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鑄錢少?

明代鑄錢少不僅僅是缺銅的緣故,原因也十分複雜,和宋代以來的經濟、貨幣趨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此外,不僅僅是明代缺銅,而是中國一直就是貧銅國。

一、宋、金時期的銅錢

宋代銅產量較唐代而言,無疑是大幅度上漲的,到神宗年間達到巔峰,其後銅產量逐漸下降。宋代銅產量的突然上漲和韶州銅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但宋代銅產量的降低也並不是完全缺銅的緣故,相反主要是銅生產成本逐漸增加的緣故。這樣一來,從事銅生產的經濟利益也就勢必降低,從而影響了民間找礦、開礦的動力。

[1]

宋代銅錢的鑄造量確實為諸朝之冠,但與此同時,宋代銅錢外流的現象也非常嚴峻。南宋後期隨著政府財政壓力增大,貨幣流通日趨複雜,鑄錢數量就已經開始減少。此外,銅錢還大量窖藏、出口海外,就出現了銅錢危機的現象。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紙幣的地位逐漸得到了提高。

金代立國後,一度實行銅錢本位政策,但是金國境內並不富含銅礦,而且金代鑄造工藝並不高,政府開支日益也大,民間私鑄成風,所以金國也發行了一種以銅錢為基準的紙鈔——交鈔。到章宗後期,金國發行的交鈔已經取代銅錢成為金國的主要貨幣。

[2]

有人對金代鑄錢水平並不高的說法持有異議,那我在這裡重新補充一下。之所以如此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金代的鑄錢成本太高的緣故。而且金代在缺銅的情況下,仍然試圖廣鑄錢,如此,勢必導致銅錢質地下降。

[3]

《金史·食貨志三》:(大定)十八年,代州立監鑄錢,命震武軍節度使李天吉、知保德軍事高季孫往監之,而所鑄斑駁黑澀不可用。

二、宋、金時期的白銀和紙鈔——“白銀貨幣化”?還是“貨幣白銀化”?

除了紙鈔外,白銀逐漸在經濟領域上大行其道。“白銀”作為一種貨幣在歷史上的發展歷程,幾十年來,歷史學者對此有著不同的解讀。

李埏、王文成認為“白銀貨幣化”是貴金屬商品銀髮展演變成白銀貨幣的過程

[4]

。萬明那是白銀如何從貴重商品轉為完全貨幣,從不合法貨幣轉為合法貨幣,如何成為財政統一計量單位和徵收形態,如何成為主要貨幣的過程。

[5]

總之學界爭議頗多。有鑑於此,

王文成後來提出了這樣的看法:“白銀貨幣化”是指宋金時期,白銀變成貨幣的過程;“貨幣白銀化”是指白銀從貨幣之一變成主要貨幣的過程,這點從金代開始。

[6]

而邱永志在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認為“貨幣白銀化”是金元開啟,到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完成的。

[7]

不管如何,金代時期,白銀的貨幣功能得到了很大發展,甚至承擔了一部分紙鈔價值基準的功能,與錢兼用。在這樣的情況下,銅錢的流通空間變得更加狹小。到金末,由於銅錢流通危機的加深,紙鈔貶值加劇,紙鈔的價值基準轉向白銀更為厲害,很快白銀日益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至於蒙古汗國(或元朝),由於其世界性帝國的性質,不可避免地在對外接觸中(尤其是中亞),逐漸侵染了使用金銀這種貴金屬作為貨幣的習慣,很快蒙古統治者也在中國境內也大肆掠奪搜刮金銀。同時由於連線東西方商路的暢通,當時很多中國的白銀甚至還流通到了中東。

明朝為什麼鑄錢少?

中統鈔

元代除了白銀得到了很大發展外,紙鈔的流通規模也不能忽視。那為什麼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統治者要積極推行紙鈔呢?要知道宋、金兩朝的紙鈔發行最後都走向了失敗,為什麼他還要選擇要發行有很大風險的紙鈔呢?

高橋弘臣認為忽必烈推行紙鈔的目的之一是削弱漢人世侯、蒙古領主的既得利益,確保財政的集權化和統制的均一化。而白銀由於大量流出國外,顯然無法承擔這個任務。至於銅錢,不但銅礦資源缺乏,開產成本也高,流通範圍也變小了,所以也不太值得考慮。

[8]

三、朱重八的糾結——銅錢還是紙鈔?

元末,元朝重蹈金朝覆轍,貨幣秩序幾乎崩潰。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末群雄紛紛重新用起了銅錢,畢竟這東西雖然有不少缺點,但最大的好處就是穩定,朱元璋也不例外。

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開始鑄錢,正式迴歸銅錢制度。一年後,寶源局鑄錢數量便從431萬文上漲到了3791萬文。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下令鑄“洪武通寶”,此後幾年內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範了銅錢制度。粗略估計,當時每年鑄錢數量大概是2億文。

明朝為什麼鑄錢少?

洪武通寶

但是,洪武八年,朱元璋轉為發行“大明寶鈔”,同時禁止金銀的流通,看上去,銅錢制度幾乎可以宣告失敗了。那為什麼朱元璋要發行紙鈔呢?《明太祖實錄》“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條對此有說,簡單來講三點:1。缺銅;2。鑄造成本高,勞民傷財;3。私鑄問題,屢禁不止。但邱永志認為,朱元璋此舉也有著彌補鉅額財政開支不足的因素在裡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學者對明代銅錢的化學成分展開了測定。這批學者共檢測了101枚明代銅錢,各年代都有。平均下來,含錫量在6。19%—14。20%之間,含鉛量在6。77—21。20%之間。

從洪武到崇禎這兩百多年,銅錢含銅量總體卻呈下降趨勢。

[9]

繼洪武八年發行大明寶鈔後,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七年正式宣佈“禁錢”,關閉全國所有鑄局,並禁止所有型別的銅錢用於民間交易。這項政策的出臺,看似是朱元璋針對南方“重錢輕鈔”的現象而發。但邱永志認為朱元璋“禁錢”的背後,還有其他緣故。

四、“洪武貨幣秩序”——禁得了一時,禁不了一世

檀上寬認為明初的寶鈔政策,其目的和“江南重賦”政策類似,是為了打破淮泗集團、江南士人、富民地主構成政權的地域封閉性,簡單來講,就是為了打擊南方勢力豪強,而試圖建立全新的中央支配的經濟政策。

邱永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洪武貨幣秩序”的概念,認為洪武中後期明朝政府推廣單一紙鈔制度,與當時國家政治經濟各項制度的展開,尤其是政權推廣、財政匱乏、地域不均矛盾、貧富階層矛盾等文體息息相關。

茅元儀

[10]

和《明史》纂修者認為,朱元璋禁金銀的舉措是為了保持國家本色的富足,並不只是處於貨幣制度上的考慮。

洪武貨幣秩序主要有以下幾大內容:推廣單一紙鈔制度、禁止金銀流通、禁止銅錢流通、確立官方折價體系。

[11]

1.金銀之禁、銅錢之禁的失敗

但無論是禁金銀,還是禁錢,到宣德、正統年間均有放鬆,到天順以後,基本失敗。明代的國家強制政策並沒有完全阻擋歷史的程序,源於民間自下而上的變革,逐漸宣告了“洪武貨幣秩序”的崩塌。

朱棣即位後,雖然重申了金銀之禁和銅錢之禁政策,但就從史料記載來看,永樂一朝,民間使用金銀、銅錢的現象也沒有完全禁絕,相反,朱棣為了表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還有強力恢復太祖舊制的趨勢。

此外,儘管永樂年間曾有短暫的開鑄銅錢的案例存在,但那主要還是為了賞賜朝貢國所用。宋元以來,中國銅錢大量外流,成為周邊國家重要的貨幣,明代自然也不例外。宣正年間,由於一致沒能完全徹底在國內禁止銅錢的流通,於是開始在個別地域放開錢禁,有限度地允許銅錢流通。

《明英宗實錄》宣德十年十二月戊午條:廣西梧州府知府李本奏:“律載寶鈔與銅錢相兼行使,今廣西廣東交易用銅錢,即問違禁,民多不便。乞照律條,聽其相兼行使。“從之。

2.鈔法的失敗

明代單一寶鈔制度自推廣伊始,便存在著諸多漏洞,主要有五點

(1)發行機構地位起伏不定,有下降的趨勢

(2)鈔庫設定遲滯、隨意,新舊鈔倒換不易。反映了明初統治者在寶鈔流通管理上存在的很大隨意性。

(3)面額設定存在漏洞。有100文、200文、300文、400文、500文、1貫的,後來曾發行10文至50文的小鈔。起初朱元璋的意思是大額用鈔,小額用錢。但廢止銅錢後,竟然也沒設定10文以下小面額的寶鈔。

(4)配套發行措施嚴重缺失。大明沒有宋代的界兌制度,也沒有仿照宋元設立鈔本制度,在統治腹地設立平準庫和行用庫,更沒有不直接支用料鈔的謹慎規定。

(5)寶鈔支多收少,收支失衡嚴重。

黃阿明認為寶鈔體制暴露了明朝統治者斂財的目的,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寶鈔的流通完全靠政府強制性的政策,其失敗自然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12]

3.寶鈔的急劇貶職與政府的增稅回籠

大明寶鈔自發行以來,便出現了嚴重的貶職情況,幾乎淪為廢紙。對此,永樂至宣德年間,明朝政府也出臺了增稅回籠的政策,試圖控制寶鈔發行問題。但增稅回籠政策,只能解一時之急,用不了多久,仍然會出現鈔法遲滯問題。

增稅內容數額龐大,雖然一度疏通鈔法,但也使得民間經濟遭到了嚴重打擊。很快,民間交易逐漸返回到使用實物貨幣的趨勢,呈現出多種貨幣共存的局面。

五、“貨幣白銀化”

明代統治者關於金銀的使用上,其實有著矛盾的心態,一方面禁止金銀流通,另一方面卻在個別領域允許金銀的使用,比如田賦折銀,差發徵銀,金銀課稅,課程、贓罰折徵銀,贓罰輸銀,賞賜金銀,國家出銀採買糧食、馬匹及納銀中鹽事例等。

到宣正年間,政府賦役制度領域的折銀開始制度化,到正景之際,公私用銀迅速擴充套件開來。主要體現在皂隸折銀和南方稅糧折銀方面。

尤其是南方稅糧折銀這塊,周忱在江南地區進行了意義重大的賦稅政策改革。“金花銀”作為一種高品質銀,開始在田賦領域內定額折收。

明朝為什麼鑄錢少?

對於這一階段賦稅折銀的意義,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解讀。森正夫認為南方稅糧折銀是為了減輕高額官田正賦的手段。唐文基認為減輕了官田承納者的負擔。劉志偉認為其背後有著官吏自身利益追求、貢賦體制的財政背景。萬志英認為是國家試圖從民間私人手裡掠奪金銀進入國庫。

總而言之,從宣正到嘉靖年間,明代財政折銀規模在不斷擴大,幾乎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邊鎮糧餉這樣重要的財政支出領域,對白銀的依賴越來越重。

另一方面,由於寶鈔的失敗,錢禁政策也變得不斷鬆弛,民間私鑄成風。成化元年,明代政府重新開始重視銅錢問題,試圖整頓銅錢問題。不過當時並沒有重新開鑄銅錢。

弘治年間,孝宗決定重開鑄局鑄行弘治通寶。當時就有人上疏反對,認為鑄錢耗費錢財,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冒然鑄錢會導致私鑄橫行的問題。結果,歷史的程序果然如此。萬志英認為弘治錢鑄造的失敗,標誌著私鑄錢基本上取代官方制錢成為交易媒介的現實。

[13]

到嘉靖初年,私錢基本全面佔據全國市場。

世宗看到這種情況,也決定再度整頓錢法,也恢復了鑄錢。但和孝宗一樣,嘉靖二十年,工部上奏說得不償失,請求停止,世宗從之。

可以說,明代當時貨幣的主導權已經完全失控了。在這種情況下,白銀流通範圍進一步擴大。曾經廣泛流通銅錢的地域,比如江南開始出現銅錢消退,白銀成為當地主導貨幣的現象。福建、廣東等地也開始步江南後塵,開始排斥銅錢的使用。在這些地域出現了“銀進錢退”或“銀錢並行”的格局。

[14]

六、白銀時代的到來

白銀逐漸成為民間的主導貨幣後,也逐漸出現了白銀存量不足的問題,以至於隆萬時期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即郭子章所言的“銀貴物賤”。

值得慶幸的是,明代中後期以來,國內外商業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嘉萬以來,中國以廣州、澳門為中心,形成了東至日本、美洲大陸,西至印度、歐洲的龐大貿易網。東南及沿海地區的絲綢、絲織品、瓷器、棉布等手工業品大量銷往海外,導致海外白銀大量內流

因此,明朝政府一方面大肆開採銀礦,另一方面仍然試圖鑄錢以彌補通貨不足。張居正執政後,他就制訂了雄心勃勃的鑄錢計劃,但沒幾年便宣告失敗。不過此後,神宗仍然偶爾鑄錢,以作財用。

總而言之,隨著白銀成為貨幣中的主幣,明代官僚士大夫也開始認識到白銀和銅錢之間的關係——“銀母子錢”,接受了白銀成為主幣的客觀現實。以萬曆一條鞭法的推行為標誌,更大規模的白銀捲入了貢賦體制領域。

七、總結

明代鑄錢之所以少,其最根本原因還是銅錢的地位日益降低(與缺銅有著密切聯絡),從而使得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的緣故。在此過程中,明朝政府對於銅錢的管控也逐漸失控。當然紙鈔也在歷史程序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參考

^

徐東昇《宋代銅產量變動分析》

^

高橋弘臣《宋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政策之形成過程》

^

高橋弘臣《宋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政策之形成過程》

^

王文成《宋代白銀貨幣化研究》

^

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總體視野:一個研究論綱》

^

王文成《金朝時期的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

^

邱永志《“白銀時代”的落地:明代貨幣白銀化與銀錢並行格局的形成》

^

高橋弘臣《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政策之形成過程》

^

趙匡華 等《明代銅錢化學成分剖析》

^

茅元儀《暇老齋雜記》卷八

^

邱永志《“白銀時代”的落地:明代貨幣白銀化與銀錢並行格局的形成》

^

黃阿明《明代貨幣白銀化與國家制度變革研究》

^

萬志英《財富之源:中國貨幣與貨幣政策(1000-1700)》

^

邱永志《“白銀時代”的落地:明代貨幣白銀化與銀錢並行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