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原始社會後期,在這個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歷史時期內,祭祀活動日益頻繁,歌舞藝術也隨之有了長足的進步。傳說堯之樂為《大章》。舜之樂為《九韶》。堯舜之樂都有百獸密舞的記述,足見當時是以擬獸舞為其主要內容。禹之樂為《夏命》。禹是被尊為神聖,享有至高權力的人。堯、舜、禹等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是宗教的權威,都是大巫,同時也都是音樂和舞蹈的權威。禹之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商氏族的領袖湯滅夏之後,命伊尹作《大浚》之樂。當時,祭祀所用的樂舞就是《大樓》。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祭祀樂舞

殷人迷信,重祭祀,祭儀歌舞很發達。見於殷墟卜辭中的“隸”、“星”、“黑”等,都是用於祀天祈年的樂舞。《詩經·商頌》就是殷人的祭歌。在原始社會里,巫的地位很高。在奴隸制的般商時代,巫風更熾,巫依然保持著崇高的社會地位。巫現以歌舞為手段,擔負著聯絡人天的偉大任務。周滅商以後,中國的樂舞進入輝煌的時期。先秦時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幾乎都離不開宗教的氛圍。到戰國時代,陰陽五行學說興起,中國宗教展現了新的面貌。陰陽五行學說是齊國人鄒衍完成的。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鄒衍

鄒衍把古代的“五行”和“陰陽”兩種思想結合起來,發展為神秘的“德”和“運”。“德”是五行的德性,“運”是陰陽的變化。以德為本體,以運為作用,以德運為出發點而推算自然和社會的命運。根據這種學說,歷代帝王政權交替,都是按五行相勝的迴圈規律進行的,而這都是“天”的安排。當時,這種陰陽五行學說和殷周以來的天帝崇拜是結合在一起的,影響所及包括了人、神、蟲、數、味、音律,涉及了天文曆法,也涉及了音樂藝術。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祭祀樂舞

陰陽五行的宗教思想,很為諸侯所重視。他們為了稱雄與固位,往往把自己和天帝拉在一起,以一“行”作為天命所歸的標誌。如秦襄公認為秦居西方,自己就是少解之神,所以“作西疇,祠白帝。”但是,老百姓更加關心的卻是生產,是物質的生產和人類本身的生產。於是有了“蠟”、“零”、“錐”等最具全民性而且成為民俗傳延後世的宗教活動。在這類宗教活動中,都有著豐富多彩的音樂和舞蹈。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蠟”

“蠟”是慶祝豐收、酬謝神祗的祭典,於歲末舉行。所祭者為與農業有關的八種神。據《禮記·郊特牲》,“蠟”始於伊者氏。蜡祭時,人們要“皮棄素服”,或“黃衣黃冠”,還要帶著葛帶榛杖,“吹《幽頌》,擊土鼓,舞《兵舞》、《拔舞》。“並且要唱著類似咒語的歌:“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蜡祭是人們緊張勞動一年之後的大鬆弛,所以很快活,很熱烈。據蘇軾《東坡志林》說,“今蠟謂之祭,蓋有屍也。貓虎之屍,誰當為之?置鹿與女,誰當為之?非倡優而誰?葛帶榛杖以喪老物,黃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戲之道也。”“屍”是巫現裝扮的神。蘇軾的話說明,宋代人已在就裝扮人物著眼,推測“蠟”祭中的戲劇性因素。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零”

“零”是求雨的祭祀。周代宮廷中有專司等祭的巫,還有專門舞等的巫女。零祭所用之樂舞是鳥羽裝飾的《皇舞》。據說“零”可以驅旱慧,等祭時要念咒語:“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山海經·大荒北經》)而“儺”有民間之儺和宮廷之儺,在古代是驅疫鬼的祭典。舞儺者都化裝,戴面具,搜尋宮室,跳躍呼號,便可以驅除疫鬼,消災免禍。喪儀時,舞儺者還跳進墓穴,驅除惡鬼方良。“敬鬼神而遠之”的孔子,怕儺舞的龐大聲勢驚嚇了他的先祖,所以恭恭敬敬地站在宗廟東邊的迎賓臺階上。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儺”

儺歷經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流傳至今,成為信仰的民俗的一種。有些地區的儺,後來發展為儺戲。蠟、零、儺,都是來自原始的巫術。祭儀的核心分子都是巫。先秦時代,從各國諸侯到老百姓普遍相信巫術。楚國巫風特盛,祠神歌舞也最發達。《國語·楚語》說,“夫人作享,家為巫史”,說明巫風已深入到楚國的家家戶戶。楚國的國君迷醉巫術,信巫現鬼神更勝於相信人民。楚靈王本人似乎就是巫現首領。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舞蹈《九歌》演出照

楚國的祠神歌舞,這一系列歌舞的表演者是巫現。有歌,有舞,有宣敘,有詠歎,有獨舞,有群舞,有樂器伴奏。有絢麗的化裝。見諸文獻者以《九歌》為最輝煌,《九歌》內容很豐富,有神話也有現實,有一定的情節。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說《九歌》“浴蘭沐勞,華衣若英,衣服之麗也;緩節安歌,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風載雲之詞,生別新知之語,荒淫之意也。是則靈(巫)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婆以樂神,蓋後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他認為楚國巫現的裝神弄鬼和有物件的唱歌跳舞,已經透露了戲劇的萌芽。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九歌》圖區域性

聞一多《〈九歌〉古歌舞劇懸解》一文,直把《九歌》的每一章都解釋為歌舞劇。(見《神話與詩》)先秦時代我國並沒有聞先生所想象的那種壯麗的舞臺,也並沒產生那樣完備的歌舞刷。然而,聞先生把《九歌》視為歌舞劇的唱詞,還是有一定的根據的。因為《九歌》這種歌舞藝術之中,確實包含了不少行動性的戲劇因素,有些篇章很容易使人產生戲劇情景的聯想。如果把祀神的《九歌》與古希臘的《酒神頌歌》相比較的話,那麼,《九歌》確實可被視為中國戲曲的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