地步,而是分邦自治的。原來突厥的最高領袖可汗之下尚有若干可汗,他們各統有一定的地盤和武力,只是名義上服從大可汗,實際是獨立的。《周書》五十說突厥“雖移徙無常,而各有地分”,就是指這種現象而言。由此可知突厥並不是一個集權的帝國,僅具有一種聯邦性質。西方突厥自達頭的父親室點密起,便處於獨立狀態,《隋書》八四說達頭“舊為西面可汗”,顧名思義,即知他是個獨霸一方的突厥領袖。

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

東拒都斤,西越金山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隋書》記載西突厥的最大錯誤,便是認為大邏便是西突厥的始祖。其實西突厥的始祖應為室點密,達頭是室點密之子,達頭以後的西突厥可汗,也都是室點密和達頭的子孫。大邏便並不是西突厥的可汗,只是惹起突厥東西分裂的肇事者。《舊唐書》因襲《隋書》的說法,更把大邏便誤為木杆。直到《新唐書》,才改正了上項的錯誤。據《西突厥史料》說,烏孫故地為今伊犁河流域及其附近,雷翥海為裡海或鹹海,瀚海則為外蒙古沙漠的西北部。但《舊唐書》沒有說明西突厥在何處與東突厥接境。

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

《隋書·突厥列傳》則說西突厥“東拒都斤,西越金山,龜茲、鐵勒、伊吾及西域諸胡悉附之。”據《西突厥史料》說,都斤山為杭愛的一部。其地本為木杆可汗建牙之地,當系東西突厥的邊界。金山則為外蒙古的阿爾泰山,亦即阿史那奔柔然後所世居狀如兜鍪的金山。至此,我們對東西突厥的版圖,大致可得到一個印象。東突厥的領土,東到渤海北部,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內蒙古沙漠,西到外蒙古的杭愛山。

突厥早已先具有分裂的因素,而後隋人的計策,才得以施展

西突厥則領有杭愛山以西阿爾泰山以南的整個伊犁河流域,南至天山南路的疏勒一帶,西至裡海的東部。這兩大帝國,東西對峙了一百五十年,他們不但對外或相互發生了多次的戰爭,其自身內部也經過了無數變亂。直到唐玄宗時,他們都失卻對北方民族的領導權,而為後起者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