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

魏博牙兵牙將叛梁後,晉軍迅速在魏博佔據主動權。

在此過程中,王彥章的家屬被晉軍俘虜了,李存勖派人誘降王彥章,說詞很簡單,晉王非常欣賞你,希望你跟他合作;而且還有一個訊息需要告訴你,你的家屬被我們俘虜了,晉王對他們非常好。

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

面對勸降的使者,王彥章的應對很簡單,那就是把他給殺了。

王彥章全家被李存勖俘虜,而不願意對李存勖低頭的結果是什麼?

據司馬光所說,當李存勖對王彥章的耐心消失後,就把他全家都殺了。

晉人夜襲澶州,陷之。刺史王彥章在劉鄩營,晉人獲其妻子。晉王遷其家於晉陽,待之甚厚,遣細人間行誘之,彥章即斬其使以絕之。後數年,其家被害。

據歐陽修說,李存勖看到王彥這樣忠義,對他的家屬更好了。

晉軍攻破澶州,虜彥章妻子歸之太原,賜以第宅,供給甚備,間遣使者招彥章,彥章斬其使者以自絕。然晉人畏彥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王彥章當時的選擇,是自私還是無私?這個實在太難說了。

基於親情可言,王彥章太自私了,因為在全家被敵人挾持的背景下,王彥章竟然絲毫不顧及李存勖的感受。從某種意義上,他為了自己的前途事業,完全無視自己家人的死活。

基於忠君的角度,王彥章太無私了,因為為了忠於大梁帝國,面對全家人的安危,他竟然視若無睹。從某種意義上,當小家與大家發生衝突時,他毅然選擇了犧牲小家。

如果王彥章當時向李存勖適當低頭,結果會是什麼呢?我是說,王彥章不去殺李存勖的使者。

基於王彥章的家人去看,結果應該會好一些,因為王彥章這樣做,多少會讓李存勖認為,王彥章是可以爭取的,所以未必就會殺他的全家。

問題是,王彥章如果這樣做,梁朝中央政府難免會懷疑他有騎牆觀望的意思。

如果是這樣,王彥章在梁朝的軍政地位就會下降,因為他全家控制在李存勖手上,而他和李存勖的態度又非常曖昧。你是梁朝皇帝,你會繼續信任他、重用他嗎?估計不會的。

其實,王彥章後來的結局,在此時就已註定了。

因為王彥章為了證明自己的忠義,不惜拿李存勖使者的人頭證明自己永遠忠於大梁帝國;不惜全家人的生命證明自己永遠忠於大梁帝國;最後輪到自己死時,突然拉稀了,就算人們願意理解王彥章,王彥章肯定也無法原諒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在那個亂哄哄的時代,王彥章多少是一個另類。

至少王彥章這樣的人,在殘唐五代非常少見,因為在那種亂糟糟的時代,普遍的軍政大佬,都是抱著管它花開花落,我自笑看的態度。換而言之,讓他們誓死忠於誰,這個實在不容易做到。

基於皇權政治的角度,看到普遍軍政大佬都毫無忠義之心的樣子,自然忍不住地想罵娘。因為大家都這副德性,所謂的一世二世乃至萬世,恐怕也永遠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對於王彥章等少見的異類,史官自然會飽含深情地記述他,尤其是歐陽修重修五代史時,對王彥章更是飽含著濃濃的深情。

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

魏博爭奪戰時,梁軍最高統帥不是王彥章,而是劉鄩。嚴格的說,王彥章在五代史上的軍事地位並不是很高,劉鄩活著的時候,梁軍最高統帥一直是劉鄩。劉鄩死後,與王彥章地位相當的梁軍統帥也有很多。

王彥章之所以在五代極具傳奇色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正史上,他是忠義的化身;因為翻開五代史,為了忠於皇帝,而不惜死全家,並且被俘後能從容就義的人,實在非常罕見。所以史官願意給他更多正面的描寫。

因為類似的原因,在一些演義故事中,王彥章是僅次於李存孝的另一戰神級人物。對此只要看看《水滸傳》中宋江是如何說王彥章,就可以知道了。總而言之,日不移影,連敗大唐三十六員戰將。

宋江對著盧俊義、吳用慨嘆:“我聞五代時大梁王彥章,日不移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

但是王彥章人生最大的汙點,卻是他效忠的梁朝,在傳統歷史上名聲很壞,在一些演義故事中,更是邪惡的化身。對此,歐陽修也是感覺非常可惜,但是可惜歸可惜,依然給予王彥章高度的認可,因為在殘唐五代那種綱常大亂的歲月裡,王彥章簡直就是所有人臣的楷模。

“嗚呼,天下惡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時者,不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祿者,必死人之事,如彥章者,可謂得其死哉”!

總而言之,當自己小家與大家發生衝突時,毫不猶豫的選擇為大家;明知自己效忠的王朝毫無前途希望,依然會做著近於絕望的努力;雖然敵方君主非常欣賞他、一心要收降他,但是他依然願意從容赴死。

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

當時的梁軍最高統劉鄩,那是一代智將,因為當時就有劉鄩一步百計之說。所以劉鄩自然不會與晉軍死纏濫打。所以劉鄩發現晉軍主力雲集魏博後,就決定大舉穿插到李存勖的老巢晉陽。

劉鄩率軍悄悄離開時,在城裡作了很多假像迷惑晉軍,等李存勖發現梁軍有問題時,劉鄩率軍事主力已離開兩天了。

從這層意義上,劉鄩已把握住了先手,但是天公不作美,整個行軍途中連日下大雨,於是整個軍事行動,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失敗了。

也許有人會奇怪,天公不作美,連日下大雨,梁軍會因此受到影響,晉軍也會因此受影響啊。

我們必須得知道,連日下大雨,對軍隊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第一、行軍速度會下降。第二、人員馬匹的體力消耗增大。表面上,梁晉軍隊的影響是一樣的。但是細分析,那差距可大的去的。

劉鄩奔襲晉陽,能取得勝利的機會,就是出奇不意的打到晉陽城下,在晉軍回援前搶到先手。

而連日下大雨,梁軍到達晉陽的時間,無形中推後了十多天;而晉軍輕騎兵給晉陽傳遞情報的速度也會延緩,但是相對會提前三五天。這樣一來,梁軍奇襲的效果就不明顯了。

僅這一點,大約還是可以補救的,問題是,梁軍連日在雨中行軍、紮營,對人員馬匹的體力消耗那是巨大的。

而晉陽城的守軍,雖然也會因此受影響,但是影響肯定會遠遠小於梁軍,等梁軍殺到晉陽城下時,晉陽城的守軍,就是標準的以逸待勞。

這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後勤問題。梁軍既然是長途奔襲,攜帶的物資,肯定是有限的;行軍時間突然延長十多天,物資本身就會比預計中要缺乏很多;而且雨中行軍,還會增大各種損耗。

這樣的梁軍殺到晉陽城下,只要不能迅速開啟局面,梁軍殺到晉陽城下,那就有可能是一種災難。

而且在晉陽城已有準備、梁軍人馬體力消耗巨大的背景下,迅速開啟局面的可能性估計是微乎其微的。因為李存勖的援軍,按行軍日期算,也就比梁軍晚兩天的行程。到時,鈍兵堅城下,物資極度缺乏、敵方援軍大舉殺過來,全軍覆滅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梁軍行走到了上下不靠的地點時候,整個梁軍一片驚恐的情緒,因為現在不要說奇襲晉陽了,就是想全軍而退,恐怕也是一個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劉鄩安慰大家,並且決定趕緊撤軍。雖然後來,梁軍算是全軍而退了,但是這樣一往一返的急行軍,導致梁軍人員損傷百分之二三十,馬匹損傷了近一半。

會陰雨積旬,黃澤道險,堇泥深尺餘,士卒援藤葛而進,皆腹疾足腫,死者什二三……軍往還,馬死殆半。

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

總的來說,劉鄩作為一代智將,缺乏打硬仗的狠勁。他總希望以巧取勝,總希望求萬全,所以越打越被動。

劉鄩認為,這是一場長期的戰爭。雙方只能在這裡耗下去。所以,劉鄩就對梁中央政府說,給前方將士一人平均準備10斛糧食,就可以打勝仗。總而言之,後勤必須得充足,再充足。

10斛糧食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因為一斛在唐代等於10石;在宋代也等於5石。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200斤,或是600斤吧。

所以梁朝中央政府一聽,直接急了,你這是要打仗還是要當飯桶呢?

嚴格的說,劉鄩這個要求並不高。

因為爭奪這種地方,誰的後勤充足,誰的底氣就足,總而言之,後勤充足,我們就不怕與你耗,肯定不會犯急於求戰的問題。如果後勤不足,難免會急於求戰,一急於求戰,就容易讓對手抓住機會。

後來,梁軍失敗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急於求戰,突然撞入了晉軍的埋伏圈。

在這種戰爭中,梁晉雙方的後勤壓力都非常大。但是相對而言,晉軍控制著河北普遍地區,而且在魏博,也控制著更廣闊的地區,所以晉的後勤壓力相對小一些,因為相當於主場作戰。

但是說到比拼實力,似乎梁軍佔據優勢,所以梁朝普遍有一種急於求戰的心理,中央政府是這種心理,前方將士也是這種心理。劉鄩持久作戰的計劃,始終受到人們的排斥。

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

在此過程中,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故事。

劉鄩給軍中將領,一個擺了一碗黃河水:大家幹了它。人們對此都莫名其妙,有人咬著牙乾了這碗黃河水,有人則是用疑慮的眼光看著劉鄩。

劉鄩說,區區一碗黃河水,你們都喝不下去,還扯什麼呢?

時諸將皆欲戰,鄩默然。他日,復召諸將列坐軍門,人具河水一器,因命飲之,眾未測其旨,或飲或辭。鄩曰:“一器而難若是,滔滔河流,可勝既乎!”眾皆失色。

劉鄩的原話說得有點莫名其妙,所以人們有些難以理解劉鄩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我理解,劉鄩的意思大約是,我下令讓你們喝一碗黃河水,你們中大部分人,都有找出一百個理由拒絕。我讓你們到前面送死,你們會怎麼樣呢?

許多時候,紙上談兵非常容易,或是用下棋的思維思考軍事,也非常簡單。問題是,現實的戰爭不是下棋。

最簡單而言,在梁軍整體實力佔優的背景下,基於梁帝國中央政府的角度,與晉軍硬碰硬,拼上丟一個車馬炮,就算對不掉晉軍的車馬炮,也可以讓晉軍損失一個車馬、或一個車炮。這樣一來,梁軍就肯定奪取戰爭的主動權了。

問題是,梁軍這樣想,前方的將帥誰會這樣思考問題呢?

劉鄩當時面對的問題,大約也是如此的。

中央政府一再催他與晉軍決戰,下面的將士也紛紛表示要與晉軍決戰。問題是,劉鄩知道,一聲令下讓軍隊大舉進攻晉軍,這個非常容易做到。但是真到了需要大家犧牲時,會不會突然發生大潰敗,誰也不知道。

總而言之,讓你們一人喝一碗黃河水,尚且如此之難,讓你們玩命,你們真敢說自己一定會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念頭?

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

戰爭一旦陷入長期對恃,就會打成消耗戰。

最後,比拼的就是雙方的後勤能力。誰能把最多的物資持久地運輸到前線,誰的底氣就足。

在這種背景下,中央政府與前方統帥就會形成一種矛盾。那就是,前方統帥總是一個勁地向後方告急,總而言之,後勤告急、後勤告急,希望後方趕緊給補充。而中央政府則難免會嫌前方將士太矯情,總而言之,就你們事多,咬咬牙不就克服了嗎?

關鍵是,我們人多勢眾,你們只要勇於犧牲,不怕打硬仗、大仗,肯定早就讓戰爭結束了。你們一直消極避戰,最後竟然喊出了,希望後方給你們一人準備10斛糧食的口號,你們這是要幹什麼?

所以,當這場戰爭持續一年後,梁軍就希望透過大的動作,儘快結束這樣看似遙遙無期的戰爭。因為長期的對恃、各種無休無止的小規模軍事衝突,實在讓人看到這場戰爭何時才能結束。

梁帝國當時制訂的軍事計劃,看起來並沒有任何毛病。因為總的來說,就是調動關中的梁軍,大舉進攻晉陽。到時,只要魏博的晉軍主力敢回援晉陽,劉鄩就可以在魏博戰場上,大舉進攻晉軍,並且擊潰晉軍了。

在梁軍整體實力佔優的背景下,這個軍事計劃,應該沒有什麼毛病,而且看起來,應該是可以成功的。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情報戰之後,卻反被李存勖利用了。

當關中梁軍大舉進攻晉陽時,李存勖會作什麼反應呢?

從情理上,李存勖應該會回師救援的,因為他在魏博戰場與梁軍作戰,最後老巢晉陽被梁軍奪走了,且不說李存勖未必能奪取魏博,就算奪取了,也會進退失據的。

當時留守晉陽的最高指揮官是張承業,這種事,如果放到其它歷史背景中,那就叫不倫不類,因為張承業是一個太監。

李存勖率軍在前線打仗,把後方交給一個老太監全權負責,這叫什麼事呢?但是在當時背景中,張承業領銜晉陽保衛戰,顯然會讓李存勖感覺放心,因為他相信張承業的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李存勖接到晉陽受攻擊的訊息,竟然是沒有趕緊率軍回援,相反還和梁軍統帥劉鄩玩起了情報戰。

因為傳統史書對此記述的比較簡單,關鍵是,還把晉陽戰場、魏博戰場完全孤立的介紹,所以相關的情報戰,自然看不到痕跡了。

但是從當時的情形去猜想,李存勖聽到晉陽受梁軍攻擊的訊息後,肯定會製造一系列假象,那就是他要率軍回援晉陽了,但是又想讓梁軍知道這一切。經過雙方一系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情報戰,梁軍統帥劉鄩終於確定李存勖繞來繞去,就是想回援晉陽的,而且軍隊早已出發了。

在這種背景下,梁軍認為全面進攻晉軍的時機,自然成熟了。這一戰只要進行順利,這場看似遙遙無期的戰爭,應該馬上就可以勝利結束了。

但是很不幸,在戰爭進行到高潮階段時,梁軍突然發現,李存勖從來就沒有離開魏博戰場。這種事實本身證明,梁軍從前的判斷完全錯誤了,且不說在實力上,梁軍的優勢就沒有自己想象中那樣大。

關鍵是,這種突然傳來的訊息,對梁軍士氣的影響那是驚人的,因為這多少意味著梁軍進入了晉軍挖好的陷阱。

這場大決戰結束後,劉鄩率軍退到黃河以南,而且再也無力組織起反攻了。

在這種背景下,梁軍留在魏博幾個孤城內的軍事力量,在幾個月後,都先後投降或是被攻克了。

到此為止,李存勖佔據了河北全境。

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

這場戰爭,可以說是梁晉爭霸戰的轉折點,因為這場戰爭後,梁晉終於成為勢均力敵的對手。畢竟佔據山西、河北全境的晉,與佔據河南、山東、關中的梁相比,整體實力雖然還處於下風,但是誰也不能說彼此實力非常懸殊了。

當然了,此時的李存勖進入了時來天地皆同力的階段,所以雖然有個巨大的陰影一直籠罩著他,但是在魏博爭奪戰的關鍵時刻,這個陰影竟然沒有降落下來。

魏博爭奪主要發生在公元915年到公元916年,而公元916年,中國歷史上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契丹阿保機稱帝了。

從某種意義上,契丹內部當時忙於中央集權,所以一直無力參與中原事務,否則,李存勖能不能繞過這個坎,實在很難說。

契丹阿保機稱帝后,就開始大舉進攻幽州了,而此時魏博爭奪戰已結束了,所以隨後的幽州爭奪戰雖然進行得非常艱難,但是終於還是打勝了。

如果魏博爭奪戰(與梁朝)與幽州爭奪戰(與契丹),同時進行,李存勖恐怕當時就有崩潰的感覺。

李存勖是如何佔據河北全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