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嬪妃手上戴的指甲套,造型工藝高大上,裡頭有什麼講究?

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們會發現,清朝後宮妃嬪手指上往往戴著長長的指甲套,上面還可能鑲嵌著金玉珠寶,十分名貴。

這種指甲套又被稱為護指套、護甲套、金驅等等

清朝嬪妃手上戴的指甲套,造型工藝高大上,裡頭有什麼講究?

雖然常見於清宮劇,護指套卻不是清朝獨有的,早在漢朝時就出現了。

目前能看到的

最早的護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區出土的漢代金護指

它由薄薄的金片捲曲而成,呈螺旋狀向上延伸,極為美觀,粗細長短可任意調節,方便實用。

為何會出現護指套這種東西呢?

清朝嬪妃手上戴的指甲套,造型工藝高大上,裡頭有什麼講究?

最初是因其實用功能,可以保護指甲,便於蓄長。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指甲也是身體的一部分,不應該剪除。

據《韓非子》記載,戰國時韓國國君韓昭侯周圍的侍臣,就全都蓄著長甲,眾人競相效仿。

當然了,

能留長指甲的人,都是不需要幹活的統治階層

,衣食住行都有人服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小老百姓就不用想了,留那麼長的指甲怎麼耕田種地、養家餬口?

指甲長了就容易劈叉或斷裂、彎曲,於是護指套應運而生。

蓄一根一寸長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有了護指套的保護,指甲就不太容易發生意外。

清朝嬪妃手上戴的指甲套,造型工藝高大上,裡頭有什麼講究?

隨著時間的推移,護指套不僅僅是保護指甲的實用工具,還被賦予了美學含義。

尤其清朝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甚至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

這是因為,清朝服飾與漢人王朝有很大的不同,貴族女性腳穿厚厚的花盆底、頂上梳著高高的旗頭,上衣袖口呈馬蹄狀將手背遮蓋,整體呈現肢體的延伸性。

如果寬大的馬蹄袖下是短而禿的手指,從美學角度來看是很突兀的,不協調。

因而清宮后妃都喜歡留長指甲,再套上各種各樣的護指套,看起來纖長美麗,高貴典雅。

清朝嬪妃手上戴的指甲套,造型工藝高大上,裡頭有什麼講究?

早期的護指套,材料多是竹管、蘆草,金屬也僅限於金、銀、銅等,製作簡單,形狀細長略彎,最前端尖細,考慮的主要是實用價值。

到了清朝,隨著后妃們對護甲套的需求與日俱增,要求也更為嚴格,護指套的造型和材質、裝飾工藝都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藝上更為精湛,融合了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技術,並接受西方的新技術和材料,以金、銀、銅、玉、玳瑁、琺琅、玻璃等多種珍貴材料精雕細作。

造型上,更加趨向於美觀和舒適,加長、變彎,視覺上增加了手指的纖細感和修長感。

製作上則採用了鏨刻、錘揲、焊接、鐫、鏤、累絲、鑲嵌等手法,結合凸起、陰線、陽線、鏤空等作法。

再加上清朝時先進的金鑲珠寶玉石,和極其複雜的掐金絲、點翠等工藝,讓原本只是小玩意兒的護指套瞬間變得高大上了。

清朝嬪妃手上戴的指甲套,造型工藝高大上,裡頭有什麼講究?

從密雲董各莊的清朝皇子墓出土的護指套可以看出,那時的護指套紋飾上非常豐富,有古錢紋、竹葉紋、蝙蝠紋、梅花紋、連環紋、菊花紋、蘭花紋、團壽紋等等,花樣繁多,美輪美奐。

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就是護指套的忠實使用者。

她的護指套都是用珍貴的寶石或是金銀材質,透過最先進、最複雜的工藝精製而成,有玉質的、鏤空掐絲琺琅的,也有純金的,每一枚都很貴重。

據說

慈禧有一枚“金鏨古錢紋護指”

,長5。2釐米,以金片捶揲彎卷而成,通體細長,由套管至指尖逐漸變細,套管以下部位為中空覆瓦形,套管表面裝飾累絲雙連古錢紋,其餘部分滿飾捶揲逑路紋,等距焊接窄條金片,既可護長甲,又利通氣,華麗至極。

清朝嬪妃手上戴的指甲套,造型工藝高大上,裡頭有什麼講究?

清宮劇中,護指套還有一個作用,后妃們教訓不聽話的小宮女時,一巴掌過去,長長的護指套能讓小宮女臉上帶血。后妃們出了氣,心情也就好了。

但實際上,清朝宮女要是犯了錯,一般是不打臉的。護指套傷人的功能,也只在電視劇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