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陳嬰,放棄大哥甘願做小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起義時高喊的口號,號召戍邊士卒揭竿而起反抗暴秦。

這句話出自《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翻譯成白話文,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難道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嗎?陳勝以質問的方式,表示對命運不公平的不滿,激勵戍邊士卒反抗壓迫。

這句話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天下雲集響應”,不久陳勝建了張楚政權,最終“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這句話在當今影響依舊,人們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

“媽寶”不是現在特有,其實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存在。對媽媽言聽計從,那時候的“媽寶”或許是孝子的典範。

今天的主人公——堂邑侯陳嬰,堪稱“媽寶”第一人。

陳嬰的故事出現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為何會對他如此關照呢?

陳勝大澤鄉喊了這一嗓子,全國各地豪強紛紛揭竿而起。

然而,陳嬰卻像世外之人一樣,並未對起義表現出興奮和興趣。按理說他也算是當地豪強,卻甘願平淡的生活,繼續打卡上班。

“媽寶”陳嬰,放棄大哥甘願做小弟

對於陳嬰,司馬遷是這麼描述的,“故東陽(今安徽省天長市西北)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

“令史”差不多就是縣令隨從人員,相當於秘書;“居縣中”說明家境不錯,在縣城裡面有產業;“素信謹”是人品的評價——平常誠實恭謹,所以被人稱為厚道人。

“東陽少年殺其令”,陳勝這一嗓子把東陽縣一夥年輕人搞得很興奮,他們不滿意秦朝的統治,也跟著起義風尚鬧革命,聯合起來將縣令殺掉了。

“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這夥年輕人雖然集聚了幾千人,但在挑選領頭人時,發現沒有一個合適的。

這群愣頭青最後商量了一下,覺得陳嬰品德高尚,為人誠信謹慎,當帶頭大哥不錯。於是,“乃請陳嬰”。

陳嬰是甘於寂寞的一個人,他不願意拋頭露面趟渾水,“嬰謝不能”,藉口沒有能力拒絕當帶頭大哥。

這些年輕人很執著,非要陳嬰當首領不可,“遂強立嬰為長”,把陳嬰強行推上了首領的位置上。

“縣中從者得二萬人”,陳嬰做了義軍首領以後,得到東陽老百姓的響應,隊伍迅速發展到兩萬多人。

不知道這個數字,司馬遷有沒有吹噓的成分。不過,這句話足以說明陳嬰在東陽縣的影響力。

到此,僅僅用了六十個字,小故事已漸入高潮。司馬遷擱在現今絕對是頂尖段子手。

“媽寶”陳嬰,放棄大哥甘願做小弟

“少年欲立嬰便為王”,這夥年輕人看見隊伍逐漸壯大,按捺不住興奮,想要擁立陳嬰為王。

這是年輕人狂妄麼?還是年輕人的無知無畏?兩萬人就敢稱王。當然不是。

“異軍蒼頭特起”,建立一支獨特的軍隊。“異軍”指獨特的軍隊;“蒼頭”以青巾裹頭計程車卒;“特起”解釋為崛起、興起。

對比項羽、劉邦、陳勝初期的隊伍:項梁、項羽吳中起義時,“得精兵八千人”;劉邦藏在芒碭山時僅“數十百人”,攻下沛縣才“收沛子弟二三千人”;陳勝吳廣發往漁陽戍守邊關才“九百人”。

所以,無論從實力上,還是隊伍的擁護上,陳嬰完全可以自立稱王。而且陳嬰的這支隊伍既不像陳勝吳廣被逼走投無路,也不像項梁項羽武力威懾,更不像劉邦連哄帶騙,完全是自主自願追隨。

更何況,陳嬰在東陽縣還舉足輕重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然而,“媽寶”陳嬰此時舉動讓司馬遷感到詫異了,陳嬰竟然要回家中跟媽媽商議一下。

“媽寶”陳嬰,放棄大哥甘願做小弟

當然,這裡司馬遷沒有這麼直白的寫出來,而是直接來了一句“陳嬰母謂嬰曰”,中間雖省略了關鍵內容,但是可以順理成章的推測出來。

“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詳。不如有所屬,事成尤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史記·本紀第七 項羽》

“自從我嫁到你們陳家,沒聽說你們陳家祖上出現過貴人。如今你卻突然得到這麼大名號,不吉利啊。”陳母這番話究竟是迷信,還是膽怯呢?

“最好找個依靠,將來要是成功說不定還能封侯;如果不成功,你不是帶頭的人,可以逃過一劫。不要做世人矚目的人!”

“嬰乃不敢為王”,陳嬰的“媽寶”特性體現出來了,堅決聽從了媽媽的話,不敢稱王。

於是,他又編造了一個充分的理由說服手下這幫子人——

“謂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姓項的一家世世代代擔任將軍,又是楚國的名門,如今要建立大業,除非項氏領導否則不可能成功。我們依附著名門望族,一定能滅掉秦國。

看看陳嬰這話,對起義沒有什麼崇高志向,純粹為了滅掉秦國。既不是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不是劉邦的“嗟乎,大丈夫當如此。”

“於是眾人從其言,以兵屬項梁”,於是眾人聽從了他的意見,率領軍隊歸附了項梁。當時項梁只有八千人,而且陳嬰有兩萬人,但是陳嬰甘願做項梁的部下,這樣便壯大了項梁的隊伍。

陳嬰坐在家門口,好事找上門,絕對是幸運兒,當然這離不開為人處世的積澱,“素信謹”。

其實,對於項梁來說也是挺幸運的,白撿了一支部隊。不過,這個必須感謝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召平(《史記》中有三個同名人)。

當時,陳勝派召平去攻佔廣陵,但是沒有攻打下來。召平突然聽到陳勝被秦軍打敗逃走了,又聽說秦軍將向廣陵進軍。

召平聽說之後,立馬逃到了會稽(今浙江紹興),會稽此時已被項梁佔領。

召平在會稽一番操作確實夠戲劇的,“矯陳王命,拜梁為楚上柱國”。估計召平全部是口頭傳令,“上柱國”是楚國官職,相當於丞相。作為“上柱國”,豈能沒有印信璽符做憑證?況且任命也不帶一紙文書?召平在攻打廣陵肯定不可能事先準備,倉皇逃命路上又不能置辦,陳勝逃亡何處還是問好,所以申請也是不可能的。

而更為奇葩的是,世代將門出身的項梁竟也相信了。

“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召平接著命令項梁向西進軍攻打秦軍。項梁很乖巧地服從指揮,“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帶領著八千人的隊伍向西進發。

還好半路上項梁多了一個心眼,“聞陳嬰已下東陽”,聽說陳嬰已經攻下東陽縣,“欲與連和俱西”,想要夥同陳嬰的隊伍一起向西進軍,於是派出了聯絡的使者。豈料,竟白撿了一支兩萬人的隊伍。

“媽寶”陳嬰,放棄大哥甘願做小弟

“以自定東陽,為將,屬項梁,為楚柱國。四歲,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為王壯息,侯,千八百戶。復相楚元王十一年。”——《史記·年表第六 高祖功臣侯》

在項梁戰死後,陳嬰追隨項羽征戰;項羽死後陳嬰投降了劉邦。漢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被封堂邑侯。

其實,自始至終陳嬰是最幸運的!陳嬰的幸運是不是與為人處世的方式有關呢?當然。

正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如果沒有反秦起義,陳嬰或許默默無聞一輩子。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司馬遷認同陳嬰母親的處世哲學呢?未必。

“大名之下,難以久居”,范蠡、張良功成名就之後辭官歸隱。范蠡、張良此舉雖然保全了自身,但是司馬遷卻並不傾慕。在《史記》中,司馬遷流露出傾慕嚮往的人只有晏嬰。

所以說陳嬰或者陳嬰母親的做法,司馬遷並不苟同。

“陳王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陳勝雖然早已死亡,但他所封派的王侯將相最終推翻了秦朝。這是因為陳勝首先倡導起事的緣故。

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陳勝雖敗亡,但依然肯定了他發起起義的壯舉。

相信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如魯迅所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不努力嘗試,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