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聽過的人多,道理你未必懂

前言: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誕生了很多令人崇拜的英雄、被人唾棄的壞人,但歸根結底這些人都逃不過生老病死。

其中,鮮為人知的就是秦始皇,為了尋找長生藥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最終在第五次東巡途中病死,一手建立起來的千秋帝國也在二世手中滅亡了。

隨著秦國退出歷史舞臺,在百姓口中也流傳出一句俗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是因為秦國的高光時刻短暫,但卻為後人積攢了很多力量,譬如統一了度量衡,現在仍在使用。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聽過的人多,道理你未必懂

由此可見,【死亡】是萬物最終結點,而俗語並非空穴來風,實則蘊藏很深的道理,或許仍有人對此嗤之以鼻,不過在農村中,很多人憑藉這些俗語少走了很多彎路。

譬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

可能有些年輕人對於“五代”這個概念很模糊,人過五代指的是以自己為準,先前為父輩、祖父輩、曾祖輩、高祖輩,從高祖輩開始這五代人是親人,這是古代的說法。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聽過的人多,道理你未必懂

人過五代另起墳:

言歸正傳,說說為何五代另起墳,主要是這幾點原因。

其一,在舊思想裡會認為祖墳的風水可影響後人前程,可保佑祖孫平安,但往往一個老祖下分支出幾十家,都想沾老祖宗的福廕,在家族中出現同族倒戈,兄弟反目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在民間也流傳祖先的福廕只能管到第五代。

其二,就是比較現實的了,一般情況下同一宗族超過五代以後關係就會逐漸疏遠,有的人可能移居他鄉祭拜不了。

要知道再大的家族,再多的人口,除了最初老祖人祭拜外,出了五代都是不再祭拜的。

因此,“人過五代另起墳”也包含了親戚關係淡如水的意思。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聽過的人多,道理你未必懂

房過三代必走人:

俗語中講“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由此可見【家】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可為什麼又說三代之後就要離開呢?主要是因為這幾點原因。

其一,以前房屋的主要建築材料是以木質、土坯為主,年久失修很容易發生塌房,所以古人透過觀察得出結論,一般房子住三代人壽命已經極限了,為了安全考慮不能再繼續居住。

其二,在資訊時代閉塞和知識匱乏的年代,人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很多房子依山傍水而建,別說住上百年了,一旦發生洪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房屋自然會受到損害,只能“走人”了。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聽過的人多,道理你未必懂

其三,是因為房屋建築結構不適合現代居住,當今社會人們居住的房屋以樓房為主,定期會維護管理,不用擔心房屋出現倒塌問題,相比之下百年前修建的房子是不適合人居住的。

因此,綜合以上幾點考慮,老祖宗總結出“房過三代必走人”並非封建迷信。

結語:

歸根結底,不論是起新墳還是換新人,還是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來決定,如果常和親戚走動是不會出現感情疏遠的問題,同樣道理,如果房屋定期維護又何來“走人”一說呢?

不過,古人能夠透過觀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變化得出這句結論,起到警醒後人的作用,也是很有智慧的,值得我們學習。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聽過的人多,道理你未必懂

今日話題:你還知道哪些俗語,評論區告訴我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千秋史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