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幾個關鍵人物

土木堡之變之後,當朝皇帝明英宗被俘擄,訊息傳到京城之後,百官一片恐慌,紛紛聚集在殿廷之上號啕大哭,局面很是危急。關鍵時刻,幾個重要人物登場,穩定了局面,保證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先是明宣宗的皇后,當時已經是皇太后下詔,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又命令郕王朱祁鈺監國,總理國政,明確了領導者。

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幾個關鍵人物

隨後郕王朱祁鈺召叢集臣商議戰守之策,翰林院侍講徐珵倡言遷都,立刻遭到太監金英和禮部尚書胡濙的反對,隨後兵部左侍郎于謙厲聲呵斥,主張遷都者當斬,解釋說京師是天下的根本,現在本來已經是人心惶惶,若是遷都大勢將去。

郕王很是英明,贊同于謙反對南遷,力主堅守的意見,下定決心堅守北京,算是統一了思想。同時,郕王將於謙提拔為兵部尚書,進一步確定了北京保衛戰的具體施行者,也透過對於謙的任命,建立和完善了組織建設,統一了事權。

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幾個關鍵人物

隨後,于謙開始制定和實行具體的工作措施。

當時,京師的精騎勁旅都折損在了土木堡,剩下的十幾萬人都是老弱病殘,人心惶恐。于謙奏請郕王批准,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軍,全部調進北京,他親自籌劃部署,加強防守,人心才稍微安定。這算是籌劃聚集了軍隊人員。

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幾個關鍵人物

在百官的強烈要求之下,招致這次奇恥大辱的罪魁禍首王振被抄家滅族。他的主要爪牙也被憤怒的官員打死在殿廷之上,人心大快。接著,文武百官又以國家正處於危難之秋,人心惶惶為理由,建議另立皇帝。於是在公元

1449

年的

9

月,郕王正式登基為皇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次年為景泰元年,郕王就是明史上的景帝。

這算是進行了政治清算和進一步加強了政治保障,同時還有一層的政治意義,那就是瓦剌俘獲了明英宗,原以為奇貨可居,想利用來要挾明朝賠款割地,明景帝的登基,使得瓦剌手中的這張王牌就失去了作用。

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幾個關鍵人物

根據敵我雙方的力量的對比以及瓦剌首領也先的氣焰,于謙判斷也先一定不會就此罷兵,北京必有一戰。戰爭形勢判斷準確。于謙向景帝建議,也先俘獲明英宗,必定輕視明朝,將會長驅直入,應該早做防禦。現在的形勢是,各營精銳前面已經盡在土木堡覆滅,軍資器械十不存一,現在應當趕快遣人四出,招募官舍餘丁義勇,集合附近民夫,用他們換下沿河漕運官軍,將這些漕運官軍編入保衛京師的神機營等,操練備用。並且命令工部等部門趕緊收集物資,內外局廠晝夜加班,製造攻戰器械。京師九門,派遣都督孫鏜等人帶領士兵,出城防守,列營操練,以振軍威,並且派遣給事中、御史等官員,分出巡視,加強紀律約束,勿致疏虞。遷城外居民到城內,就地安插,避免瓦剌的擄掠。通州的糧倉中的糧食,不可以丟棄以資敵,命令官員自行到倉庫支取月糧,這才穩妥。軍旅之事,于謙自己擔任責任,勝敗找他。可以看出來,于謙的防守方案,切實可行,考慮周密,措置有方,明景帝一一批准。

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幾個關鍵人物

等到十月份,瓦剌首領挾持著明英宗,攻取紫荊關,殺死守將,隨後揮軍入關,直指北京。形勢和于謙判斷的一樣。當瓦剌大軍攻到北京的時候,于謙又否定了大將石亨緊閉九門,堅壁以避敵鋒的建議,採取積極的守勢。他分遣將官列營城外,緊閉各城門,顯示明軍將與京城共存亡的決心。于謙自己也是披甲帶盔,與大軍一起在德勝門外,正面抵抗瓦剌的軍隊。

于謙還傳令九門,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在這一系列的佈置之下,當十月十三日瓦剌大軍正式攻打北京城的時候,面對著的已經是準備充分,戰意高昂的不一樣的明軍,加上瓦剌大軍孤軍深入,勢不可以長的弱點,必然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幾個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