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萬華工被騙到歐洲,說是去挖煤,等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歐洲戰役史論》:“今之戰,殆全世界人類相互之戰也,與一域中國與國相互之戰既異,與一國中人與人相互之戰更異,則記載之義例,其亦安得不有以異於古所云。”

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如今,當我們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想到的往往是英國和法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知道這場戰爭分為同盟國以及協約國兩大陣營,知道這是一場主要位於歐洲地區的戰爭。然而,如果我們將自己看待歷史的視角,轉移至一戰剛剛爆發時的中國,這場戰爭真的和我們毫無關係嗎?

十幾萬華工被騙到歐洲,說是去挖煤,等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梁啟超就曾多次在報紙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這場戰爭不僅僅對歐洲地區至關重要,它對於整個中國而言更是一次機遇與挑戰。這是一場位於歐洲地區的戰爭,但我們現如今習慣將其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這難道僅僅是因為它的參戰國數量眾多嗎?恐怕不是的。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在一戰爆發初期,中國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是很曖昧的。作為一個剛剛推翻舊帝國,建立一個新生政權的北洋政府而言,貿然加入一場局勢迷幻的戰爭,很容易因站錯隊而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隨著參戰國的數量越來越多,作為東亞大國的中國,不可能一直都保持一箇中立的態度。因此,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中國這才最終選擇加入協約國陣營,並於1917年中斷了和德國的外交關係。

十幾萬華工被騙到歐洲,說是去挖煤,等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以工代兵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北洋政府,採取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策略,讓我們贏得了參加巴黎和會的機會,也得以增長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甚至對一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被《紐約時報》稱為“中國的大腦”、“王座背後的權臣”,他就是民國政府的國務總理梁士詒。

面對這場遠在歐洲的戰爭,梁士詒沒有選擇直接派出軍隊,而是擬定了“以工代兵”策略,讓中國工人遠赴歐洲從事後勤工作,以幫助協約國陣營取得勝利。我們在閱讀這一時期的史料時,或許能夠發現在歐洲存在著大量的中國工人,實際上就是因為這一政策的原因。

十幾萬華工被騙到歐洲,說是去挖煤,等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只不過,站在整個時代大背景下來看,這一政策對於中國而言有著重要意義。但如果站在個人的視角上來看,這些工人的境遇未免有些悲慘。這是因為,這十幾萬華工被騙出國,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也不知道究竟會被分配至哪個國家。要知道,這些華工基本上都出生於清朝末年,併成長於民國政府時期,這一時期的世界局勢變幻莫測,他們一時間很難接受這種巨大的改變。

十幾萬華工被騙到歐洲,說是去挖煤,等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如此龐大的工人群體,來到歐洲的各個參戰國家,從事各式各樣的後勤工作,雖說對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但也沒能獲得太好的待遇。首先,待遇肯定要遠遠低於當地工人,並且因為語言交流問題,工作效率也要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在這一時期的西方白人眼中,這些從中國來的工人根本沒有任何人權可言,因此這些華工在海外大量死亡,他們為西方國家的基建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普遍都默默的死在了異國他鄉。

十幾萬華工被騙到歐洲,說是去挖煤,等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留在當地

在戰爭結束以後,那些尚且在世的華工,總算過上了好日子。這是因為,在整個一戰期間,由於法國等國家是主要參戰國,因此該國家的男性數量大幅減少。因此,很多華工便藉此機會留在了當地,並在這裡娶妻生子。而且,很多存活下來的華工還曾遇到過一件讓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原來,在戰爭結束以後,很多其他國家的華工被聚集在一起,說是挖煤,不料等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原來,由於法國的年輕男性數量較少,因此法國政府實施吸引人口政策,廣為接納來自各國的年輕男性。因此,這些前往歐洲的華工,在戰爭結束以後大部分都沒有選擇歸國,而是藉此機會留在了當地。

十幾萬華工被騙到歐洲,說是去挖煤,等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總而言之,在整個一戰期間,中國向海外輸送了大約十四萬的工人,這些工人對整個一戰的勝利,乃至歐洲國家的基建都做出了突出貢獻。並且,大量的華工要麼是死在了異國他鄉,要麼就是留在當地定居。現如今我們前往法國、英國等國家旅遊的時候,還能夠看到這些華工的紀念碑,以表彰他們在戰爭期間做出的貢獻。

參考資料:

《紐約時報》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