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課堂上,為何從不說毛遂自薦的後續?因為答案太淺顯

歷史是永遠不可能連貫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因為即便是史官也是精挑細選著記載了一些大人物和大事情,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沒有前後的人,和很多零零散散的小故事,比如說邯鄲學步裡的少年、比如說刻舟求劍裡的楚人,還比如說毛遂自薦裡的毛遂。

老師在課堂上,為何從不說毛遂自薦的後續?因為答案太淺顯

毛遂就是在歷史的邊邊角角里待著的人,閃現於《史記·平原君列傳》《清漾毛氏族譜》《雞澤縣誌》,甚至清代小說《東周列國志》都成了他存在的證明,沒錯,就是這麼的辛酸可憐,而要說他的生平則更是三兩句,想要湊個字數都不行。

這位小透明出生於公元前285年,當時是烽火連城、喊打喊殺的戰國時期,但至於他是戰國哪國哪個地區的人,有的說是薛國,有的說是滎陽郡陽武,搞得山東省和河南省又開始費盡心機搶文化名人了,最後以《韶山毛氏族譜》確定是河南人,結果墓地又在山東省。

不過光是一個“毛遂自薦”的故事,就讓他閃光到了現在,雖然現在這個故事已經被補充得足夠作為一篇小學生課文了,但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裡其實只用一句話就能概括:“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老師在課堂上,為何從不說毛遂自薦的後續?因為答案太淺顯

總的來說就是公元前259年秦國派兵包圍了趙國邯鄲,從邯鄲學步就能知道,邯鄲是一個大城市,是趙國屹立了158年之久的都城,都城被圍了,形式一觸即發,趙王讓趙國公子趙勝去楚國求援,趙勝就打算招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畢竟求援也是件需要考驗智力和體力的辛苦事。

於是趙勝一番千挑萬選,可最後那第20個人怎麼也選不出來,正愁得滿頭大汗,做了3年小跟班還沒出息的毛遂忍不住了,向趙勝推薦自己,趙勝說出“脫穎而出”,又讓後人多背了一個成語,接著帶著毛遂一行人浩浩蕩蕩去了楚國。

以上其實已經是整個毛遂自薦的核心了,那麼毛遂自薦成功之後的結局怎麼樣?大家細想起來卻覺得沒有什麼印象,似乎是語文老師沒有怎麼提及,人人也說語文老師沒有提到,但其實語文老師說了

——毛遂自薦成功之後,大家到達了楚國,楚王卻只接到了趙勝,結果說了老半天還沒有結果。

老師在課堂上,為何從不說毛遂自薦的後續?因為答案太淺顯

毛遂好惱火,覺得楚王優柔寡斷,當即大步跨上臺階來了一頓輸出:“出兵不過就是好處和壞處兩件事,這麼簡單明白,為什麼議而不決?”楚王也惱火,問他是誰,並且讓他退下,結果毛遂牛犢不怕虎,連刀都掏出來威脅楚王了,楚王只能妥協。

後來毛遂就給他分析了一番利弊,楚王連連點頭,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答應馬上出兵,因為有楚國還有魏國的救援,秦國的軍隊只能撤退再議,趙國完美度過了一次危機,而趙勝因此刮目相待毛遂,毛遂成為了座上賓。

沒錯,以上就是毛遂自薦的全部內容,答案實在是太淺顯太明白,根本沒有什麼別的後續,個人搜尋資料的時候,總髮現有人說毛遂自薦之後自刎,但事實上“毛遂自刎”的事件,沒有一絲一毫的史料記載,那麼它來源於哪裡?

老師在課堂上,為何從不說毛遂自薦的後續?因為答案太淺顯

其實是前南周專欄評論員鄢烈山的網文《毛遂之死》,因為是仿照《史記》的寫法來寫的,看起來有那麼幾分文言文的問題,如:“公元前256年,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喘氣不贏之機,派遣大將慄腹攻打趙國,派誰掛帥出征以敵強敵?趙王便想起了敢於自薦的毛遂,欲提拔毛遂為帥,統兵御燕。”

然後給毛遂的結局是:“儘管毛遂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也無法抗敵,落得個一敗塗地。”結果這個謠言愈演愈烈,儘管作者出來闢謠也沒用,幾乎快要變成了史實,個人找這個素材的時候,差點懷疑人生,幸好最終得到了答案,沒有寫出誤導大家的文章。

老師在課堂上,為何從不說毛遂自薦的後續?因為答案太淺顯

如果硬要給毛遂自薦加一個後續,那就用《清漾毛氏族譜》中的“入於滎陽,後以為望族”好了,但前面說過歷史是不連貫的,不會把每一個人都展現在我們眼前,就像人本身看起來是一個整體,其實是無數個細胞的結合體,但我們只看見了表皮,裡面的成分一無所知,而毛遂本身肯定有結局,不過在歷史上他就是個小透明,是芥子,是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