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孩子總愛在公眾場所鬧騰,大人怎麼處理好?

1。

3歲的辰辰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餐廳吃飯、去超市購物時,他總是愛鬧騰,各種花樣停不下來;週末,辰辰隨媽媽到公園玩,媽媽碰到好朋友,在長椅上坐著聊天,辰辰不是過來和媽媽說話,不停打斷媽媽和朋友的聊天,就是在公園的假山上、運動器材上爬來爬去,媽媽很擔心辰辰,過一會就會喊他到媽媽身邊來。

像辰辰這樣在公眾場所鬧騰的情景似乎很常見,有時候,媽媽在商場試衣服,孩子則到處跑,偶爾還會去扯一扯別的顧客的頭髮、衣角、包包什麼的;爸爸媽媽帶孩子出去玩,如果爸爸媽媽正在討論什麼,孩子就會不停叫著爸爸或媽媽,彷彿這個時候,孩子有無數的問題需要爸爸媽媽解答。

如果你帶著3歲的孩子去公眾場所,孩子不停鬧騰,你會怎麼處理呢?

3歲的孩子總愛在公眾場所鬧騰,大人怎麼處理好?

2。

“寶貝,不要再跑了,快到媽媽這裡來。”

“寶貝,危險,快停下來。”

“寶貝,我和阿姨正在說話,你就不能安靜一會嗎?”

“寶貝,你再不聽話,就打你啦。”

孩子仍然不聽。這時候,很多家長就真的動手了,要麼強行將孩子牽回來,要麼一手拉著孩子的胳膊,一手打孩子的屁股,嘴上一般還會帶上一句“叫你不要鬧了,你聽見沒?”

這樣的情景,似乎只要到公眾場所去,每天都能見到。

3歲的孩子總愛在公眾場所鬧騰,大人怎麼處理好?

3。

很多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不會去想孩子為什麼要不停鬧騰?

個體心理學認為孩子的行為背後都帶著某個目的。個體心理學先驅魯道夫。德雷克斯經過長期研究後,把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的目的歸納為四種:

一是尋求過度關注;

二是尋求權力;

三是報復;

四是自暴自棄。

有家長提出質疑,說你不能把孩子的行為總往那裡面套啊。魯道夫。德雷克斯回答說:不是我總把他們往裡面套,而是我總在那裡看到他們。

根據德雷克斯的四個錯誤目的來分析,孩子在公眾場所鬧騰,很有可能他們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尋求過度關注”,比如媽媽在和好朋友聊天時,在一旁的孩子可能感覺到被忽視了,為了尋求關注,他們會不停地做出一點什麼事來打斷談話中的媽媽,以吸引媽媽的注意和迴應。

當我們瞭解了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之後,我們不再認為“孩子真不聽話”了,而是對他們多了一些理解。

當我們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和心理需求時,我們往往就能變得冷靜,從而做出理性的決定。

那麼,

3歲孩子在公眾場所鬧騰,大人怎麼處理比較合適呢?

3歲的孩子總愛在公眾場所鬧騰,大人怎麼處理好?

比較合適的理性做法是,如果孩子的鬧騰,沒有影響到別人,家長可以冷處理,或者就隨他鬧去。只要孩子是安全的就可以。如果影響到了別人,家長則可以將孩子抱走,將他暫時帶到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並告訴孩子,等他鬧夠了再回到原來的地方。這時候,孩子很可能過一兩分鐘就會主動跟家長說他們鬧夠了,咱們回去吧。

家長這樣的處理,一是避免了說教、大吼大叫、訓斥、嘮叨,更重要的是既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孩子,孩子會自己認識到在公眾場所鬧騰是不合適的。

當然,還有更重要一點,如果家長在孩子回到原來的地方之前,能夠和孩子做一個約定就更棒了。比如跟孩子約定:“如果回到原來的地方再鬧騰,爸爸或媽媽就會再次把他抱走,直到他停止鬧騰。”

如果孩子遵守了約定,沒有再鬧騰,家長應該及時給予鼓勵,說一句“謝謝你遵守了我們的約定。”但不要說“你太棒了”。(前者是表揚孩子的行為,後者是表揚孩子這個人)

表揚孩子的行為和努力過程比表揚孩子這個人,更能促進孩子今後做得更好。

作者:如意蔡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