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那些事,“十羊九牧”,地方行政

兩晉南北朝時期,皇帝為了防止地方刺史擁兵自重,常常以宗室親王出任都督刺史,妄圖藉助血緣關係,牢牢控制地方,消除異姓刺史作亂的隱患。實踐證明,這是製造內戰根源加速王朝滅亡的催命符。每當新君嗣位,他總是對手握重兵出鎮地方的皇室成員產生疑慮,進而削其兵權,甚至取其性命。而出鎮地方的諸王也不甘心坐以待斃,束手就擒,往往舉兵相迎,彼此殺得天昏地暗,導致狼煙四起,天下大亂。這種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歷史慘劇可謂史不絕書,此時為最。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就是司馬家族的一場內讓。

歷史那些事,“十羊九牧”,地方行政

劉宋時期,孝武帝繼位後,即對他的叔父荊州刺史劉義宣和他的弟弟南充州刺史劉誕虎視耽耽,處心積慮,伺機下手除掉他們,以致導致了兩次兵變。當時的民謠唱道:“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就是對當時政治場景的寫照。州以下設郡,郡設太守,軍民兼理,既有行政權,也有領兵權,這種建制是與當時混亂的局勢相對應的。一且出現戰亂,太守可以統兵作戰,上馬迎敵。郡下設縣,縣不論疆域大小,長官一律稱縣令。縣以下的基層組織與秦漢時期相同。

歷史那些事,“十羊九牧”,地方行政

各郡縣的疆域比秦漢時期要小得多。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幾項特殊的地方制度,一是遙領制,即在尚未歸屬本國行政版圖的別國土地上,設定州郡,命官遙領。如曹魏時期就任命黃權為益州刺史,而此時的益州尚在蜀國控制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並立,征戰連綿,各國疆域時常發生變動,這樣的遙領州郡就更多,以示不忘故土,立志收復失地。二是設立僑州、僑郡、僑縣,這是東晉時期為南遷的北方人所特設的。東晉建立後,不少北方的世族大地主紛紛南渡,表示對東晉政權的擁護。

歷史那些事,“十羊九牧”,地方行政

同時北方陷人戰亂,大批百姓為躲避戰火,紛紛來到相對安全的江南地區。東晉政權為了安置這些難民,同時避免他們與南方人發生矛盾,設立了這樣的州、郡、縣,進行安置。南遷的人不人當地戶籍,不服搖役,不納賦稅,全部另行安置在僑州、僑郡、僑縣裡,由南渡的北方世族出任地方長官,進行管理。三是在當地少數民族地區開始設定了一些郡縣,如宋齊時期在邊境地區設定了“右郡、左縣、狸縣”,反映了民族交融步伐的加快。

歷史那些事,“十羊九牧”,地方行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由於大批難民南渡,其中有大批北方世家大族,如王氏、謝氏等,他們在北方失去了特權,到南方後,依然享受特權。他們的子弟需要官做,為了安置這批大家世族,歷代工朝大增州郡,增設官位,為他們提供做官的機會。據統計,東漢時期全國僅有13個州,到三國兩晉時期就增加到21個州,到南北朝初期又達到60多個州,到末期竟然達到253個州。

歷史那些事,“十羊九牧”,地方行政

以陳為例,政治版圖僅限於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區,戶口不過60萬,而設立的州即達到42個。郡一級的機構也增加很快,東漢時期有郡105個,西晉時期達到173個,到南北朝時期,南北合計已多達617個。官多地狹,僧多粥少,以致“一郡分為四五,一縣割成兩三”,有的兩郡共管一縣,有的郡下竟無一縣可管,只是一個空架子,有的州郡長官沒有辦公處所,只好借住民房。甚至有的州、郡、縣各級衙門合住在一個村莊裡,從而出現“十羊九牧”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