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己持節勤儉戒奢,古人的道德要求內涵,值得稱道!

持節就是一個人要保持應有的節操、氣節。所謂氣節,就是一個人在堅持道德原則和政治原則方面的堅定性。做人有氣節,才能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一個人是否有氣節,不僅要看他在逆境時是否能堅守原則和本心,而且要觀察其順境時是否還能“兼濟天下”。

處己持節勤儉戒奢,古人的道德要求內涵,值得稱道!

孟子有一段關於氣節的著名論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氣節不僅體現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而且表現在對民族和國家的絕對忠誠。尤其是面對異族入侵,國破家亡的時候,能夠把民族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捨生取義,就是最高尚的民族氣節,這也是家訓中氣節教育最值得稱道之所在。

處己持節勤儉戒奢,古人的道德要求內涵,值得稱道!

在宋朝家訓文獻中,持節教育處處可循。賈昌朝勸誡子女:“軒冕失之,有時而復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戒。”‘把氣節看得比官位爵祿更重要,認為榮華富貴失去可再得,失去了節操,事情就無法挽回了。歐陽修在寫給子侄的信中提到:“如有差使,盡心向前,不得避事。至於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勸說子侄在公務上當盡心盡力,不能迴避麻煩事。如果因為秉公執法給自己招來禍端,為氣節而死,也是榮光。體現了歐陽修對朝廷盡忠的決心以及寧可捨生取義也不願意失節的氣概。

處己持節勤儉戒奢,古人的道德要求內涵,值得稱道!

陸游在《放翁家訓》中寫道:“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陸游重義輕利,不為富貴而失去節操的品格值得後人稱讚。不僅如此,陸游的《放翁家訓》還體現著濃厚的民族氣節:“念後世不可事偽國苟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東徙渡江,夷於編氓。為了保持節操,不為異族效力,陸游的家族祖先放棄了官位,甘心做一個平民百姓,陸游以此教誡後人。宋朝家訓的氣節教育與當時的社會形勢密不可分。

處己持節勤儉戒奢,古人的道德要求內涵,值得稱道!

宋朝時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科舉制度得到完善,社會階層流動性大,人們的命運起伏不定,時刻面臨富貴名利的考驗。宋朝時期民族社會矛盾尖銳,甚至面臨亡國的危機。氣節教育適應了客觀的社會現實,滿足了人們生存發展的需要。當今我們處於和平年代,許多人認為持節的教育己經沒有必要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氣節不只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也體現在對富貴名利的態度上。我們現在面臨的生死考驗雖然少了,但是名利的考驗卻多了。因此,在今天我們同樣應該加強持節教育,發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宋朝時社會風氣日益奢靡,有識之士針砭時弊,家訓著作中出現了很多教育子弟勤儉戒奢的勸言,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是專門談論節儉的家訓名篇。古人提倡節儉、戒奢,不同的階級出於不同的考慮。統治階級提倡節儉是為了維護社稷長治久安,士大夫階層提倡節儉是為了保持家族昌盛,尋常百姓提倡節儉是為了保障生活。可見,古人重視節儉,不只是應對生產力低下、物產不足的權宜之計,更把節儉看作一種美德和修養,看作修身養德、興家旺族的途徑。

處己持節勤儉戒奢,古人的道德要求內涵,值得稱道!

雖得市童憐,還為識者鄙” 生動描繪出當時富貴人家奢靡的生活狀況和人們對這種生活的態度:只有市井小人才會心生羨慕,有識之士是不屑甚至鄙視這種生活作風的。宋朝士大夫如此重視節儉的教育,除了節儉可以遠罪豐家、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萬物生命心存敬畏和憐憫。在《放翁家訓》中陸游告誡子孫們:“人與萬物,同受一氣,理不應相害,若窮口腹之慾,每食必丹刀兒,殘佘之物猶足飽數人,吾甚傷之。江端友也在《家誡》中表達了對窮苦人的同情,感慨稼牆之艱難而要子孫節儉自足。

處己持節勤儉戒奢,古人的道德要求內涵,值得稱道!

古人“尚循其舊”的保守消費方式是小農經濟的產物,我們不能完全效法,否則既不能提高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也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但是,宋朝家訓提倡的不妄費、精打細算的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如今,很多人對節儉的意義認識模糊,有些年輕人甚至認為勤儉節約是落伍、保守、禁慾的表現,追求名牌、超前消費、入不敷出,造成極大的浪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簡樸勤儉更顯可貴。新時期倡導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並不是壓抑正常的消費需求,而是鼓勵綠色的生活方式和理性的消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相協調。我們倡導的勤儉節約允許個人在滿足自身合理需求的基礎上,有更高的物質和精神的追求,但是堅決反對那種不道德、不仁義的過分追求“人慾”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