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白馬將軍,威震塞外,為何在中原一閃即逝?

東漢末年,有一支令胡人聞風喪膽的騎兵部隊。他們穿的都是白色的戰衣,騎的是白色的戰馬,個個武藝高強,箭無虛發。被稱為“白馬義從”,主將號稱為白馬將軍,名叫公孫瓚。

漢末白馬將軍,威震塞外,為何在中原一閃即逝?

白馬將軍,三國演義裡篇幅很少,只知道是趙雲的前主上。歷史上他是漢末群雄之一,他的“白馬義從”名震胡人,以至於胡人看見騎白馬的軍隊直接跑路。但是這支軍隊為什麼在中原很快的就被消滅了?這就要從公孫瓚開始說起。

公孫瓚,字伯珪,今河北遷安人。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只因母親是小妾,地位卑賤,所以公孫瓚從小不被重視,於是公孫瓚從小用功讀書。長大了以後,可能是他遺傳了他母親的基因,是一個非常美貌的男子,並且聲音洪亮,才智過人。

公孫瓚這個時候只是擔任了郡裡的一個書吏而已。但是他的運氣還是比較好的,郡裡的太守看中了他,並且把女兒許配給了他。然後讓他去盧植那裡去學習,就是在盧植這裡公孫瓚認識了劉備。

漢末白馬將軍,威震塞外,為何在中原一閃即逝?

學業有成後,公孫瓚去了郡守劉其那裡當郡吏。劉太守因犯事要到廷尉府報道,公孫瓚親自為他趕車,並照顧劉太守。劉太守被流放到南方荒僻之地,公孫瓚不離不棄,一路跟隨。劉太守在途中又被朝廷赦免了罪責,於是公孫瓚做了郎官,升為遼東屬國長史。

有一次公孫瓚帶領幾十名騎兵去塞外的關卡巡邏,遭遇了幾百名的鮮卑騎兵。公孫瓚二話不說,第一個衝殺鮮卑的騎兵。鮮卑騎兵竟沒見過如此勇猛之人,留下幾十具屍體撤退了,公孫瓚也損失了一半兵力。鮮卑人害怕了,從此不敢再進入要塞。朝廷升公孫瓚為涿縣縣令。

公元180年左右,涼州發生叛亂,朝廷從幽州徵調三千精銳騎兵,交由公孫瓚統帥。軍隊到薊中時,張純和丘力居等人叛亂,殺人放火,破壞城池。於是公孫瓚帶領部隊平亂,趕走了張純等人,屬國烏丸向公孫瓚投降。因此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

“白馬義從”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組建的。公孫瓚喜歡騎白馬,以三千騎兵為核心,組建了精銳騎兵。人人都騎白馬,故號稱“白馬義從”。

漢末白馬將軍,威震塞外,為何在中原一閃即逝?

從此以後,北方胡人戰事不斷,公孫瓚帶領他的“白馬義從”守護著大漢的北大門。

公元188年,公孫瓚又一次打敗了張純和丘力居等叛亂者,打得張純拋兒棄女,逃至鮮卑境內。由於公孫瓚每次打仗就像打仇人一樣,奮勇殺敵,因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不敢再來進犯邊界。次年,張純被其門客所殺,朝廷升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薊侯。

公元191年,黃巾起義,三十萬青州黃巾軍將要攻打渤海。公孫瓚率兩萬步騎大破三十萬黃巾軍,斬首三萬餘人。黃巾軍盡皆爭搶渡河逃命,公孫瓚等到黃巾軍半渡而擊之,死者無數,俘虜七萬餘人,錢財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公孫瓚功勞越來越大,而他的上司劉虞是幽州牧,兩人間隙越來越大。又因為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替袁術攻打袁紹時,不幸被殺,所以公孫瓚準備討伐袁紹。

漢末白馬將軍,威震塞外,為何在中原一閃即逝?

公元192年,公孫瓚依仗兵力的強大,想爭奪袁紹的冀州。公孫瓚共帶領步兵兩萬人,騎兵一萬人,袁紹陣前只有八百精兵。公孫瓚很輕敵,就派“白馬義從”直接進攻,“白馬義從”善騎射,在這麼近的距離裡發揮不出優點,反而把防禦的弱點暴露了出來。結果被埋伏左右兩翼的弓弩手擊敗。

公孫瓚一敗再敗,逃回薊州。劉虞就想率兵偷襲公孫瓚,結果被公孫瓚打敗,逃到了居庸。公孫瓚攻克了居庸,活捉劉虞回薊州。公孫瓚此時越發驕橫起來,得罪了許多人。袁紹就派人和劉虞的兒子劉和一起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又被打敗了。

公元195年,公孫瓚不僅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白馬義從”也喪失殆盡。回易京固守後,建起了數十丈的樓臺,囤積的糧食一輩子也吃不完。公孫瓚又讓婦人練習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

公元199年,袁紹包圍了公孫瓚。袁紹挖掘地道,突擊破壞樓臺,以至於到了中心的土丘。公孫瓚知道自己必敗,於是自焚而死。

白馬將軍公孫瓚,他的“白馬義從”適合在外族作戰,外族沒有那麼先進的弓弩。而騎兵只適合於野戰,最害怕弓弩。再加上公孫瓚輕敵等原因,無法有效指揮,致使“白馬義從”無法在中原大地大放光彩。

漢末白馬將軍,威震塞外,為何在中原一閃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