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獨特的一首唐詩,看似優美無比,實則充滿淒涼與苦澀

不得不說,能夠以精煉的語言將情、景完美融合起來的詩,絕對是富有韻味的;而能夠以景語巧妙表達情語的詩,則更是從手法到意境等方面都令人稱讚。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等等,這些詩句都是典型的景語描寫,但其中包含的“情”味總是能很自然地傳遞出來,讓人讀後深受感染。

“無關名氣,旨在分享大美”;今天這裡詩巷給大家帶來的是來自詩人韓翃的一首詩,此詩兼大氣與悽清於一體,用28個字將情與景完美融合,後兩句尤其經典。

各位看官,拿起你手中的竹扇,在清風款款中,且跟隨詩巷一起來品讀這首優秀之作。

很獨特的一首唐詩,看似優美無比,實則充滿淒涼與苦澀

宿石邑山中

唐 · 韓翃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

韓翃為唐朝“大曆十才子”之一,此人能夠名聲大噪,源於一首頗有深度的《寒食》,而他能夠升官加爵,也是因為所寫的《寒食》得到了唐德宗的賞識。

雖然韓翃做過官,也享受過榮華富貴,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只要踏入官場,那麼就註定會肩負許多“沉重”,人生的路途絕不會一帆風順,更何況詩人是生活大曆年間這樣一個特殊時期。

所以這首詩就暗含著作者羈途生活的艱辛,只是這層蘊意表達得不是那麼直白而已。

很獨特的一首唐詩,看似優美無比,實則充滿淒涼與苦澀

這首詩開篇用的就是景語,而且也切到了主題:浮雲不共此山齊;這句一出,就讓讀者瞬間看到了一個山巒聳立、白雲裊繞的畫面。其中還運用了烘托的手法——用雲來烘托山勢之高、之險。

先將“雲、山”入句,後面又繼續寫山景:山靄蒼蒼望轉迷;山中煙霧瀰漫,而山巒則是一座連著一座,當人放眼瞭望時,就會有一種“蒼茫、神秘”感。作者簡單一句,就將山中的環境與山貌做出了勾勒;那麼從切題方面來說,作者顯然也是處理得很穩妥,他用了“轉、迷”二字,從側面點出時間,順理成章地與題目中的“宿”相呼應。

許多詩的點睛之筆都留在了後文中,韓翃的這首《宿石邑山中》也不例外,轉合二句“精氣神”是真足: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有點兒意思,按一般“套路”來說,寫完景色之後,就是情感的表達啊,可作者這裡卻依然在寫景,這可謂是此詩的獨到之處。

很獨特的一首唐詩,看似優美無比,實則充滿淒涼與苦澀

除此之外,這兩句景語本身亦具特點:畫面富有美感,形式構成對仗,時間又有推移。

曉月懸空,而作者此時已經啟程,他走在山路上,透過樹梢看去,月亮自然也就“暫飛高樹裡”了。“曉、暫”用得很精到,起著點明時間與透露作者行跡的作用;“秋河隔在數峰西”,用兩個物象入詩,拉開視野、抬高角度。以尋常而又美妙的自然之景作結,激人想象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有近有遠,有明有暗,畫面的線條與立體感被轉合二句充分體現出來。說句實在話,沒有一定的題詩功夫、沒有細膩的觀察力、沒有一顆情感豐富的詩心,是寫不出如此出彩的句子的。

很獨特的一首唐詩,看似優美無比,實則充滿淒涼與苦澀

前面我們還談到了情感問題,韓翃這首詩看似全篇寫景,其實作者已經將情感悄然融合於景語之中了。我們透過景語之美,是能夠尋覓到其中的情感脈絡、體會到情感色彩的;作者夜宿山中,又起那麼早去趕路,這是真實的生活記錄,也是艱辛與苦澀的現實狀態的呈現;誰不希望安居於家,與家人一起做喜歡的事,感受那份溫暖與幸福呢?可是現實不允許,它很“骨感”、很殘酷。

這首詩共28個字,用景語妥當運載情語,給予讀者視覺上的享受與情感上的衝擊,意境清冷而韻味綿長;各位看官,不知這首《宿石邑山中》是否合你的胃口?歡迎談談你的看法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