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洪秀全(1814—1864年),廣東花縣(今花都)官祿村人,農民出身,幼年時受過傳統的封建教育,參加過田間勞動,後來成為一位鄉村塾師。洪秀全自小生活在貧苦農民中間,對農民疾苦和要求有深切的體驗。洪秀全家鄉的村民大部分為清乾隆年間遷來的客家人,客家人俗重讀書。青少年時代的洪秀全在村裡讀完私塾後,曾四次赴廣州參加府試,都落第而歸。目睹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他決心放棄科舉仕途,開始從事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活動。1843年,洪秀全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失敗後,研讀了此前得到的後來成為中國第一個基督教牧師的梁發散發的《勸世良言》小冊子。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並和他1837年臥病時上天見到金髮皂袍老人的幻象聯絡起來,加以附會,假託接受“皇上帝”的天命,下凡救世,創立了拜上帝教,自行洗禮。最初在家鄉發展了李敬芳、馮雲山、洪仁等信徒,組成拜上帝會。洪秀全帶頭砸毀了村中的孔子牌位,遭到村中封建勢力的強烈反對無法在鄉下立足,於是在1844年轉到外地繼續活動。同年與馮雲山到廣西貴縣賜谷村傳教,發展拜上帝會信徒一百餘人。洪秀全以宗教語言宣稱,只有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偶像,不管是孔子、菩薩、閻羅等都是邪神;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而上帝是萬能、同情大家的。上帝派了自己的兒子下凡來指引大家透過斬除妖魔,建立人人都能過上平等、和睦生活的人間天國。這些簡樸又充滿美好理想的道理,雖為當時廣大農民容易明白和接受,但到底收效甚微。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這給了洪秀全很深的刺激和啟示:要發動一場運動,沒有理論鼓動群眾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於是1844年11月,洪秀全從廣西回到家鄉,花了兩年時間,從事神學理論的再創造,寫成“三原”,即《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奠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理論基礎。洪秀全關於太平天國的理論可歸結為以下幾個基本方面:第一,“均平”思想。洪秀全針對封建制度所造成的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帶有“均平”色彩的創議,藉此來激發群眾的熱情。洪秀全在書中寫道“遐想唐虞、三代之世,有無相恤,患難相救,門不閉戶,道不拾遺,男女別塗,舉選上德,堯舜病博愛,何分此土彼七,…皇上帝天下凡間大共之父也。”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在這裡,洪秀全借三代時理想中平等和諧的社會生活來“崇拜上帝”,並解釋這個“皇上帝”就是世間的“大共之父”。他可以給人們帶來平等,也就是洪秀全思想中最主要的一個成分,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姐妹之群”,“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社會,即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等理想這種“均平”思想成為太平天國行動綱領和最高理想第二,帝妖對立。“上帝”或“皇上帝”是給世人帶來平等的神,而與“上帝”、“皇上帝”對立、妨礙給人平等的就是“妖”,也就是封建統治者。群眾只有站起來共同“誅妖”,才有可能享受現實的幸福。與此同時,洪秀全也認為“帝妖對立”這一現實矛盾也是可以改變,可以轉換的,恰如光明與黑暗必然相互交替一樣,即“亂極則治,暗極則光,天之道也”。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這無疑給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帶來某種希望,鼓動他們去戰勝黑暗,迎來光明。洪秀全的理論就用宗教形式,注入“誅妖”、打倒皇帝、起來革命的精髓。第三,天國在人間。洪秀全認為天國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可以實現。他曾寫道:“天國是總天上地下而言,天上有天國,地下有天國。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國,勿誤認單指天上天國。……天國邇來蓋來自凡間。”洪秀全主張在人間實現天國,更為信眾接受,故能燃起他們的革命熱情,掀起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第四,暴力革命。對於怎樣達到在人間建立天國的目的,洪秀全一反基督教所謂侍候上帝拯救人類說,認為“基督教過於忍耐或謙卑,殊不適用於今時,蓋無足管鎮邪惡之世焉”。為達到誅妖目的必須採用暴力,實行武裝革命,並作《劍詩》雲:“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擒盡妖隔準當日非的主,太平一統樂如何詩中充分表達洪秀全決心透過武裝鬥爭,建立統一的農民革命政權的強烈信念。金田首義後,洪秀全更號召“天下豪傑”,包括“名”“各各起義,大振旌旗,報不共戴天之仇,共立勤王之勳”。此後,武儒學士”裝起義鐵流過五嶺,克湘江,渡洞庭,下長江,搗南京,建立起震撼全國的農民革命政權,再一次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歷史上農民武裝起義的傳統,在珠江文化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洪秀全定都南京以後,由於政權內部不和,沉溺聲色犬馬,日漸走向衰退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夾攻下,這場歷時1年、席捲14個省區的太平天國運動終於以失敗告終。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的思想,淵源於西方宗教、傳統農民革命和經書三部分內容,是近世西風東漸、中西文化交流與結合在嶺南的產物。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洪秀全的“太平”思想見於儒家經典《公羊傳》,與歷代農民起義所追求的”一脈相承,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是中國農民長期追求的願望,也是農民運動的最高綱領;“天國”則是基督教新約裡所浮現的信徒們身後要生活的天堂。洪秀全把兩者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太平天國觀”,這完全是中西在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族弟洪仁及其《資政新編》力圖在農民政權基礎上把中國引向近代化,洪仁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化的一個先行者。洪仁文化融匯的產物。(1822—1864年),原名益謙,號吉甫,早年加入“拜上帝會”,太平天國起義時因各種原因未趕上起義部隊,後輾轉到香港投奔韓文山牧師。咸豐三年(1853年)九月在香港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洪仁前後在港四年,將所見聞太平天國材料,由他口述,韓文山整理,1854年在香港出版了《太平天國起義記》(原稱《洪秀全之異夢及廣西亂事之始原》),成為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的寶貴資料。清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洪仁歷盡艱辛險阻,終於抵達“天京受洪秀全之命主持太平天國大政。為使太平天國成為一個“新天地、新世界洪仁在“天京”發表了太平天國後期最重要的一部文獻,即著名的《資政新篇》。它不同於太平天國定鼎南京時頒佈的體現農民均平思想的《天朝田畝制度》,而是旨在實現近代化,以求富致強“富民思想為核心,力圖為太平天國尋求新的出路,比《天朝田畝制度》要進步得多。《資政新篇》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提出建設近代中國文明的創議。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洪仁環在總結魏源在鴉片戰爭初期在《海國圖志》中指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器”思想,曾國藩在洋務運動中提出“師夷智以造船炮”為“今日救時第一要務”,仍不出“變器”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採用西方文化科學技術以達到“富民”目的。雖說魏源、曾國藩、洪仁在“富民”這一點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即走什麼路,採用什麼方法實現中國近代化這個關鍵問題上,洪仁與他們大相徑庭。洪仁從捍衛太平天國政權的立場出發,提出“以資為政”思想作為“立國之本”,即試圖把太平天國的新政建立在變革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在天國內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氣,以及法制方面的改革,以期使中國未來社會達到富民、富國之路,即《資政新篇》所效法的“花旗邦即米利堅,禮義富足,以其為最”。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洪仁把他的“立政治國之本”,歸納為辦交通、興實業、設銀行、開郵政、收關稅、興士民公會等舉措。這包括了從物質文化到制度文化各個層面效法西方資本主義,其目的是挽救日趨衰敗的太平天國的滅亡,但卻是一種時代先進的卓識遠見。由於洪秀全深受封建帝王思想支配,朝天國封建化的道路越走越遠,以至不能自拔,洪仁的正確主張得不到採納。過了不多久,太平天國滅亡了。但《資政新篇》作為當時先進文化的代表,卻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孫中山在談到太平天國之事,贊其“為吾國民族大革命之輝煌史”,同時嚴肅地指出:“洪秀全之所以失敗之後,就互爭皇帝,閉起城來自相殘殺。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洪秀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太平天國的勢力便由此大衰,最大的原因,是他們那一班人到了南京可謂一語中的。第二節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傳入達到高潮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同時興起的洋務運動,把珠江流域首先是廣東深深捲入這個時代潮流之中,西洋器物和科技文化傳入再度興起高潮,不但更多地被吸收、融合為珠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由此培養了一批掌握西方科技文化的先進分子,對推動珠江文化走向近代化貢獻匪淺。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了,雖然文章看了會讓人沉迷,但是別忘了準時吃飯,抱著手機吃飯實在是個不好的習慣,總之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的同學,別忘了關注小編,小編每日都會發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