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導語

在康有為的早期變法中,他所倡導的是在不損害皇權的基礎上,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變法。隨後,他效仿日俄變法,主張以皇權為核心,由皇帝來進行大規模的變法,並實施具體的措施。

抱著這種想法的康有為,所代表的是要求獲得民主政治權利的新興階級,但是他並沒有認識到,在當時的中國,民權和皇權是根本對立的,民權的伸張,則意味著君權的削弱,並且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中國政治,皇權已然高度集中,並且並不允許任何有損皇權的行為出現,所以他所處的清末時期,是一個民權和皇權矛盾激增,階級矛盾惡化的時期。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並不適合中國

以三權鼎立為核心的西方憲政,設立了國會和

議院

,他們成為人們獲得民權和民主的主要渠道,但是中國的歷史條件,並不適合設立議院和國會,並且其倡導的以皇帝為核心的改革,其實是利用皇權來削弱皇權的一種改革。

試問如此矛盾的變法措施,如何能去的成功?但是以中國知識分子為主的新興階級,並沒有掌握任何主導變革的政治力量,這也是康有為雖然認識到改革的矛盾所在,卻也無可奈何的心理。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在日本的《日本變政考》中有具體體現。而康有為認為,正是政治制度的科學和開明,才造就了國家的繁榮和強大,而三權分立,要求的就是行政權、司法權和立法權的相互獨立,同時他也表明,中國的變法,如果不進行三權分立,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關於三權的具體職責,康有為主張,立法機構的官員,主要負責制定國家法律和章程;行政官員主要承擔宣佈皇帝決定,安排國家政務的任務;司法官員則主要掌握國家的法律,依法治國。立法官員、司法官員和行政官員的權責獨立,不互相侵犯的話,國家的政治制度就得以發展。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三權之中,最重要的是立法

而在三權之中,立法是最重要的。而以三權分立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是當時的歷史趨勢,因此中國也不能避免這種潮流,因此他說道,行使憲法,召開國會,讓平民百姓與皇權階級共同行使治國權利,而用三權鼎立制度作為制約,那麼中國的發展和強大就指日可待了。

康有為的這種政治設想,是戊戌變法的根本指導思想,但是卻不被當時的中國政府所接受。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康有為想要效仿日本,透過民眾選舉的方式來組閣議院,但是他卻也認識到,中國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下,底層民眾的素質非常的低下,民風並不開化,人們也不瞭解歷史,不瞭解政治,更不瞭解西方先進思想,所以他認為當時並不是開國會的好時機。

因此,開立國會和議院要循序漸進,並且當時只能透過皇權的雷厲風行以及皇帝的獨斷專行來進行變法。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雖然康有為一直大力推動,在封建中國進行政治制度改革,並開設議院和國會,但是他卻也用民智未開的理由,反對在府州縣內開設國會,他認為,開設國會,一定要等到國家的法律制度日趨成熟,君民之間團結和諧,廣大群眾提高了知識素養,人們的訴求、政府的政務能夠通暢傳遞的時候才能進行。

但是,我們卻無法探究,康有為的這一做法,是以其為代表的維新派階級軟弱性的體現,還是他從根本上已經瞭解了中國當時的現實情況,才做出的判斷。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康有為的想法是符合中國當時的現狀的

雖然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新興階級,存在其軟弱性的一面,但是不能就以此來斷定其改革內容的軟弱性。

因為封建晚清政治制度的衰敗,人民的愚昧是現實,皇權高度集中,但並不是由光緒帝所掌控,同時守舊勢力愚昧且頑固,他們卻掌握了中國的實權,因此會盡其所能地反對任何有可能削弱其勢力的行動,所以即便康有為的主張是好的,也無法在中國實行。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康有為希望走一條資本改良的道路,其實是符合中國當時的現狀的,是具有一定科學意義的,因為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根治。

梁啟超後來對這段歷史進行反思的時候,就說道,改革的過程的艱辛,並不是局外人所能體會的,由於皇帝未掌握實權,所以有許多做法都身不由己,光緒帝和康有為常常自省,認為改革手段之過於溫,但是世人卻仍然認為他們的改革太過於激進。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康有為寫下一本《請開制度局議行新政折》,上奏光緒帝,以敦促皇帝推行變法措施。這一次上書,成為了康有為變法改良,變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的關鍵舉措,這一舉措如果得以推行,中國實現改革圖強的目標,就很有可能會順利實現。

戊戌變法是一場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

如果當時的環境並不適合開設議院,那麼國會又應當如何設定?康有為的構想是,設立一個類似於國會的組織,招納賢才,共同制定國家政策,同時開門納諫,廣納建言,這種類似於國會的機構可稱為雛形國會。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戊戌變法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最終還是以六君子的就義而告終,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戊戌變法,是中國在經歷了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之後,中國的有識之士進行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

康有為所提出的三權鼎立之義,幾乎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戊戌變法也成就了康有為人生中最巔峰和輝煌的時刻。

康有為學習西方三權鼎立的憲政模式,卻未能在戊戌變法中得到實現

雖然戊戌變法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它的影響卻極其深遠,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來說,它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它對於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的宣揚,讓中國大地上的人們認識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敗,也開啟了中國清末的憲政運動。

結語

康有為前後七次上書光緒帝,但是封建頑固勢力,最終還是阻止了這一場可以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一絲希望的偉大變革,風雨飄搖中的中國,令人可悲可嘆。

參考內容來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