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進口持續增加,要不要暫停進口自產自銷?

近日,每日糧油收到訊息稱,韓國計劃於近期採購35萬噸大米,其中1萬噸大米將為亞洲三大國家緊急大米儲備專案貯存。亞洲三大國指的是中國、日本和韓國。

看到這裡,不明白的朋友可能會問,韓國是在擔心中國糧食不夠吃,向他們進口嗎?

實際上,作為全球排名前五的糧食進口國,韓國一直是我國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自己尚且不夠吃,怎麼可能再反向向我國出口,之所以有這1萬噸的緊急大米儲備專案源自2011年簽署的東盟與中日韓大米緊急儲備協議。

根據當時的協議,大米儲備專案總量為78。7萬噸,目的是確保本地區長遠的糧食安全、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

糧食進口持續增加,要不要暫停進口自產自銷?

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筆下的“盛世之治”。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很多人對老子的“無為而治”並不贊同,但大多數國人潛意識之中還是深受老子這句“老死不相往來”的影響,認為不求外物才算是強大。

以糧食為例,作為全球的最大糧食進口國,雖然確保了國內的糧食供應安全,但在消費者心理,多數人認為越來越大的糧食進口不利於糧食安全,應當減少進口,努力發展國內糧食種植。

在很多人的思維中,“吃飽飯”不是最終結果,過程安全最為重要。

糧食進口持續增加,要不要暫停進口自產自銷?

在這種糧食的過程安全思維中,買鹿制楚、服帛降魯梁、買狐皮降代國、勾踐假種滅吳等故事,都是被奉為經典的糧食安全教材,加上本世紀初英國作家拉吉·帕特爾迎合第三世界國家焦慮心理而撰寫的《糧食戰爭》,更是進一步堅定了很多人“糧食為本”的思維。

坦白講,這些故事講得都很有道理,但你看完之後,除了產生焦慮之外,並不會對我們的糧食安全構成有益的幫助,相反還有副作用。

就好像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個瘸子,有一種人會說,“看這是個瘸子,以後生活多難啊,要是能再長出一條腿該多好啊”——而且說這種話的人,往往只會說一些負面的話,好似很同情,但說出的話除了讓人焦慮、煩悶外,真的沒有一點益處。

但另外一些人,則會想著怎麼提供幫助,有些人去攙扶、有些人給讓路,有些人則考慮能不能給他提供個義肢——雖不是自己長出來的,但真的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糧食進口持續增加,要不要暫停進口自產自銷?

返回我們的糧食,誰都知道中國地少人多,如果大家都只吃五穀雜糧,沒問題,當前產量下,每人每天一斤糧還是管夠的,能讓你吃的飽飽的。

但如果你想吃肉,還想發展工業過得更好些,那可能需要想想辦法,看能不能一畝地產量翻個三四倍。

但這可能嗎?

而如果我們真的接受了杜絕國外進口,全部依賴自己生產,面臨的可能就是這樣的局面。更嚴重的問題是,當前我們糧食單產的提高,很大程度都是靠農藥、化肥,而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若耕地得不到休養生息,農藥、化肥最終會讓我們的耕地變成荒漠。

兒孫自有兒孫福——但這顯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

糧食進口持續增加,要不要暫停進口自產自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適當的壓力有助於我們時刻保持努力的狀態,但所有的壓力必須站在現實的基礎上,否則,那不是壓力,那是一個無底洞。

這些年來,我們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也在做著各種努力,並沒有像外國專家所希望的那樣——“一切給農業讓路”,在他們看來,在糧食危機的焦慮下,中國大機率會成為一個存粹的農業國家。

事實上,我們這些年透過努力,糧食供應一直保持充足,經濟也在飛速發展。而這些努力包括:一是透過託市收購、生產者補貼等各種措施確保國內糧食產量穩定在較高水平;另一方面針對耕地面臨的生態問題,在不影響整體糧食供應方面,開始有計劃地實施休耕輪作等;第三則是透過進口渠道,多方面的尋求糧源的有效供應。

糧食進口持續增加,要不要暫停進口自產自銷?

在國際糧源的拓展上,除了上述的國家緊急大米儲備專案外,中糧國際等一批中國糧企也透過國際貿易,掌握越來越多的糧源;還有企業和個人,去俄羅斯、巴西,甚至非洲種地,運回國內;也有在國外設立加工廠,透過多種渠道,還增強我們的糧食供應能力。

最近國家也在提倡“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在每日糧油看來,就是無論在何種環境下做好我們的糧食供應能力,這裡既包括國內糧食生產,也包括特殊時期也能保證從國際渠道獲得所需的糧源。

畢竟,買回來的糧食,就已經註定是中國糧了。

當然,有人會說,如果發生戰爭了,誰還會賣糧給你?

一是我們講的進口依舊是建立在國內糧食有一定供應規模基礎上的;二是國家糧食儲備是我們短期糧食供應能力的保障;三是,請記住: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國家的事,如果我們糧食供應出現問題,而敵人還能衣食無憂,只能證明一件事:我們太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