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全文共1926字,閱讀時間約為2分鐘

陶俑,是中國古代墓葬中比較

常見的一種隨葬明器

,大致出現在春秋時期,陶俑作為墓葬中主要的隨葬品之一

廣為興盛,

在形形色色的陶俑之中,樂舞俑展現的形態一定是

最精彩

的。

漢代時期,樂舞陶俑已經

高度發展

。漢代是最早確立了完整服飾制度的朝代,是服飾的高速發展時期,他為後代的服飾制度

奠定了基礎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唐朝的厚葬之風和開放之風,更是將

樂舞俑的發展

推到一個巔峰。因此這兩個時代所出土的樂舞陶俑之間的對比,瞭解古代服飾制度與

陶俑藝術的藝術因素

漢唐兩朝的歌舞藝術的蓬勃發展和

厚葬之風的盛行

,是樂舞俑在這兩朝大量出現的最重要的兩大原因。但是在展現樂舞俑姿態的

表現方法

上,卻相差甚遠。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我藉助形態色彩的對比,來了解

兩朝的樂舞陶俑

。明白兩朝樂舞陶俑之間的對比,如何

促進現代陶製品的進步。

一、

樂舞俑服飾與妝容

的概述

古時人們將頭上的裝飾物稱為

“首服”,

首服分為三類: 一為冠、二為巾、三為帽。男子至

二十歲則要行冠禮

,但是當時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區分十分嚴格。

一般情況下只有貴族可以戴冠、冕、弁,而庶民百姓

只能戴巾幘

。但是凡是官僚入朝和參加大型社會活動,

必須戴冠

,以表示敬重之意。所以樂舞俑中的男俑多戴冠,但是出現的

最多的是冕和弁。

若頭上無冠則多為梳髻,古代女子

多不戴冠

,在她們十五歲時要用束髮的簪子將頭髮綰起。漢代樂舞俑中的

女傭多將頭髮盤起

,並不將頭髮盤向頭頂而是在腦後挽髻。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漢代服飾是以寬衣廣袖為美,無論是

深衣還是襦服

都是如此。所以漢代當時的服飾,不但袖子長並且

非常寬大

,漢代深衣衣裳相連使身體深藏不露,雅緻華貴。

深衣是男子和女子中

最為常見的服飾

,漢代樂舞俑之中大多著深衣,而深衣分為

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

。漢代發掘的樂舞俑無論男女都是以著曲裾深衣的較多,漢代在

知識階層

普遍穿著的襦服在樂舞俑中體現的

相對較少。

漢代女子的眉型多流行長眉型,還留下

八字眉

等。漢代樂舞俑女子多

長眉入鬢

,可見當時女子畫眉之長。古代女子點唇多以小巧濃豔,在漢代就以有此習俗,稱為

櫻桃小口。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二、

漢唐兩朝樂舞俑動態色彩的對比

每一個樂舞陶俑都描繪了一個個

生動的人物動態

,舞蹈它是一種動態式的表演,漢代的舞蹈俑大多數都表現力人物在表演過程中的一種

陶醉的狀態。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陶俑外在的各個元素去推斷這個

陶俑的各種資料

,是透過服飾去推斷朝代,還是

推斷舞種

這都不相同。

而這每種不同的條件相互疊加便展現出陶俑

不同的形態

漢代樂舞俑尤其追求對神韻的塑造。雖然漢代早期延續了

秦朝寫實的表現手法

,但是發展到後期則分外注意對人物神情的把握。在漢代樂舞俑中表現最多的

舞蹈種類

要屬長袖舞了,長袖舞又稱折腰舞,它是漢代

最常見的一種舞蹈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三、

漢代樂舞俑

型別

分類

1、坐部伎樂俑

第一種為坐部伎樂俑,如1987 年貴州興仁縣出土的

撫琴陶俑

。撫琴男子面部整體上揚,嘴角微微上

揚眉毛向上挑

,呈現出一種非常享受與自然的表情。

這不僅體現在面部,看向他的

肢體語言

。頭部微向右傾,身子隨著頭部而擺向同樣的方位,

顯得異常舒適。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2、立部伎樂俑

第二種為立部伎樂俑,如 1959 年在陝西西安白家口出土的

長袖女舞俑

頭部向左微微傾斜,

身子微向前傾

右手高高的甩起袖子,左手將袖衣爽快的向後甩出一條漂亮的曲線。身體的每個部位都

指向不同的方位

,但是卻塑造出一種和諧穩定的畫面感,

造型感十足。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3、立部伎和坐部伎同臺演奏

第三種為

立部伎和坐部伎

同臺演奏,如 1972 年洛陽七里河出土的東漢樂舞百戲俑群。皆為彩繪以

紅黑兩色為主

,共 5 人3 人為坐部伎樂俑,2 人為立部伎舞俑蕭瑟共舞。

樂舞俑所展現的

動作和姿勢都相對誇張

,目的就是為了

突出舞蹈的步伐

。在刻畫整體造型是,也會將比例適當的誇張。使其更加有

直觀的效果

,展現其更加生動活潑的面貌。使得造型更加豐滿,更具有藝術性。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唐代樂舞俑

的型別分類

1、駝載歌樂俑

第一種為

駝載歌樂俑

,以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為例。

器物共 7 人

,6 人相背盤坐於

駝峰之上的平臺上

。分別持笙、排簫、琵琶、箜篌、拍板等樂器。

中間亭亭玉立一女子

作唱歌狀

。並且以三彩作為裝飾,以黃色、綠色、藍色、紅色為裝飾顏色相互交融,形成獨

特的裝飾美感。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2、坐部伎樂舞俑

第二種屬於級別較高的

坐部伎樂舞俑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陶黃釉持琵琶女坐俑就屬於這一型別。

女坐俑頭盤高髻

,面龐清瘦。盤腿而坐,上傳窄袖長衫,下著齊胸長裙。雙手持琵琶,

神情自然專注,

做演奏妝。

漢代與唐代之間,樂舞陶俑的對比,促進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漢代的樂舞俑形態誇張,寫意手法展現

樂舞者的陶醉享受

。唐代的樂舞俑婀娜多姿,寫實手法展現樂舞者的曼妙姿態。漢唐兩朝

民俗文化各有其特色

,導致兩朝的服飾

風格差別巨大

漢代典雅悠揚,唐代則開放雍容。漢唐兩朝的樂舞俑是中國陶塑

歷史上燦爛的瑰寶

,不僅為現世提供了大量的考古資料,還大大的影響了

後世陶塑文化。

參考文獻: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