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二忠祠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雨花臺,在歷史上是一個掩埋忠骨的地方。“二忠祠”裡祭祀的是宋代名臣楊邦乂和文天祥,他們以崇高的民族氣節受到後世的敬仰。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二忠祠”座落在雨花臺東崗,門額由著名書法家尉天池書寫,進門就可以看到對面山牆上“浩然正氣”四個大字,院內六棵兩人合抱的法國梧桐,高大、挺拔,顯得莊嚴肅穆。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在黑色磨光花崗岩上,刻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書寫的《正氣歌》和那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紀念這兩位英雄,後人於白溝河畔修建了一座“二忠祠”,並勒石刻碑,上刻文天祥《過白溝河》一詩的全文,供往來客商遊人憑弔。遺憾的是二忠祠毀於戰火。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1998年復建“二忠祠”,其主體建築為九檁舉架單簷歇山仿古寺院建築。祠寬15米,進深10米,屋面正脊高9。9米。祠堂正門25米處砌築了硬山式折線形照壁,長6。88米,武中奇書寫的文天祥的《正氣歌》篆刻在黑色磨光花崗岩上。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楊邦乂

楊邦乂(1085—1129),字希稷,謐號“忠襄”,南宋吉州吉水縣黃橋鎮楊家莊(今雲莊村)人,捨生取義的抗金名臣。楊邦乂於1115年中進士,歷任騖源縣尉,蘄州、廬州、建康三郡教授,溧陽縣知縣,建康府通判等職。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1129年抗金被俘,金兵勸降時誓死不降,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的血書後殉節而死。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楊邦乂生有五個兒子,長子楊振文,曾任朝請郎,其玄孫楊公簡棄官徙居溧陽楊莊為忠襄公守墓。次子楊鬱文,徙居浙江;三子楊昭文,曾任武昌縣令,留居吉水楊家莊;四子叫楊蔚文,徙居湖南,為西衝楊氏始祖。五子月卿,早夭。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文天祥

公元1127年,宋金戰於開封,宋敗,從此偏安江南。公元1276年,元軍渡江南下,南宋小朝廷所在地臨安告急。此時,已辭官歸鄉的文天祥聞訊後,立即散家產充軍資,統兵勤王,被授予左樞密使官銜。此後三年,文天祥在東南沿海領兵抗元,後於潮州五坡嶺遭遇戰中兵敗被俘。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在押解北歸途中,文天祥投水自盡,被救起。過零丁洋時,他揮毫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此後,他被押解一路北上,到達白溝河南岸,再向北行,跨越界河,即入遼界(指1004年的宋遼分界),他心潮難平,寫下了《過白溝河》一詩,在詩中回想在此地殉國的張叔夜,不禁悲從中來,為自己和張叔夜的相同經歷,相同境遇。張叔夜正是詩人足以引為楷模的人物,這才是國之貞士,是民族的脊樑!雖然詩人與張叔夜生不同時,但詩人眼前似乎浮現出了張將軍裂眥張須,仰天呼號動人心魄的一幕,奮筆疾書,於是有了慷慨激昂的《過白溝河》。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文天祥置個人生死於度外,誓效張叔夜的高風亮節。公元1283年,在被囚於元大都兵馬司監獄三年後,在一個大風揚沙、天昏地暗的日子,於柴市口慷慨就義,圍觀者一萬多人。他詢問何處是南,人們告訴他後,他挺胸昂首,面朝南方,從容赴死,實踐了他在《過白溝河》詩中“我輩終堂堂”的誓言。

南京雨花臺二忠祠,歷史上掩埋忠骨之地,祭祀宋代二名臣

地址

:南京市雨花臺區雨花路215號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名勝古蹟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