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如何做到,北洋軍死心塌地只聽他指揮,而架空清朝廷的?

在中國最早的兵法書《孫子兵法》中,關於“兵勢”的解釋,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對於善於指揮打仗的將領來說,他所能造就的“勢”,就猶如高山上的圓石一樣,從又高又陡的山頂滾下來,勢如破竹,無人能擋。

用這句話來形容袁世凱,並不過分,他之所以能在晚清政壇上異軍突起,並最終迫使宣統帝退位,所依靠的就是這種“勢”。

那麼袁世凱是如何做到北洋軍死心塌地只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的呢?

楊角風談晚清民國(原走向共和)第88期:袁世凱都被剝奪了兵權,為什麼北洋軍仍然聽他號令,不聽清朝廷?

袁世凱是如何做到,北洋軍死心塌地只聽他指揮,而架空清朝廷的?

一、

小米的創始人雷軍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可是當豬容易,但能找到合適的風口,且有足夠的風量,卻很難,當年的袁世凱就是在一直鍥而不捨地尋找能讓自己起飛的風口。

袁世凱最早的輝煌是在朝鮮創造的,他在那邊的身份比朝鮮國王都要高,可惜甲午中日戰爭一起,一下子把他打入谷底。

也正是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清廷痛下決心,要鍛鍊一支新式陸軍,作為清朝廷維持統治的最後王牌部隊,以李鴻章的北洋各軍為基礎,成立了武衛軍。

後來支撐袁世凱一掃天下其實就是武衛軍,後來被他整合成了北洋軍。但是要知道,當初武衛軍成立的時候,袁世凱可不是唯一的將領,實際一共有五個:

“聶士成武衛前軍、董福祥武衛後軍、宋慶武衛左軍、袁世凱武衛右軍,榮祿武衛中軍。”

如果武昌起義提前個十幾年,在武衛軍剛建立之後發生的話,清廷根本就不會“尿兒”袁世凱的,因為可用的將領並非他一個。

但歷史就是這麼巧,慈禧太后這個瘋婆子把這一切都給毀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大清確實葬送在慈禧手中。不管什麼原因,慈禧太后利用“神功護體”的義和團對抗洋人的事實擺在眼前,並最終釀成庚子之禍。

也正是由於慈禧的“宣戰”,導致了武衛軍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當然,袁世凱這個老油子,此時主政山東,一改前任巡撫毓賢扶持義和團衝擊洋人的做法,改為討好洋人,大肆打壓義和團,反而儲存了實力。

袁世凱是如何做到,北洋軍死心塌地只聽他指揮,而架空清朝廷的?

二、

我們再看一下,八國聯軍入侵之後,武衛軍的五個將領還留下幾個?

整個武衛軍中聶士成的部隊最能打,最響應慈禧太后的號召,也是最早被八國聯軍和義和團幹掉的一支部隊,作為將領的聶士成並非死於洋人手,而是死於義和團。

董福祥被洋人追究責任,本來要處死的,後來被撤職在家;宋慶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子了,掙扎又掙扎,於1902年死在軍中;榮祿其實是他們的頭兒,繼李鴻章後的又一重臣,也能鎮得住袁世凱,可惜也是死於1903年。

實際上武衛軍五大將領中,年齡最小的也是袁世凱,比第二小的董福祥還小19歲呢,那肯定是他笑到最後啊。

所以,庚子之變後,清廷打算重建北洋軍的時候,唯一能辦事的將領只剩下了袁世凱。倒不是說除了袁世凱,其他人就不行了,而是隻有袁世凱經驗最足,威望最盛,練兵的效率也最高,況且是武衛軍僅剩的一名將領。

也正是這次整編機會,才創造了北洋軍後來的輝煌,併成就了袁世凱!

袁世凱的厲害之處也就在這裡,他對待人才是培養加利用,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要知道在袁世凱的培養下,除了他自己以外,還出了四個總統、九個總理:

“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 、曹錕、唐紹儀、趙秉鈞、段祺瑞、徐世昌 、王士珍、靳雲鵬、薩鎮冰、張紹曾、杜錫珪。”

袁世凱是如何做到,北洋軍死心塌地只聽他指揮,而架空清朝廷的?

三、

那麼回到我們的題目了,袁世凱究竟是如何做到北洋軍只效忠他一個,而非清政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