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新識趙雲,兩別一請,寥寥數語見深情

作為寫各派政治勢力逐鹿天下的大題材小說,《三國演義》的語言,在情感表達方面是比較節制的。但節制不意味著缺乏,作者往往寥寥數語就能寫出人物的真情實感。

劉備與趙雲的最初幾次見面,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劉備新識趙雲,兩別一請,寥寥數語見深情

第七回,公孫瓚與袁紹開戰,劉備帶關張前往助陣,也因此首次見到在公孫瓚手下的趙雲。作者於二人的首次見面,描寫極為簡潔,只說劉備對趙雲“甚相敬愛,便有不捨之心”。

此次公孫瓚與袁紹的對壘持續月餘,後得董卓調和而罷戰,劉備、趙雲也因此面臨分手。書中說——

玄德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雲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

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

灑淚而別。

估計,這月餘,二人雖不能日夕相處,但畢竟都屬公孫瓚這一陣營,所以還是有公開或私下見面機會的。從告別時的情形看,他們的交情在發展,從最初的“甚相敬愛”“有不捨之心”,升級成了“執手垂淚”“不忍相離”。

不光如此,二人還互訴衷腸,說了掏心窩子的私密話,甚至做了將來“在一起”的約定——不要小看了這約定,這於趙雲是蓄謀叛主,於劉備是要挖牆腳。

劉備新識趙雲,兩別一請,寥寥數語見深情

事實也證明,之後事情的發展正如二人之約。

第十一回,二人分別後一段時間,劉備為救陶謙而找公孫瓚借兵,並提出“更望借趙子龍一行”。劉備這一提議看似突然,其實正說明他對趙雲念念不忘,一直在尋找與之見面的機會。

於是,有了二人的再次見面,且是並肩作戰。想來,二人此次做了更多交流,雖然書中並未專做描述。

之後,此次行動結束,二人再次面臨分別,作者於此又非常節制,只短短 一句——

“趙雲辭去,玄德執手揮淚而別。”

這次分別,只說“執手揮淚”,比上次分別的“執手垂淚,不忍相離”,文字更為簡略。這樣的簡略,說明二人早已推心置腹,對將來的“在一起”心照不宣,只待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所以無需多言。

劉備新識趙雲,兩別一請,寥寥數語見深情

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合適的機會並不好找,二人這一別又是好幾年。

第二十八回,周倉在臥牛山數次敗給一人,並說此人“極其雄壯,不知姓名”。劉備對此心疑,於是率眾同往臥牛山。接下來,是這樣一大段文字——

周倉在山下叫罵,只見那將全副披掛,持槍驟馬,引眾下山。

玄德早揮鞭出馬大叫曰:“來者莫非子龍否?”那將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

原來果然是趙子龍。

玄德、關公俱下馬相見,問其何由至此。

雲曰:“雲自別使君,不想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袁紹屢次招雲,雲想紹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後欲至徐州投使君,又聞徐州失守,雲長已歸曹操,使君又在袁紹處。雲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雲因殺之,藉此安身。近聞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實。今幸得遇使君!”

玄德大喜,訴說從前之事。關公亦訴前事。

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捨之情。今幸得相遇!”

雲曰:“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

從此,趙雲成為劉備身邊重要一員,名列五虎將。

劉備新識趙雲,兩別一請,寥寥數語見深情

與前幾次描寫二人見面的惜墨如金不同,此次,作者少有地以濃墨詳寫二人見面情形,特別是趙雲,用長長一段話述說與劉備別後四海飄零的情形 ,讀來令人感動。

個人感受,《三國演義》的筆觸是冷靜的,但劉備與趙雲的相識、相知、相處是少有的讀來令人感動的文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