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被沈括記錄在檔案中,成為外交的手段,治內的條例

沈括在館閣任職期間恰逢宋代親郊大禮的舉行。依舊例,宋朝皇帝需每三年一次於冬至日在圜丘行南郊祭天大禮祭祀天地,祭祀的禮儀則交由有關機構按照檔案文獻中的相關規定安排進行。

歷史被沈括記錄在檔案中,成為外交的手段,治內的條例

沈括的檔案文獻利用工作及思想

一 利用檔案,贏得談判

熙寧七年(1074),兩國再次因領土問題引發爭端,幾經談判,均未取得令雙方滿意的結果。一時之間相持不下。由於宋朝長期遵循守內虛外的治國理念,軍事力量遠弱於當時的遼國,談判任務十分艱鉅。

公元1075年,遼國遣使臣前往宋朝,提出重新劃定兩國邊界。沈括聽聞這一訊息急忙趕至樞密院借閱宋遼兩國過去簽訂的邊界議定書和繪製的地輿圖,發現這些檔案都明確記載了雙方以古長城為界的談判結果。

緊接著,沈括又查閱了從黃嵬山附近地方州縣中收集上來的地圖檔案,更加佐證了黃嵬山與邊界劃線無關的事實。

神宗讓沈括將檔案中顯示的古長城地理走向和黃嵬山所處的方位畫成示意圖,連同以往議和時簽訂的條約一起送給遼邦大臣看,力證遼邦提出的爭議地界自始至終都是屬於宋朝的領土。面對宋朝舉出的檔案文獻,遼邦上下理屈詞窮,成功化解了此次和談危機。

但遼方並未就此善罷甘休,而是提出了新的談判要求。鑑於沈括在上次邊境談判中的出色表現,宋神宗當即下旨,派遣沈括出使上京。

抵達上京後,沈括積極爭取到了主張遼宋修好的遼國宣懿皇后支援,從而獲得了遼國的實錄正本。面對遼朝索要黃嵬山的無理要求,沈括和隨行官員們當堂拿出地圖作為佐證,用遼方簽字承認的檔案檔案為依據據理力爭。

宋遼兩方就此次事件進行了六輪談判,前後耗時近十三天。雙方舌槍唇劍,進行了激烈交鋒。

由於沈括掌握並積極利用了手中關於兩國邊界問題較為齊全的檔案,使“敵人環而聽者數千輩,無以駁其議。”遼方的談判代表“無以應”。再加上宋朝積極的軍事防禦部署,終於取得了本次和談的成功。

歷史被沈括記錄在檔案中,成為外交的手段,治內的條例

二 查考賬簿,推行新法

沈括在熙寧變法期間曾任職於三司,三司是北宋前期管理國家財政事務的最高機構,權位非他司比。在任期間,沈括重修了《熙寧編敕》,又編定了《修內諸司式》,恢復了三司機構的原有建制,復設三司開拆司。

沈括主持三司工作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零八個月,但卻留下了大量有關北宋財政制度的檔案資料。

變法既以實現富國強兵為主要目標,就必須在發展生產的同時精簡節約。為此,王安石提出要調整行政區劃,透過精簡臃腫的官僚機構,起節約開支的理財之效,還能在一定程度打擊封建官僚的勢力。

在談及“國朝茶利”和“本朝茶法”,尤其是說到“國朝六榷貨務”時,為了詳細論述北宋榷茶制度的沿革,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歷數受納的全國各州、各軍、各府散茶之總額,以及十三山場各在買賣茶葉交易中獲利的具體數目。

這些有關茶利、茶法、賣茶量的翔實數字,都是他在查閱檔案資料,總結現世文書後得到的原始資料,具有很高的憑證價值。

昭文館內藏有大量諸如天文、曆法之類的原始文獻,沈括在館閣任職時曾詳細閱讀過這些曆法檔案,很快就察覺到過往談及漏刻的數十家著作,都存在著各種疏謬。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他選取了以《崇真》《景福》為代表的十一部曆法,並找到了記錄當時天象的檔案資料一一進行對比,發現錯誤頻出,從而萌生了重考律歷的心理。

歷史被沈括記錄在檔案中,成為外交的手段,治內的條例

沈括的檔案文獻編纂工作及思想

作為幵創元明清封建統治階級官方哲學的儒家代表人物朱熹,在論學時也曾多次援引沈括的論著。

元明以後,《夢溪筆談》更是久負盛名,近代學者嚴式誨在燒錄此書時稱其為“兩宋說部之冠”。沈括的檔案文獻編纂思想,也在此書中得到了較為全面的展現。

一、史料真實

《夢溪筆談》一書雖以筆談為名,但在編纂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極為嚴謹的態度,對史料來源都進行了仔細地篩查。沈括曾提出,現今流傳的地理書多存在微過細故。

編纂思想的指導下,《夢溪筆談》得以記載和儲存了許多孤本典籍。例如卷七象術篇中提到的鄭夬作書談《易》,在歷代史志目錄中都不曾記載,全靠仰賴沈括的記載才儲存了該書的一點面貌。

沈括在《夢溪筆談》裡抄輯了許多正史典籍不收的孤篇單卷,這些文章多是出於名不見經傳的平民之手,卻用真實的筆觸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現象,為我們研究宋代的生活環境提供了一手的材料。

若不是沈括的編纂,很多檔案文獻怕是早已亡佚。由此可見,沈括對古代佚書的抄錄,為古籍輯佚工作儲存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北宋前期興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儒學復興運動,學者們反對迷古,強調創新的學術主張深刻影響了沈括檔案文獻思想的形成。

在檔案文獻編纂工作中,沈括的扣:判繼承思想可以說是對章句訓詁之學進行疑古創新的一個典型表現。他既能從眾多檔案文獻中篩選出真實的史實,又敢於大膽質疑古人的成說或偏見,在檔案文獻編纂活動中真正做到了取精用宏、澄沙汰礫。

沈括不囿於經典著作權威的束縛,也沒有將檔案文獻中記載的前賢觀點死板的認定為是顛撲不破的金科玉律。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擇善從之,不膠一法。

由於沈括在彙編成果中提出的觀點基本都是建立在對檔案史料進行考證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因此他往往敢獨違眾議,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甚至於推翻一切前人舊說,始終保持著自己進行檔案文獻編纂工作的初心和理念。

沈括曾實地考察過海州境內兩座漢代古墓墓主人的身份與生平,又透過查考大量檔案材料,援古證今,理順了東海縣兩漢以來的歷史沿革,進而糾正了《圖經》方誌中的錯誤記載。

歷史被沈括記錄在檔案中,成為外交的手段,治內的條例

二 隨得隨注

沈括在進行新法改革和科技研究的過程中,十分強調“隨得隨注”的文獻意識,收集並形成了眾多檔案記錄,成為後期進行文獻彙編的重要材料來源。

在對地理檔案的記錄方面,宋嘉祐六年(1061),正在備考的沈括親歷了由兄長沈披主持修建的萬春圩工程。

參與了修建過程的沈括專著《萬春圩圖記》詳錄此事,對於萬春圩的基本情況以及相關資訊都做了詳盡的描述;治平元年(1064),揚州知州為了重現歐陽修時期揚州盛名天下的場面,決定重新修繕平山堂。沈括特地撰寫了《揚州重修平山堂記》詳細描述了整個修繕的過程。

在“隨得隨注”檔案文獻編纂思想的指導下,沈括突破了原有的藥物檔案記錄形式,對於以往醫書從未記述,但具有很強副作用的藥用植物,也增補其中以警示世人。

如“芎勞與苦參”一篇,就記錄了因久服芎勞而產生強烈副作用的三粧病例。沈括有個侄子好用芎勞,醫生警告他說多服芎勞易致人暴死,不久後該人果然無病而亡。沈括的親家張子通之妻因腦中風長期服用芎勞,最後也莫名暴斃。

沈括有腰部疾病,有人發現後,問他是否有用苦參洗牙的習慣,懷疑這種病症是由於長期服用苦參造成的傷腎。在停止用苦參擦牙後,果然“腰疾皆愈”。

在對中國古代檔案管理思想領域進行總結梳理後不難發現,即使是今人對於古代檔案管理實踐和思想的研究也往往習慣於從歸檔階段起始,忽視了文獻的形成過程,割裂了檔案生命週期的完整過程。

歷史被沈括記錄在檔案中,成為外交的手段,治內的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