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那麼強大 為啥沒有原子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扔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改變了世界,

雖然有人說原子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起的作用並不是決定性的。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德國,在物理學領域曾遙遙領先,德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分離出來軸一235,首先發現核裂變,是有機會領先於其他國家首先生產出原子彈的。但是歷史現實就是這樣,貌似強大的德國沒有生產出來原子彈。

二戰德國那麼強大 為啥沒有原子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種從未被人注意到的天然存在的鈾元素被德國科學家發現。這個利用中子作為炮彈轟擊鈾原子核獲得的成功,一舉驚動了整個世界。然而,作為納粹頭子的希特勒並沒有把這太當回事,因為他始終強調:德國的教育需要的是個人為團體的犧牲精神,而不是由科學助長起來的物質利己主義。

1942年以前,希特勒完全把賭注壓在閃擊戰上,認為戰爭會很快結束,不需要花費大力氣去研製尚無把握的新武器,沒有原子彈他一樣可以稱霸全球。出於戰爭的需要,希特勒開始就把研製火箭等武器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僅從1937年至1940年,德國陸軍在發展大型火箭上就花費了5。5億馬克,而德國軍備部批給“軸計劃”的經費,只有100多萬馬克。這一點經費,與美國的“曼哈頓工程”相比,還不到其1/10。

二戰德國那麼強大 為啥沒有原子彈

直至1942年,希特勒還相信自己不久即將取得勝利,因此釋出了一道命令:如果所提出的新武器計劃不能保證在6周內製造出來並用於戰場,那麼任何計劃都不能進行。這使得許多正在研究原子武器的科學家,再也不敢貿然提出這方面的建議了。

1942年秋,德國為了戰爭的需要,針對“鈾計劃”遲遲不能拿出“原子彈”的現狀,決定“鈾計劃”的重點放在作為推動機器的發動機上來,主要想用在潛水艇上。這樣一來,德國的“鈾計劃“就改變了預期的目的,以開發軸的動能為主要任務了。直至1944年,戰局已經產生了變化,德國才開始對原子能計劃發生興趣。

二戰德國那麼強大 為啥沒有原子彈

希姆萊下令制訂了一個新的研製方案,雖然這樣加快了德國原子彈的研製速度,但這時已經晚了。由於盟軍對德國的轟炸,德國的原子彈研究機構以及鈾的提煉廠經常要大規模地搬遷,這極大地影響了德國原子彈的研製進度。

當時,德國的科學家在軸開發和軸利用上的研究是走在世界前沿的,但是,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部分參加核研究的科學家都是帶著一種複雜的心情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人並沒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甚至是消極的。

德國“鈾計劃”的核心人物海森堡其實已經認識到許多原子彈的關鍵技術問題,但在戰爭期間卻故意避開了對原子彈的研究,轉而研究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這是德國原子彈研究工作沒有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森堡對他的行為曾經作過這樣的解釋:在專制政權下,只有那些表面上與政府合作的人才能進行有效地積極抵抗。

二戰德國那麼強大 為啥沒有原子彈

另一位科學家羅伯特·容克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補充:海森堡和他的朋友們之所以從事德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這首先是使另外一些缺乏覺悟的物理學家無法實現事業上的成功,因為他們不應該成功。

儘管受到原子彈的道德問題的困擾,並且還懷有對希特勒和具體組織者的不信任,德國的科學家們在研究工作中還是很努力的。

此時在遙遠的美洲大陸上,美國的幾十萬人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著自己的原子彈計劃——“曼哈頓工程”。就是這樣一個工程把德國遠遠地甩在了後面,而德國仍然矇在鼓裡。

二戰德國那麼強大 為啥沒有原子彈

另外,德國有成就的科學家大都傾向於基本原理和基本現象的研究,不願意進行平淡、煩瑣的技術性工作,大量既懂得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又能從事具體技術和組織工作的人,不是逃亡就是轉入其他軍事研究部門,造成了德國核研究的脫節。

雖然鈾和同位素分離、重水生產等問題的研究最初進展很快,但沒有人有效地將它過渡到大規模的生產上去,也沒有人有效地組織與原子彈有關的爆炸、輻射等問題的綜合研究。

當年美軍“阿爾索斯”行動特遣隊在德國曾發現一張未能銷燬的設計草圖,美國負責原子彈研究的格羅夫斯和科學顧問格德斯密特都認為,從圖上判斷,海森堡等科學家研究的成果,離原子彈爆炸只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