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大軍—我不把它稱為歷史,因為編寫歷史是屬於後代人的事

夜幕下的大軍—我不把它稱為歷史,因為編寫歷史是屬於後代人的事

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寫出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戰爭小說,他屢獲普利策獎,一輩子都夢想能寫出真正的不朽鉅著;另一方面,他幾乎是個暴力狂,會在街上毆打別人,把自己的妻子捅成重傷。為了正義,他會到五角大樓前遊行以抗議越戰;但他又是個十足的大男子主義者,認為女作家的作品都“蠢笨、無聊、神經病”。

夜幕下的大軍—我不把它稱為歷史,因為編寫歷史是屬於後代人的事

諾曼·梅勒是一個行動先於思考的作家。這並非是說他總是以不那麼理性的方式行事,例如貿然參加紐約市長選舉以及擔任電影導演等等,而是指他的寫作總是在素材積累之後才生龍活虎地出現。對一個寫作者而言,素材的形式有很多,包括沉積在個人體內的、以及飄蕩在社會外部的碎片。在諾曼·梅勒身上,二者同樣重要,卻又有些互相矛盾,一直被讀者視為“非虛構寫作大師”的他極為擅長變換形式,尋找新鮮題材,然而在豐富的寫作題材以及漫長的創作生涯背後,諾曼·梅勒本人卻並沒有很多變化。

夜幕下的大軍—我不把它稱為歷史,因為編寫歷史是屬於後代人的事

然而這本書並非如書名所言是一部戰爭史,它更側重於講述發生在二戰時期,與丘吉爾本人或者這個國家有關的事件,因此有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丘吉爾以其個人“精彩的自傳”喬裝而成的“世界史”。正如丘吉爾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說:“我並不把它稱為歷史,因為

編寫歷史是屬於後代人的事

。但我有信心地宣稱,它是

對歷史的一個貢獻

,將對後世有所裨益。”

夜幕下的大軍—我不把它稱為歷史,因為編寫歷史是屬於後代人的事

所以,可以將諾曼·梅勒的“非虛構”延伸到很廣泛的形式中,包括他的小說,《我們為什麼在越南》。自稱為“激進左翼保守分子”的諾曼·梅勒一直勇於站在擂臺上發言,攻擊政府的不當行為。同樣源自“越南戰爭”事件,《我們為什麼在越南》的表現形式與《夜幕下的大軍》截然不同,這本小說從情節看沒有任何與越南相關的東西,但全文充滿動物的隱喻,諾曼·梅勒採用混亂的電臺播報形式進行敘事,人物思緒瘋癲混亂,為了買槍而不惜基金變現、動用信用債券、分期償還,最後換來了M70等一批五花八門的槍支,還僱了一架武裝直升機,為的就是跑到一個地方去打獵,殺馴鹿和山羊,並且想象自己是一個偉大的與狼群戰鬥的英雄。這就是諾曼·梅勒給出的“為什麼在越南”的理由。在晚年,他還寫過政論集《論上帝》,控訴總統布什是惡魔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