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引言

少年時的呼延贊是驍騎軍中的一名騎兵,宋太祖趙匡胤將他從眾兵中選拔出來,調為近侍。在平定蜀地的戰鬥中,呼延贊充當先鋒,勇往直前,身中多處創傷。以功績升為禁衛軍中級軍官。

呼廷贊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宋太宗即位後,皇帝在軍校一級軍官中選拔精銳,呼延贊又一次脫穎而出,被任命為鐵騎軍指揮使。宋太宗時期最艱苦的戰役是攻取北漢政權所在的太原,尤其是登城之戰最為慘烈。跟隨太宗征討太原時,呼延贊身先士卒,強攻登城,四次快接近城堞時,被敵人掀翻雲梯,從高處摔下,最後終於登上了堅固的敵城。宋太宗觀陣,為之感動。

此後呼延贊在禁衛軍中歷任馬軍副都軍頭、內員寮直都虞候、馬步軍副都軍頭。但他的上述職務在同等資歷的將領中是偏低的,這與呼延讚的性格有關。

呼延贊其人,在宋朝禁衛軍中是比較特殊的一位。他勇氣超人,立功疆場的心願極為強烈。他曾製作陣圖、作戰要及樹營紮寨的策略,向皇帝進獻,主動要求到邊關鎮守。當時禁衛軍將領中,幾乎沒有主動請求出外領兵的。宋太宗召見他,令他展示武藝。呼延贊滿懷豪情,一身戎裝,騎上他精心裝備的戰馬,在馬上揮鐵鞭、棗槊,繞著殿庭迴旋;然後,又將他的四個兒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引上來,讓他們為皇帝獻上舞劍、舞槊的技藝。獻藝後,宋太宗賜給他們父子數百兩銀子,沒有再表示什麼。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史稱呼延贊

有膽勇,鷙悍輕率,常言願死於敵

。”這些評述不無揶揄的成分,在朝廷其他人眼裡,呼延贊就是一個怪人,他在自己身上刺遍了“

赤心殺賊

”的字樣,他的妻子和奴僕身上也都被他刺上了這一類字樣,他還在兒子們的耳後另刺了兩行字:“

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

。”為了準備為國殺敵,他還打造了名為破陣刀、降魔杵的武器,特製了一個鐵巾帽,兩邊如利劍朝天,都重十幾斤。

他平日戴著紅巾、乘著青白雜色的馬、穿著與眾不同衣服。冬天,他給年幼的孩子們澆冷水,希望他們長大能耐寒而勁健,這種做法近乎嚴酷但他對兒子的愛更讓人驚諤,一個兒子得病時,他竟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作成羹給孩子喝下,用以療疾,這就近乎荒誕了。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呼延贊雖然職務不高;但他毫不掛懷,反而恬淡處之,一次,宋真宗要為禁衛軍中級將領們晉級,在議功會上,大家爭相陳述自己的功勞,以至於場上一片喧譁;唯獨呼延贊不擺功勞,謙遜地稟奏皇帝:

“臣每月的俸祿有數百上幹錢,生活用度卻花費不到一半,得到這麼多已感榮幸和慚愧。自己深知無以報國,不敢再求升遷,將來福分太多而生災。”說完拜了兩拜,便退下了。這種無私的胸懷鎮住了在場的所有將領們。

呼延贊一生都沒有機會實踐他的報國理想。據稱他在軍中統御士卒和在地方管理民眾的能力都有些低下,令人遺憾。成平三年,呼延贊被派到元德皇太后的陵園,負責那裡的的護衛。完成這段任職後,他便溘然長逝。

王超

宋太宗做開封府尹時位十幾歲、身高七尺的少年被推薦到他的府中,此人名叫王超。趙光義高興地收下了這名少年。即位後,皇帝趙光義將王超編人最高等級的禁衛組織御龍直中。十幾年後,王超累進升為殿前都虞侯。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宋太宗與真宗交替之際,王超作為殿前司首領,與宰相呂端輔助皇太子趙恆即位,防止了變亂的發生。真宗趙恆即位後,王超倍受信任和重用。次年秋天,朝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儀式,二十萬禁軍在汴京東郊接受真宗皇帝的檢閱。這二十萬禁軍就是由王超訓練和指揮的。在閱兵式上,王超手執五方旗,禁軍士兵們按旗幟的示意,演示陣容。宋真宗在戎幄中極為興奮,儀式後對王超面賜褒獎。

在鹹平二年宋軍與契丹的大戰中,王超隨真宗皇帝親征,並奉命與另一位禁衛將軍充任駕前先鋒。掌管邊鎮三路人馬的傅潛將軍畏敵不進,導致前線局勢險惡,真宗在大名無法進退。這場戰役最後是以契丹人主動撤退而告結東的。真宗回京後,將傅潛的職務授給王超,任命王超為侍衛馬軍都虞候兼領鎮州行營都部署,掌管鎮、定、高陽關的三路人馬。不久,契丹又來挑釁,王超在遂城西與敵人展開激戰,斬殺和俘獲敵兵共二萬人,斬殺敵軍將校十五人。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此後,在西北征討割據軍閥李繼遷的戰鬥中,王超也曾有過上嘉的表現。但是王超在獲得皇帝的重,代替得潛負責對江防禦後,卻也變得遲疑畏縮,留下了數處不光彩的記錄。威平六年,契丹數萬大軍再次進犯,包圍了定州所據的望都

今河北保定

。王超派人急召鎮州守將桑贊、高陽關守將周瑩發兵前來定州,周瑩以沒有接到皇帝詔書為由,拒絕發兵只有桑贊帶兵而來。

王超、桑贊與統鐵定州兵馬的將軍王繼忠一同增援望都。王超和桑讚的人馬列陣於望都縣南六里,王繼忠在他們的東側名為康村的地方。契丹從王繼忠的背後突襲,王繼忠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殺。戰事從下午延續到夜晚,十分艱苦,敵人只稍有退卻,而王超卻不肯派兵增援。天明後王繼忠再戰,但是糧道已被丹人劫物斷。王繼忠人馬圖乏,而王超和桑贊卻悄悄回師了。王繼忠孤軍陷人酸人的十重包圍中,所有計程車卒都身負創傷,仍殊死拼殺,試圖衝出重圍,且戰且行,沿著西山向北撒。在白城,終於無路可走,全軍覆沒。王繼忠作為宋朝的一員猛將,最後無奈做了李陵第二。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宋真宗聞知王繼忠孤軍覆沒,為之震驚。派人前去調查此事。王超不談自已的畏縮退師,卻指責鎮州副都部署李福、攜聖軍都指揮使王昇應該上庫而先回師。於是皇帝對李福、王界作出了嚴歷的處分,將兩人削職、杖責後流放到南部邊遠地區。

景德元年

公元

1004

,契丹再次南下,包圍液州。宋真宗在宰相憲準的力爭之下,親自前往州。當時王超正領勁兵電紮在中山

今保定境內

,皇帝命令王超立即奔趕行在。而王超再次畏敵違命,拖延前進時間。在預定的時間內沒能到達州,導致契丹趁機大進,局面更加不利於宋朝。此次宋、遼撞擊的結果是訂立了“澶淵之盟”。訂盟后皇帝不再追究王超的過失,只是罷免了他的三路統帥職務。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史稱王超

“臨軍寡謀,拙於戰鬥”。只是對待土卒十分寬恕,不輕易責罵和棰打土卒。被罷帥數年後,王超死在了崇信軍節度使兼知青州任上。

宋守約

宋守約也出生於開封郊外,父親是朝官,所以他少年時就得以入宮擔任內廷待衛。和當時所有的禁衛將領一樣,宋守約出任邊鎮地方官,在邊地治理上取得了出色成績,在禁衛軍中的職務也依次漸升,歷任龍衛、神衛、捧日、天武都指揮使,侍衛馬步殿前都虞候。

在邊地做了數年鎮守官後,宋守約被調回京,管理京師禁衛軍。一次,禁衛士卒因為發現官府給他們的粟米是陳穀子,便怒氣沖天,要鼓譟鬧事。官員打算將此事交到司法機構處治。宋守約說:

“御軍不必用文法來治

”派一牙將到軍中,對土卒們轉達他的話:“你們吃的都是天子糧庫裡的糧食,不請是得不到的,我不會白給你們。”土卒們感到了恐懼,都不收再滋事。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此事後,皇帝升任宋守約為步軍副都指揮使。宋神對於當時禁衛軍的驕惰習性很是不滿,要重振禁旅,特別擬定了精簡與訓練之法。宋守約率先推行,對士卒約束嚴峻,士卒們一開始抱怨,久之則服貼。這時有人向皇帝進言,認為整頓禁衛軍的方式太過急躁,有可能因士兵不服而出現亂事。

神宗為此特意告誠宋守約,要他對待士卒要經常施恩,宋守約說:“臣為陛下明紀律,不忍使恩出於臣,而怨歸陸下。”宋守約的態度是,嚴厲整軍是皇帝的治軍方略,作為軍將在執行時不能以施恩為由放鬆要求,否則士兵們只會感謝將領,而對皇帝卻有所抱怨。皇帝被他說服,認為他明智而得體。宋守約繼續嚴厲整頓禁軍。

宋朝時期,呼廷贊身刺“赤心殺賊”,而王超卻屢次畏敵違命

宋朝曾定下制度,凡是在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都要對禁衛軍進行整頓,從禁衛軍上軍中別除兇悍不守軍紀者,將他們降調到下軍,用以做示不求上進的軍卒;平時朝廷發給每個軍士的糧食,有些懶惰計程車卒竟僱人代他揹回來,這種士卒也要受罰。但是上述禁令沒能堅持執行,日久廢弛了。宋守約重新嚴格執行。於是,禁衛軍在籍軍土的風紀得到了明顯改變。禁衛軍軍營,安靜得沒有一絲雜聲,連樹上鳴叫的蟬都被趕走,有人認為嚴格得有些過分,但宋守約就是堅持不懈。

結語

在京師管理禁衛軍十年後,七十ー歲的宋守約病逝。此前,皇帝曾因他善於管兵,有意任用他為樞密使,但沒能獲得宰相的同意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