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卻成都來十年”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在成都青羊區有個叫蘇坡橋的地方,我初次聽到就聯想這個地名可能與大名鼎鼎的蘇軾有關,卻不知道具體聯絡。直到最近我去了清水河旁邊的東坡公園,才再次印證了我的想法,也知道了更多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蘇軾與成都,只有青年時期有幾次交集。但梳理蘇軾的成都情結,卻貫穿了他的一生。

宋仁宗至和二年,二十歲的蘇軾才第一次有機會遊歷成都,父親蘇洵帶領他與弟弟蘇轍拜見知州張方平。張方平初見二子,即視為奇才,並向翰林學士歐陽修寫了推薦信。

“忘卻成都來十年”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張方平的眼光果然獨到,第二年蘇家父子三人進京,蘇軾憑藉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考了個全國第二。若非歐陽修以為是自己門生答卷鬧了個避嫌的“烏龍”,蘇軾就是第一了。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蘇軾的父親蘇洵去世。蘇軾與弟弟蘇轍送靈回眉山,並居喪三年。

“忘卻成都來十年”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這是蘇軾最後一次回到四川。其間,他訪遊成都,遇江水,寄住成都西郊清水河畔。這裡風景雅緻,世風崇文。蘇軾曾在大樹下座談會友,舉酒賦詩,併為當地士子講學。臨走時,還自掏腰包在清水河修了一座青石拱橋。後世人們將這座橋取名為“蘇坡橋”,會友講學的涼亭命名為“東坡亭”,以紀念蘇軾。

“忘卻成都來十年”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今天,三環路上的蘇坡立交橋已經是一座漂亮又蘊含文化底蘊的立交橋了,橋下精心打造了川劇長廊,成為交通大動脈。清水河邊的東坡公園裡,處處都有蘇軾的塑像,人們在鍛鍊休閒的同時還能感受到這位文學大師的魅力。

“忘卻成都來十年”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成都城中的大慈寺,始建於唐肅宗至德年間,堪稱“震旦第一叢林”,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蘇軾每到成都必去,不僅僅是對文化名勝之地的追尋,更重要的是該寺六世主持寶月大師就是蘇軾的同宗兄弟蘇惟簡。兄弟情深,讓蘇軾對大慈寺有著特殊的感情。

“忘卻成都來十年”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因為和寶月大師的關係,蘇軾對成都大慈寺有一份特別的觀照,併為大慈寺留下不少著述墨寶。他在《勝相院經藏記》一文中寫道:“蜀成都大聖慈寺,故中和院,賜名勝相。”

當時大慈寺內藏唐畫家盧欏伽筆跡以及唐僖宗皇帝與從官文武75人畫像,皆為畫中珍品。蘇軾讚賞有加,觀賞後題名:“至和丙申季春二十八日,眉陽蘇軾與弟轍來觀盧欏伽筆跡”,並寫下四個大字:“精妙冠世”。如今這四個鎏金大字立壁佇於成都繁華步行街,注視著世界各地南來北往的遊人。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被貶謫黃州。遭“烏臺詩案”大難,親友多疏遠,而寶月大師卻派人前去探望,並希望蘇軾為大慈寺“大寶藏”作記。蘇軾回書雲:“屢要《經藏碑》。本以近日斷作文字,不欲作。既來書叮嚀,遂與作得寄去。”宋紹聖二年(1095),寶月大師圓寂,葬於城東塔子山,蘇軾悲慼作《寶月塔銘》。

“忘卻成都來十年”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殤。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蘇軾這首《臨江仙》,表達了一代文豪對亡妻和對成都的深切眷戀。

公元1065年,蘇軾的妻子王弗病逝。從妻子歸葬眉山至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十載”。這十年已經客居錢塘的蘇軾沒有一年不想念王弗,不想念成都。可是他卻說本來已經忘記了,因為你的到來又想起,這是蘇軾笑中帶淚的苦痛。

王緘此來,蘇軾得知“故山好”,略感寬慰,悲涼的情感多了幾分暖意。然妻弟短短几日又要匆匆離去,作者情不能自已,孤客悲涼,別愁斷腸,沒有比這更慘的了。慘到深處,就是徹悟。

“忘卻成都”,其實是不能忘卻。

“忘卻成都來十年”蘇東坡與成都的淵源

2003年,在成都塔子山公園相繼出土了三蘇殘碑三通,即蘇軾《中山松醪賦》、蘇洵《提舉監臣帖》和蘇轍《雪甚帖》,掀起了成都乃至全國關注三蘇先賢的又一熱潮。也在這一年,成都塔子山公園與眉山三蘇祠在成都共同舉辦了首屆“東坡文化節”,千年之後蘇軾再一次造訪成都。

現在成都以東坡元素命名的地方為數不少。東坡路、蘇坡路,東坡街道、東坡大道,東坡公園、東坡小學,東坡雕塑、三蘇浮雕……當年蘇軾從成都出發,開始了他波詭雲譎的仕途之旅,就再也沒有回來,但我們從這些命名中,依舊可以尋找蘇東坡留下的飛鴻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