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兩朝丟失潼關後的結果如何

公元755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叛軍迅速糾結二十萬南下,朝廷方面,唐玄宗命令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同時派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率軍東征。

唐、明兩朝丟失潼關後的結果如何

當時唐王朝在西北精銳邊軍還沒回來,而南下的叛軍勢力正鋒,洛陽很快失守,撤退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半路相遇,兩人商量先採取守勢,退往潼關禦敵。

正因為有了兩人的共同防守,叛軍久攻不下,致使安祿山有了撤軍的打算,可是玄宗身邊的宦官邊令誠向來與高仙芝不合,一直向玄宗進讒,詆譭他們和叛軍勾結。

結果玄宗皇帝不加調查,就命人前往潼關斬殺封常清和高仙芝。同時,命令老將哥舒翰擔任潼關守將,此時的潼關有20萬軍隊把守,而叛軍勢大,哥舒翰也認為固守潼關是正確的選擇。

唐、明兩朝丟失潼關後的結果如何

高仙芝

可是時間一長,皇帝也沒了耐心,宰相楊國忠一直鼓動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兵出潼關,結果哥舒翰被逼無奈只能率軍出關,一步步落入敵軍的伏擊圈,二十萬唐軍最後只有8000餘人逃了回來,哥舒翰老將軍也被部下綁著進了敵營。

潼關的失守讓玄宗極度恐慌,長安城內一片混亂,皇帝只能丟棄國都,逃往蜀地,路上又經歷馬嵬事變,至此,安史之亂進入高峰期。

時間過了將近九百年,即公元1643年,同樣的悲劇又在明朝上演,當時已是明朝末年,東北有金人虎視眈眈,內部有農民起義攻城略地。

國內被農民軍鬧得滿目瘡痍,崇禎皇帝任命明朝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孫傳庭為陝西巡撫,陝西這個地方鬧農民起義最兇,闖將高迎祥和李自成皆出自於處,這個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振的住的。

唐、明兩朝丟失潼關後的結果如何

李自成起義

孫傳庭此人雖是文人,但卻有將帥之才,他的部隊作戰兇猛,且治軍嚴明,農民軍屢屢敗於此人之手,闖王高迎祥也被生擒,送往北京處死,隨後,李自成成為了農民軍的領導。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和洪承疇合兵在潼關南面重兵設伏,打的李自成只剩十八騎逃走,至此,陝西全境基本上已被平定,可是後來清軍入長城,崇禎皇帝急令孫傳庭增援北京,李自成得以喘息。

唐、明兩朝丟失潼關後的結果如何

崇禎皇帝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在河南擁兵數十萬,而孫傳庭接連和各地起義軍以及清兵打仗,軍隊已大不如前,而內地叛軍卻越打越多,孫傳庭已感到力不從心,只能率軍拒守不出。

崇禎十六年,皇帝命令孫傳庭出兵與農民軍決戰,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

可是崇禎鐵了心要與農民軍決戰,任誰也勸不動,孫傳庭被逼無奈,只得率領僅剩的10萬大軍兵出潼關,孫傳庭知道,此戰必敗無疑。

九月,孫傳庭在汝州(河南郟縣)兵敗,四萬餘名官兵被殺,十月初,李自成攻破潼關,朝廷軍隊開始全面潰敗,孫傳庭力戰而死,時年51歲。

唐、明兩朝丟失潼關後的結果如何

孫傳庭

至此,李自成佔領陝西全境,實力得到大增,僅僅五個月,叛軍兵分兩路包圍北京,崇禎皇帝上吊於煤山,明朝滅亡。

潼關地區連線著關中和中原,北面是陝北高原且緊貼黃河,南側連線險峻的秦嶺高原,此地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進可攻退可守,是兵家必爭之地。

唐、明兩朝丟失潼關後的結果如何

潼關地形圖

而唐朝和明朝丟失了這個重要關隘,使得戰爭主動權迅速倒向對方,而不同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亂髮生於大唐國力的鼎盛期,且安祿山和史思明又是異族,人民痛恨叛軍,待風頭過後,會遭到國家和人民的全力打擊。

反之,明朝當時已經爛到了骨子裡,朝廷里黨政不斷,地方上豪強霸佔土地,加之關中以及河南等地年年大旱,百姓飢不果腹,導致農民起義越大越多,崇禎皇帝累吐血也沒用。就算潼關不失守,明朝也挺不了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