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話:《詩經·生民》對周族始祖后稷的歌頌

西周史話:《詩經·生民》對周族始祖后稷的歌頌

《生民》中國古代詩歌。收錄於《詩經》,屬《詩·大雅》第十一篇,周人記錄關於始祖后稷的傳說,歌詠其功德和靈異的民族史詩。大約早就在周人內部口頭流傳,西周初年寫定。為先秦時代漢民族的史詩之一,追述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的事蹟,主要記敘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農業種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在神話裡,后稷是被當作農神的,這首詩所寫的內容既有歷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話的因素。《毛詩序》說:“《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嫄,文武之功起於後稷,故推以配天焉。”因此周人的神話便將后稷的出身神化,以配天之德。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民:指周人。“厥初生民,時維姜嫄”:意為孕育周族人的是姜媛。周族是一個生活在渭河流域的農耕民族,是黃帝(姬姓)和炎帝(姜氏)通婚的後代,姜媛是姜姓有邰氏的女子,是帝嚳的妻子。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如何才產生了周族呢?是透過禋(yīn)祀這種野祭,以求子。禋祀是一種祭祀天帝的禮儀,先燔柴升煙,再加牲體或玉帛於柴上焚燒,隨後煙氣上升。也有認為這是一種祀郊禖(méi)。禖是求子之神,祭於郊外。弗:“祓(fú)”的借字。祓是除不祥,祓無子就是除去無子的不祥,也就是求有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履:踐,踩。帝:天帝。武:指足跡。敏:腳拇指,“武敏”就是足跡的腳拇指。歆:欣喜。介:同“愒(qì)”,息。這句是說祭畢休息。“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震:娠,就是懷孕。夙:肅,意思是謹守胎教。時維后稷:即是為后稷。

周族流傳著姜媛踩踏巨人腳印而生后稷的傳說

。《史記》載:“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另有人認為,這個履跡並非傳說,而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即一種象徵的舞蹈。所謂帝就是代表上帝的神屍。神屍舞於前,姜嫄尾隨其後,踐神屍之跡而舞。《毛詩序》說:“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嚳)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dú),授以弓矢於郊禖之前。”也就是說帝率領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著帝嚳的足印,亦步亦趨,求子得子。唐代孔穎達的疏也執此說。

而漢代的鄭玄在天人感應和君權深受思想的影響下,認為:“祀郊禖之時,時則有大神之跡,姜嫄履之,足不能滿履其拇指之處,心體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於是遂有身。”這和司馬遷記載的如出一轍,後來遭遇到了王充、洪邁、王夫之等唯物論學者的否定。

而近代的聞一多先生的看法比古人的看法更接近事實

。他在《姜嫄履大人跡考》中寫道“只是耕時與人野合而有身,後人諱言野合,則曰履人之跡,更欲神異其事,乃曰履帝跡耳”。並對履跡乃祭祀儀式作出解釋:

“上雲禋祀,下雲履跡,是履跡乃祭祀儀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種象徵的舞蹈。所謂‘帝’,實即代表上帝之神屍。神屍舞於前,姜嫄尾隨其後,踐神屍之跡而舞,其事可樂,故曰‘履帝武敏歆’,猶言與屍伴舞而心甚悅喜也。‘攸介攸止’,‘介’,林義光讀為‘愒(qí)’,息也,至確。蓋舞畢而相攜止息於幽閉之處,因而有孕也。”

但是從后稷的遭遇來看,姜媛懷孕生子只知其母,未知其父,其中的帝只是商人的神化罷了。該時期正是周族人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時代,后稷因此成為了周族第一位祖先。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此二段后稷的誕生與屢棄不死的靈異事件。

第二段后稷的出身和拋棄的原因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誕:發語詞,有嘆美的意思。彌:滿。彌厥月:意思是滿了懷孕應有的月數。先生:首生,第一次分娩。如:同“而”。達:順利。說明後稷的出身很順利。“不坼不副,無菑無害”,坼(chè):裂。副(pì):裂開,剖開。這句是說生得順利不致破裂產門。菑(zāi):“災”的異體字。

“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赫:顯。這句是說因上述的情況而顯得靈異。寧、康:都訓“安”,意思是:“上帝莫非不安享我的禋祀嗎?”這是寫姜嫄的惴懼。姜嫄本為帝俊之妻,然而卻意外有子,疑為不祥,所以下文又說“居然生子”。 居然:徒然。生子而不敢養育所以為徒然。這裡三句辭義和下章緊相連線。

第三段是具體的拋棄過程。“寘”通“置”,放置的意思。腓: 腓(féi):隱蔽。字:乳育。會:適逢。這句是說適逢有人來伐木,不便棄置。

后稷遭遇到了三次拋棄,分別是“寘之隘巷”、“寘之平林”、“寘之寒冰”。但是后稷卻很好的生存了下來,周族認為這是上天安排萬物來保護后稷,牛羊來哺育,鳥獸覆翼。鳥飛走之後,后稷的哭聲“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實:與“寔”同,作“是”解。覃(tán):長。訏(xū):大。載:滿。以上二句言嬰兒哭聲洪亮,預示著他將來會創造輝煌的業績。

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透過棄置而對初生嬰兒體質作考驗磨練的習俗,名為“暴露法”

,“后稷遭棄”的傳說是這種習俗遺蹟的反映。“后稷遭棄”正是為了說明周人始祖的神聖感和使命感。遭棄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宗教儀式。孫鑛說:“不說人收,卻只說鳥去,固蘊藉有致。”俞樾說:“初不言其棄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蓋設其文於前,而著其義於後,此正古人文字之奇。”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dié)唪唪。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慄。卽有邰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恆之秬秠,是獲是畝;恆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以上三段皆是歌頌后稷農業之功。

第四段:“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匍匐爬行,逐漸認識事物。岐:知意。嶷:古音“逆”,認識。能自求口食。次句話在歌頌后稷從小就懂得勞作。“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蓺:通藝,種植之意。荏(rěn)菽:大豆。旆旆、穟穟、唪唪(běng)都是茂盛之意。這裡歌頌后稷種植技術高超。

第五段:

主要讚美后稷的種植技術

,即“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是指除草播種,茀(fú):拔除,黃茂:指嘉穀。“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慄。”也是對后稷種植成果碩果累累的歌頌。方指整齊、苞為豐茂;種同腫,肥盛之意。褎(yòu):禾苗漸長貌。引申為出眾。發:舒發。秀:初長穗。堅好:言穀粒充實。穎:垂穗。慄:即“慄慄”,眾,說明產量高。

“卽有邰家室”,邰(tái):地名,又作“斄”,音同。后稷熟練掌握種植五穀之術,並在民間推廣種植業,“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最終得到了堯的重用,“舉棄為農師”。在舜之時,“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邰就是有邰氏之地,在今陝西武功縣。自此開始,“

稷”演變成為了周族的農神之名和農官之名

第六段:寫后稷種植選取谷種,如秬(jù)、秠(pī)、穈(mén)、芑(qǐ)等。秬和秠:都是黑黍。穈是赤苗嘉穀,芑是白苗嘉穀。“恆之秬秠,是獲是畝;恆之穈芑,是任是負。”透過種植這些優良的穀物,使得收穫滿滿。 恆(gèng):遍;滿。“恆之秬秠”言遍種秬秠。是獲是畝:收割而分畝計數。“以歸肇祀”最後將來祭祀天帝。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昂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最後兩段寫豐收後的祭祀活動。

第七段:

寫祭祀品的製作。透過舂、揄(舀yǎo)、簸、 蹂(揉)、釋(淘米)、蒸等程式,最終做好了米和酒。

然後準備(載謀載惟)開始祭祀,“取蕭祭脂,取羝以軷”,備上祭祀必用的香蒿來燒牛腸脂,取牡羊為牲以用軷祭, 羝(dī):牡羊。軷(bá):是祭道路之神,。因為將要郊祀上帝,先祭道神,就是《說文》所說“將有事於道,必先告其神。”“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大火熱烈地燃燒起來,人們開始祈禱來年的豐收。

第八段:寫人們祈求的狀態和祭祀的繼承。“昂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寫祭祀品盛滿之意。“上帝居歆,胡臭亶時”,為什麼那馨香之氣這樣地真正得其時呢,讚美祭祀活動恰如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后稷始創周人的祭祀制度,直到後來,庶幾乎沒有獲罪於天,遺恨於心的事了。末尾的感嘆之詞,是稱道后稷開創祭祀之儀得使天帝永遠佑護周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