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快滅亡時,為啥有很多山東人闖關東?

山東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文人輩出之地,在古代齊魯大地就是儒家文化的源頭,春秋戰國時期,百家文化爭鳴,孔孟之道在這裡大興,齊國的稷下學宮迎來了無數思想家、縱橫家,在文化的浸潤下,這片土地的人們對文化知識都有著特別的尊崇,古代時山東之地識字率就比其他省份更高一籌。近代史以來,列強強行開啟了國門,中國人經過近百年來的積弱,再加上封建統治者的畏戰,列強肆意的瓜分這塊土地,山東也被德國視為自己的地盤,一戰中德國戰敗,世界列強毫無嘴臉的不顧中國政府感受,將山東“轉讓”給日本。內外積弊的情況下,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山東百姓們越發大舉地“闖關東”。

清朝快滅亡時,為啥有很多山東人闖關東?

何為“闖關東”,就是山東的老百姓離開生活已久的家園,來到肥沃的東北之地,東北作為清朝皇家八旗的龍興之地,清朝統治者對這塊土地進行了嚴格的封閉,派以重兵把守,不得讓漢人進入關外生活,這片自古的膏腴之地就被停滯了數百年時間,毫無發展。當時的關外其實在多數人看來都是苦寒之地,富裕程度不及江南,氣候也不如江南溫和,那麼山東先輩為何要北上闖關東呢?

關外在歷史中一直不溫不火,就算清朝統治者從東北而來,但並不妨礙百姓們對這塊土地避之不及,在一些朝代,東北之地是罪犯流放之地,來到此地就意味著受苦,難有歸家之日,而於此相比的江南卻發展好得多。江南、嶺南等地在一些時代都是地廣人稀,許多人來到這些地方因為“瘴氣”等一些列原因英年早逝,為此披上了一塊神秘的面紗,好在隋唐之後經過大開發,這裡都變成了富庶之地,南宋佔據江南,倚靠天險、地之膏腴抵抗外敵很長一段時間,可見江南的富庶,即使到了民國,江南也很富庶,有的人會問:為什麼山東先民不來江南,而去苦寒的關外呢?

清朝快滅亡時,為啥有很多山東人闖關東?

首先,山東自古文化繁榮,影響中國大地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就在這塊土地上誕生,儒家的影響滲透到了許多地方,上至君王,下至樵夫走販,中華之地滿是儒家的影響,而發源地的山東更是儒風盛行。儒家重視百姓的耕地之利,不喜歡大發利益的商賈,受到此舉思想的影響,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重農抑商,清末民初,江南商業大為發展,商賈遍地,成為了商業繁榮的中國經濟中心,山東先民對商賈之類的人是厭棄的,對自食其力耕種情有獨鍾,因此廣袤無垠、人跡罕至的東北肥沃之地成為了山東百姓的第一選擇。

清朝快滅亡時,為啥有很多山東人闖關東?

其次,近代以來,人口暴漲,早已達到了“四萬萬”之眾,而富裕的江南,成為了人人嚮往的地方。比如江西、浙江、湖北、江蘇等地的人口更是到了十分稠密的地步,人多地少,許多土地又被地主階級霸佔,百姓分不到耕地,落地居住就困難,這就導致了很難容納外地人的移民。而東北呢?東北一直以來就被清朝統治者封閉式管理,這裡地廣人稀,人口十分稀疏,未經開發,資源更加豐富,一旦來到這裡,經過辛勤的付出,保障溫飽大概不成問題。

最後,根據地理位置來看,從山東到關外比山東到江南更加方便,山東靠海,與關外之地隔海相望,而此時的江南被封建統治者重重把控,竭盡一切的剝削百姓,一重重的束縛之下遠遠不如直接渡海到關外來的方便。

清朝快滅亡時,為啥有很多山東人闖關東?

山東先民闖關東的原因大概就是以上三點,其實先輩們也不想背井離鄉,誰不想安安穩穩地待在家鄉呢?可是生活的窘迫不得不讓他們來到陌生之地打拼,用更多的生存資源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