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山東小夥闖關東,32歲當上師長,最後卻成為混世魔王

公元1668年,為了保持大清龍興之地莫須有的純潔,時年15歲的康熙皇帝下令封禁東北,從此以後近200年間,山海關以東廣袤的黑土地,就成了中原漢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禁地。

16歲山東小夥闖關東,32歲當上師長,最後卻成為混世魔王

關東往事所謂有人地不荒,沒人的話,北大倉就變成北大荒了。

16歲山東小夥闖關東,32歲當上師長,最後卻成為混世魔王

1860年,偷瞄了這塊荒地一百多年的沙俄終於逮住了清政府鴉片戰爭戰敗的機會,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把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多萬平方公里的外東北揣到了自己的腰包。

16歲山東小夥闖關東,32歲當上師長,最後卻成為混世魔王

從此,海參崴變成了符拉迪沃斯託克!沙俄割佔區域圖現在的驢友如果想去探尋當年金毛獅王謝遜抱著屠龍刀藏身的冰火島,那都得要先辦簽證。

16歲山東小夥闖關東,32歲當上師長,最後卻成為混世魔王

沙俄對土地的胃口一向大得很,從歐洲的烏拉爾山,一直吃到東北亞的大興安嶺,肥瘦從來不挑,所以僅拿下外東北他是吃不飽的,肥沃的松嫩平原是他下一口要咬的地方。

毛熊一張嘴,傻子都能看得出來,何況清朝的黑龍江將軍還不是個傻子。

於是他跟北京的咸豐皇帝說,皇上你快解除封禁吧,現在東北地界上能跑得動的沒幾個人啦,除了黑瞎子就是老毛子,再這樣下去,老祖的龍興之地就快被吃幹抹淨了。

咸豐一聽,剛被英法聯軍嚇尿的褲襠頓時又有些溼潤了起來,為了保住祖業,於是趕緊下令開啟山海關城門,允許內地人遷往關外。

皇帝劇照內地的人民早就被連年的戰亂折騰夠了,地也不能安心地種,就算種完了,收的人還不一定是自己。

現在朝廷開啟山海關,聽人家說那關外遍地都是金子,都想著去闖一闖,於是大批的流民、流氓、官員、妓女、書生、賭徒開始潮水般地向著山海關外湧去。

闖關東,正式開始了……何人闖關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既然是闖關東,那離關東最近的直隸(河北)、山東兩個人口大省自然是佔得先機。

河北人民倒還好,闖關東的人群數量並不是特別的龐大,畢竟有一部分人仍然是受著京華煙雲的牽絆捨不得走,所以,闖關東的大戶主要是飽經滄桑的山東人民。

《闖關東》劇照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近4000萬人闖關東,其中山東人2000餘萬,佔據半數,可想而知山東人民闖關東的熱情,和對家鄉倍受戰火荼毒的無奈。

在這2000萬闖關東的山東人中,有很多人半途慘死,有很多人即使到了終點也依舊貧窮,但大部分人都得到了相對安定的場所生活,更是有一小部分人真正闖出了名堂。

而在這一小部分人中,闖出名堂最大且最知名的一個人,他的人生經歷卻是荒誕無比,堪稱妖孽,人送諢號“混世魔王”,真可謂是近代反面人物教材史上的一朵奇葩。

他就是——大軍閥張宗昌。

魔王降世民間有傳言說,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孩,將來會做大官!這話被1881年正月十五出生在山東煙臺萊州的張宗昌給驗證了,只是可能他出生的那天可能是陰天,導致他將來做的官並不是什麼好官。

張宗昌戎裝像不過,無論當什麼官,都畢竟是將來的事,跟當時剛來到這個美麗世界的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零歲的張宗昌,來到世上喝的第一口東西就是西北風……因為“冬涼夏暖,通風良好”,這八個字就是用來形容張宗昌家的狀態的。

即使這樣,這個透氣性絕佳的房子也已經住了張宗昌祖上三輩了,一直住到了愛聽音樂的他爹這一代。

當然,那個年代在鄉村中能演奏音樂的樂器是沒有什麼小提琴烏克麗麗的,只有樂器之王——嗩吶,也就是常說的喇叭頭子。

目前貧富非為準,久後窮通未可知。

這句話說得真好,但並不適用於張宗昌的爹——他是目前貧,久後也是貧。

所以,幼小的張宗昌只能跟著父母長年累月的吃糠咽菜,只是沒想到粗糧確實是養人,倒是把張宗昌吃得又高又大,以至於少年時代的他就已經頗具山東大漢的優雅氣質了!山東大漢形象照後來隨著他爹的年紀越來越大,出苦力賺來的錢自然是越來越少,世道艱難,張宗昌不得不早早地踏入社會去混一口飯吃。

窮困潦倒他的職業生涯是從侍奉黃牛食用青草開始的,然後就是隨著命運的波濤起伏輪轉,礦工、餐廳服務員都是他曾經短暫的身份。

因為張宗昌幹過的職業太多,所以接觸的三教九流的人自然也會多,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這些人在一起久了,他的身上不免也會充斥著這些人的一些氣質。

到了他16歲時,清朝開禁東北已經30多年了,山東人民的闖關東運動早已經從萌芽狀態發展到全面開花了。

既然是“闖”,那能去闖的人肯定是有些膽氣的,而跟下三流人物交往久了的張宗昌,剛好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膽氣,何況16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

他聽人說關外是塊寶地,去了有地,有房,有婆娘,於是下定決心脫離萊州這片苦海,投奔到關外的幸福大地上去。

年輕人說幹就幹,於是他告別爹孃,跟著鄉鄰好友一起結伴去闖了關東。

《闖關東》劇照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張宗昌很幸運,沒有在半道上成為餓殍遍野當中的一員,他成功闖到了關外。

但他踏上的並不是什麼幸福的大地,而只是他人生中的另外一個火坑而已。

沒有背景關係,而且舉目無親,少年張宗昌只好重操舊業——包括土匪業,什麼業都幹,總之,混口飯吃。

不鹹不淡地生活就這樣過了兩年,如果機遇不來臨的話,他一生的寫照都將只是東北的開荒牛而已。

但是,機遇來了……工頭髮跡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迅速落敗,被迫與曾經看不上眼的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時的滿清政府,已是行將就木,奄奄一息。

而早已練就趁火打劫妖功的沙俄,趁此機會,又狠狠地訛了清政府一筆,其中有一項就是在東北修建大清東省鐵路,簡稱東清鐵路,也就是後來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中東鐵路。

修路的勞工1899年,已經修建了兩年多的中東鐵路終於修到了張宗昌的鼻子下面,因為俄國人修路勞工不夠,所以就地招工。

這可是個好活,當時的俄國人有錢,跟著外資修路,收入自然是比較高的,機靈的張宗昌就報名參加並順利當上了一名不怎麼光榮的築路工人。

由於監工是俄國人,自然少不了說一些俄國話,此時張宗昌學習外語的天賦異稟顯露了出來,很快,他學會了說俄語,跟俄國人開始搭上了話茬,每天是“達瓦里希”叫個不停。

這話茬一旦搭上,一回生兩回熟,俄國熟人給張宗昌弄個CWO乾乾還是沒有問題的。

解釋一下,CWO就是Chief Worker Officer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工頭”的意思。

當然,這個縮寫是我創造的,希望以後能夠發揚光大!從當上CWO開始,張宗昌的好運氣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了……由於他開始當了小官,再加上為人仗義,所以很快就跟著俄國人混遍了東北大地,一直混到了海參崴,甚至在西伯利亞的金礦中擔任了總工頭。

海參崴已經被他混成了人生中的第二個家,上至政府官員,下到販夫走卒,他均有結識,在當地可謂是交際廣泛,手段通天。

在一杯杯伏特加的薰陶下,他開始過起了金礦,賭場,舞廳三點一線的穩定生活。

民國舞廳劇照這裡要說明一下,張宗昌還是很仗義的,一個原因是出身于山東孔孟之鄉,打小就接受仁義忠孝的教育,義氣思想算是根深蒂固;另一個原因就是他長時間的混跡於三教九流之中,久受薰陶而身懷義氣,否則也不可能長久混跡並能發跡的!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沒事的時候還是要多琢磨琢磨的……革命淘金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這個訊息的威力比原子彈那是大多了,瞬間傳遍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當然也包括俄國。

而經常在海參崴歌舞廳裡抱著伏特加大喝的張宗昌,卻並沒有樂不思魯。

當剛好年滿30歲的他聽到這個訊息時,就已經預感到大清要完犢子了,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他覺得自己不能當淘金的工頭當一輩子,他要回到國內去淘另一種“金”——權力!前文說過,他在海參崴手眼通天,所以自然也會認識很多當時為逃避清政府追捕而隱蔽在海參崴的革命黨人,並且其中還有他比較要好的朋友。

像是鬍子不過他是有回國淘金的想法不錯,但他並沒有立刻要行動的意思,只不過一件事情的發生加速了他的行動——在一次賭局中,他把原本要發給工人的工錢輸了個底兒掉……還錢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還錢!那就只能跑路了,美其名曰“回國革命”。

所以,在革命黨人朋友的介紹下,他回國投奔了山東民軍都督胡瑛,這可是一位老資格的革命黨人。

由於當時江北是北洋系的地盤,江南是革命軍的勢力範圍,而南北是不相容的,所以跟隨胡瑛的張宗昌在山東沒待多久,就隨軍南下上海,輾轉之下在滬軍都督陳其美手下幹了一名團長。

陳其美幹了團長沒過多久,竟然旋即又做到了師長!淘金秘訣張宗昌從他1911年回國,到1913年做到師長,前後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個升遷速度實在堪稱火箭般的速度!可能是他寶貴的土匪從業經歷,很受青幫大佬陳其美的賞識吧。

不論怎樣,張宗昌能得到如此迅速的升遷,肯定離不開兩個因素:能力很強和長於交際!這兩個因素,也是他的長處所在,是他得以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領。

所謂爛泥扶不上牆,如果只有關係,自己能力不行,那就只能在中下層混吃等死,是很難做到上層人物的,當然,“我爸是李剛”那種特別硬的關係除外。

如果能力很強,但關係處不好,那也是走不遠的,這種人通常都會因他人的故意阻礙或陷害而比較短命——不是人生壽命短,就是職業生涯之命短。

張宗昌,就這樣,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工頭,僅用了兩年,就搖身一變成為了人見人怕的政府軍的師長,而且還是一個年僅32歲的師長!年輕軍閥劇照這種現象在當時革命浪潮洶湧中的中國並不鮮見,但在2000萬闖關東的山東人中卻是獨一份兒!不能不說他還是有相當程度的過人之處的。

結語有人說過,人生際遇皆是命運使然;也有人說過,小富靠勤,大富靠命;還有人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以上這些,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宿命論,過分強調機遇和運氣,但最多也就說對了一半。

僅以張宗昌這種歷史上的負面人物發跡的例子來看,主要還是“事在人為”!更不要說那麼多的正面例子了——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否則那就不叫機遇了,那叫錯失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