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2:“君子務本”,“務本”的根本在於思考不設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一個人,為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但是喜歡觸怒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怒上層領導者卻喜歡造反作亂,這樣的人就從來都沒有過。君子務實注重根本的事物,根本原則確定了,為人處世的原則自然也就確定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是仁德的根本。

有意思的有子

有子叫有若,《孔子家語》裡說他比孔子小三十三歲,通說則認為更小,比孔子小四十三歲,但總之,他是孔子入門比較晚的的一個弟子。

不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他和與他同期入學的曾參一樣,都是學霸一樣的人物,在孔子弟子裡屬於後來居上的典型。

論語2:“君子務本”,“務本”的根本在於思考不設限

有若

在《論語》中,

有若和曾參是除孔子外,唯二被稱作“子”的人

,當然也有傳說是他們兩個共同編纂的《論語》。

有意思的是,有若不僅得到了孔子的真傳,被子游稱讚為“有子其言類夫子”,而且他長得也像孔子,

世界上有夫妻相,難道還有師徒相?

甚至在孔子死後,有若還因為長得像孔子被尊為老師,關於這一點,我是不信的,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到底,同門學藝,誰真服誰?

所以這個因為長得像而被尊上師座的說法,

我倒覺得這是弟子們對有若學術的一種認可,畢竟神似和形似,神似為佳,說明了有若是真的得到了孔子真傳。

仁道之基

《論語》和孔子思想的核心便是仁,孔子也多次講到仁和孝,但是將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

將孝悌定義為仁的根基

卻是有若的獨創。

或許是孔子這麼教導過,只是沒有明確定下概念,或許是有若自己發散思維、舉一反三,但這一段話說得確實是很精彩。

論語2:“君子務本”,“務本”的根本在於思考不設限

論語第一章講學習,主要是端正學生的態度,打消“一步登天”的僥倖心理,是學道之基,那麼這第二章講的就是所學的道

——

仁道之基。

仁是德,是愛,是立身之本,也是治國之術,從個人到治國,從小我到大我,但是中間還差一個溝通的過渡環節,於是有若攜“孝悌”而來,補足了這一階梯,真正地實現了從個人到家再到國的理念全打通:信義修身,孝悌齊家,忠誠治國。

仁之道,在“恕”,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講究敬天恤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禮”和規矩的烙印非常明顯。

“禮”的本位思考要求尊重身份和階層,首要考慮穩定的體面和層次,所以犯上作亂最為統治者所討厭,是最大的“違禮”,禁絕犯上作亂於是成了仁德學習的最大追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若抽絲剝繭,將

仁德的根本挖掘了出來,就是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家是最小的社會單元,一個人在家庭裡的表現放大看,幾乎就是他在社會上的表現縮影。

所以

仁之道,孝悌為基:小家不亂,才能保證大國不亂。

同時話說回來,如果一個人連孝悌都做不到,對自己的父母兄長都是各種違逆,那麼更不能指望他遵紀守法學什麼仁德了。

本立而道生

有若在講明白孝悌是仁德基礎的同時,也

提出了一個基礎的思考方法,那就是“君子務本”,務求根本,抓主要矛盾,從最根本的問題出發,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世界觀和方法論,大概是世界上所有的哲學家終生都在思考的兩個問題。

論語2:“君子務本”,“務本”的根本在於思考不設限

孔子

孔子也不外如是,對他來說,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呢?禮崩樂壞;那麼怎麼對待這個世界?仁。

大概對於老子、孔子這樣的先賢來說,世界就是個毒果子,只是老子選擇了“無為”,而孔子給這個世界的“解藥”是“仁”。

有若在這個基礎上又提煉出了“孝悌”的概念,“仁”是不易做到的,但“孝悌”可以,大目標和小目標,自然先從小目標做起。

有若本質上認為孔子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對的,只是覺得孔子有些沒有具體闡述出來,於是“有事弟子服其勞”。

論語2:“君子務本”,“務本”的根本在於思考不設限

孟子

但孟子是另一回事,一個是因為春秋和戰國曆史現狀不同,但最關鍵的是

孟子並不迷信孔子,他不反對“仁”,但另外提出了“義”,這是他給予這個世界的“解藥”,是和“仁”同等級別的概念。

孟子之所以被稱為亞聖而有若等人不及的原因,其實就在這裡,“君子務本”,“本”的選擇很重要,特別是思想家,這個起點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的成就高度。

所以“務本”很重要,本立而道生,但思考不設限才是“務本”思想裡更應該被我們學習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