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沛國

譙縣(今

安徽

亳州

)人。

東漢

末年傑出的

政治家

軍事家

文學家

書法家

[2]

三國

曹魏

政權的

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

丞相

,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

曹丕

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

,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

二袁

呂布

劉表

馬超

韓遂

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

南匈奴

烏桓

鮮卑

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3]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4]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

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

張懷瓘

在《

書斷

》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人物生平

編輯

早年經歷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

三國志

》稱其為漢相

曹參

之後,曹操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曹操畫像

的父親曹嵩是宦官

曹騰

養子

,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

漢桓帝

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7]

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

梁國

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

何顒

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

許劭

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8]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

孫子兵法

》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嶄露頭角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

孝廉

,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

蹇碩

的叔父

蹇圖

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

五色棒

處死。於是,“

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礙於其父曹嵩的關係,明升暗降,曹操被調任頓丘(今清豐)令。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強侯

宋奇

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

譙縣

閒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

議郎

。此前,大將軍

竇武

太傅

陳蕃

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

漢靈帝

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曹操雕像

中平元年(184年),

黃巾起義

爆發,曹操被拜為

騎都尉

,受命與

皇甫嵩

等人合軍進攻

潁川

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

濟南

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9]

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朝廷徵還其為東郡太守,拜為

議郎

,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迴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10-11]

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

冀州

刺史

王芬

聯合南陽

許攸

、沛國

周旌

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

合肥侯

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

金城郡

(今蘭州)的

邊章

韓遂

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12]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定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陳留起兵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

劉辯

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

何進

想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十常侍,但沒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援。於是何進便召時任幷州牧的

董卓

進京,脅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舉打草驚蛇,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被宦官下手謀殺。同年九月,董卓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

弘農王

,而改立其弟陳留王為

漢獻帝

,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自稱

太師

,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洛陽東)。[13]

曹操到

陳留

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曹操畫像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

袁術

等人共推渤海太守

袁紹

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二月,被聯軍擊敗的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則焚燬宮室,挖開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陽方圓200裡荒蕪凋敝無復人煙。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

涼州

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

酸棗

(今

延津

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曹操行至

滎陽

汴水(今滎陽西南),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士兵數量懸殊,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

曹洪

所救,倖免於難。[15]

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

武關

(今陝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拼。聯合軍至此解散。[16]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

東郡

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

袁紹

表其為東郡太守。[17]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

黃巾軍

大獲發展,連破

兗州

(治

昌邑

,今山東

鉅野

東南)郡縣,陣斬兗州刺史

劉岱

。濟北相

鮑信

等人迎曹操出任

兗州牧

。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

青州兵

。又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陶謙諸軍。[18]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

袁術

、黑山軍、南匈奴。徐州牧

陶謙

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攻克徐州十餘城。

逐鹿中原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路上,被陶謙派兵殺害[19-20]

,曹操遂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充套件勢力。陶謙退守

郯縣

。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夏,曹操再徵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徵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東郡守備

陳宮

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

張邈

、張邈之弟

張超

、從事中郎

許汜

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

呂布

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後與

王允

定計誅殺董卓。

當時只有

鄄城

(今山東鄄城)和

東郡

的範(南

範縣

)、

東阿

(今山東

陽穀

)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

荀彧

和壽張令

程昱

、東郡太守

夏侯惇

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

徐州

趕回,聽說呂布屯於

濮陽

,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此時,曹操失去了兗州(治今山東鄆城西北),軍糧已盡,袁紹派人來勸說想讓曹操投靠他,讓曹操舉家遷到鄴縣當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多虧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這個念頭。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東漢割據地圖

興平

二年(195年),曹操整軍再戰呂布,三敗之,破

定陶

(今山東定陶)、

廩丘

(今山東

鄆城

西北)等,平定兗州。呂布逃往徐州投靠

劉備

。七月,因

李傕

郭汜

的火拼,

漢獻帝

從長安東歸,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

建安

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

司隸校尉

錄尚書事

。庚申,

遷都

許昌。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

司空

,行

車騎將軍

事,百官總己以聽。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討伐

張繡

,軍隊駐紮在淯水,張繡舉眾投降,旋即復叛,長子

曹昂

、侄子

曹安民

、猛將

典韋

戰死。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繡,都沒有徹底擊破。九月,曹操東征

袁術

,袁術棄軍而逃至淮河,梟袁術留守四將。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謁者

裴茂

率中郎將

段煨

討李傕,

夷三族

。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

曹軍

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

魏續

宋憲

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

高順

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

張遼

以及泰山豪傑

臧霸

孫觀

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21]

官渡之戰

消滅睦固後,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佈置,命在

青州

有潛在影響的

臧霸

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

臨淄

)、

北海

(治今山東

壽光

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

于禁

屯軍黃河南岸,監視

袁軍

。不久,張繡聽從謀士

賈詡

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

揚武將軍

,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

官渡

(今

中牟

北),準備迎擊袁紹。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官渡之戰

劉備在

陶謙

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

呂布

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

豫州牧

左將軍

。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準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北上不得,嘔血而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

董承

等人謀誅曹操事洩,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

車胄

,佔據徐州。

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曹操對此胸有成竹,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袁紹

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

袁安

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

袁譚

、次子

袁熙

、外甥

高幹

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命大將

顏良

等人進兵白馬(今滑縣),自率大軍進屯

黎陽

(今

浚縣

東),向曹操發動進攻。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23]

,曹操所佔的大河以南地區,

地盤

既小,又是

四戰之地

,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曹操的兵力也遠不及袁紹,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前線的兵力據《武帝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裴松之

認為此數不準確,曹操的兵力不會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卻是毫無疑問的。[24]

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

二月,袁紹大將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

白馬之圍

,他採納謀士

荀攸

之計,先進軍

延津

(今延津北一帶),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

關羽

斬首[25]

,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命

文丑

、劉備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

騎兵

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文丑。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

官渡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

土山

,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著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設投石機、挖掘溝壑之法破解。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餘車,派大將

淳于瓊

等帶萬餘人看守,屯於離袁紹

大營

四十里的

烏巢

。這時袁紹謀士

許攸

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後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軍隊人銜枚,馬勒口,換袁軍軍裝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于瓊拒營死守。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說:“賊在背後,乃白!”士卒都拼死力戰,因此大破袁軍,斬淳于瓊等,盡燔其糧草。而當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認為這正是攻破曹操大營的好機會,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圍攻曹操大營。由於曹操預留兵力精且多,曹營未破,烏巢敗訊已經傳來,大將張郃、高覽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軍潰散。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餘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客觀條件上,曹操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

官渡之戰

,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遠征烏桓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

袁譚

袁尚

不和,發生火拼。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

鄴城

(今河北

邯鄲

臨漳

西一帶)。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

滏陽河

)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

定縣

)。曹操命人拿著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鬥志崩潰。鄴城遂被曹操攻破。從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26]

,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

許縣

則只留些許官吏。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於是,曹操上表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敗後,逃奔

幽州

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

烏桓

。同年,黑山軍首領張燕率領其部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27]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幷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

蹋頓

。三郡烏桓與袁氏關係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

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

無終

(今

薊縣

)。時正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

田疇

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

玉田

北),出

盧龍塞

(今河北

喜峰口

附近),“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直指烏桓老巢

柳城

(今遼寧朝陽南)。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遠征烏桓

八月,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二軍相遇,時曹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而烏桓軍軍勢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見烏桓軍雖多,但陣勢不整,遂命大將

張遼

為前鋒,乘烏桓軍陣稍動之機,向烏桓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亂,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

平州

公孫康

。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

十一月至

易水

,代郡烏丸行單于

普富盧

、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同年

郭嘉

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操勞過度,在曹操北歸前病逝。歸程途中,據《曹瞞傳》記載:“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28]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開闢

玄武池

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

三公

,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七月,進軍南征荊州

劉表

。八月,劉表病死,其子

劉琮

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

新野

,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這時,

官渡之戰

後投奔劉表的

劉備

屯駐於

樊城

(今湖北

襄樊

),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

江陵

(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

當陽

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佔江陵。[29]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赤壁之戰

曹操在擊潰劉備後,乘勢想一舉鯨吞江東,孫權、劉備兩家在

魯肅

諸葛亮

等人的努力下,組成聯盟,孫權命都督

周瑜

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

赤壁

(今湖北

武昌縣

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

烏林

(今湖北

洪湖縣

東北),與對方隔江對峙。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

黃蓋

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

華容道

(今湖北

監利

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平定涼州

赤壁戰敗後,曹操採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

求賢令

》,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儘量把人才收羅到自己身邊。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

鍾繇

率大將

夏侯淵

以討伐漢中(治

南鄭

,今陝西漢中東)張魯為名進兵關中。關中

馬超

韓遂

楊秋

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將曹仁進攻關中,馬超等人屯據潼關。[30]

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大敗關中聯軍,馬超等因之慾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馬、韓等再次請求割地,並送任子以求和,曹操採納

賈詡

的建議,偽許之,並再次大敗韓、馬軍。韓遂、馬超敗走涼州,楊秋則逃回安定,曹軍陣斬成宜和李堪等叛將,關中自此平定[31]

。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32]

。曹操率軍撤回,命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在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位極人臣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

蕭何

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正月,曹軍進至

濡須口

(今安徽

巢縣

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

公孫陽

。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二軍相持月餘,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同年五月,復《

禹貢

》九州。漢獻帝冊封曹操為

魏公

,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

曹丕

為魏太子。[33]

相爭漢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

益州

,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於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五月,攻克河池,斬氐王竇茂[34]

;七月,曹操大軍進至

陽平關

(今陝西

勉縣

西北)。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

巴中

。曹操進軍南鄭,盡得

張魯

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擊敗孫權,孫權派都尉徐詳求降[35]

,曹操同意,並允諾重新結為姻親。[36]

曹操主力退出漢中後,劉備向漢中發動進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親率大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等人與劉備夾關對峙,曹軍多次擊退劉備軍猛烈攻勢[37]

。七月,曹操親率大軍趕往關中,坐鎮長安,以便隨時指揮漢中戰局。同時,邊塞硝煙再起,曹操命

曹彰

、田豫北征,大破烏桓

鮮卑

聯軍。[38]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今

漢水

),依山而進,駐軍於

定軍山

(今陝西勉縣東南),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地勢,被

黃忠

斬殺,曹軍大敗。之後,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但是劉備

堅壁

不出,曹軍與劉備軍相距數月,無利,遂放棄漢中。[39]

襄樊會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劉備大將

關羽

就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曹操聞知,立刻派大將於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關羽乘洪水氾濫之機,擒于禁,斬

龐德

,乘勢進軍,將樊城圍住。時樊城曹軍只有數千人,城被水淹,水面離城樓僅有數尺,曹仁率軍死守。曹操又派

徐晃

領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

樊城

孫權

因關羽處其上游,不願意讓關羽勢力發展,且他早有攻取荊州之心,於是聯結曹操,準備以大將

呂蒙

偷襲荊州要地

江陵

。曹操接到書信後,將這一訊息通知曹仁,命他繼續堅守,自己進至

摩陂

(今

郟縣

東南),臨近指揮,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命他反擊關羽。經過惡戰,關羽大敗而走。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孫權軍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

許昌

,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襄樊戰役結束。[40]

壯士暮年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

驃騎將軍

、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41]

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42]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43]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

鄴城

(今河北

邯鄲

臨漳縣

)西郊的高陵。[44]

十月,魏王

曹丕

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

太祖

為政舉措

編輯

黃淮流域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百姓遭屠,土地荒蕪,倖存者被迫離鄉背井,流落他方。可謂“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45]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46]

。面對這種悲慘景象,曹操在世時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從曹操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如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47]

政治

懲辦豪強

曹操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由於禍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

法治

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

王修

司馬芝

楊沛

呂虔

、滿寵、

賈逵

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曹所敗。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並非無據。

穩定局面

漢獻帝被西涼軍爭奪,各州郡牧守都在擁兵自強,斷絕納貢。整個中國的局面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漢獻帝小朝廷,遠遠沒有控制政治局勢的能力,在這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皇帝,遷都許昌,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圖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穩定東漢朝政局面的作用。[3]

唯才是舉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

仁義

孝悌等方面封建

道德品質

,也要有

高貴

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

崔琰

毛玠

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48]

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

唯才是舉

”。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48]

尚禮重法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其根基屬於儒家思想範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術,嚴刑峻法,史載甚明,這構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側面。此即“撥亂刑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處於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並在禮法並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譎詐之能。[49]

軍事

統一北方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

黃巾起義

之後,

東漢

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

李傕

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

曹魏

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50]

精通兵法

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治軍嚴整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兄)

曹操畫像、雕像(18張)

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51]

通典

·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為傑出的軍事家。

李靖

的《李衛公問對》[52]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愛惜將才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53]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經濟

施行屯田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定田官,興辦

屯田

屯田制

的實行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當然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一大創舉並不過分。

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

自耕農經濟

。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曹操統治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復。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一大成功。

改革戶籍

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鑑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

戶調製

,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興修水利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

北宋仁宗

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提倡廉潔

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簡單地說,衣服沒有花裡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文化

藏書

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定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採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54]

宗教

曹操收編太平道、撫接五斗米道勢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挾天子”,目的皆在暗爭“天命”。曹操一生所經營之“天命在吾”的魏氏聖化大業,隨曹丕黃初元年受禪而得實現。從曹操勢力興起以至漢魏禪代,其間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原始道教牽涉至深。[55]

民族

匈奴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七月,南匈奴單于呼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藉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56]

烏桓

東漢末年,烏桓(又稱“烏丸”)佔據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稱王,常侵擾北方四州、“殺略吏民”。烏桓蹋頓總攝三王部,跟袁紹要好,曾幫袁攻滅了公孫瓚。官渡之戰後,袁紹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兒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烏桓蹋頓。曹操北征烏桓,完全出自戰略的需要。既要徹底消滅袁氏勢力,又要統一三郡。白狼山一戰,曹軍大勝,並把烏桓俘虜去10餘萬戶的漢人和幽、並二州的烏桓萬餘“落(烏桓戶口的基層單位)”遷入內地。促進了烏桓人同漢族逐漸融合,這對鞏固北方社會秩序、使人民生產與生活安定有著積極的作用。[3]

社會

曹操在世時還提倡過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