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唐朝政治家被赴多地任職,入朝後便成萬古良相

全文共1703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在中國古代歷史記載中,每個朝代都有不少的

政治家

,這些政治家管理著國家的朝政大事,對於

改革變法

和設立制度是他們十分擅長的。然而,這些政治家經常會因為

時局不穩

抑或是被小人

汙衊

,被貶他鄉。

有些政治家也會因為國家內部的鬥爭,導致自己被牽涉其中,儘管沒有參與,為了政治穩定,還是會將他們趕赴他地任職。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王安石

”,被宋神宗任命為國家的政治家。

宋神宗

上位時,前朝的皇帝在戰爭中只要一失敗就

割地賠償

,這樣的恥辱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宋神宗上位後,在王安石的輔佐下開始改革變法,宋神宗一改往日皇帝的無能。

將北宋割據的土地全部收回,大力的發展軍事,從而北宋得以

恢復正軌

。王安石被任命為國家政治家時,發動了“

王安石變法

”,這一變法主要為了改變當時北宋的

政治危機

,以理財和整軍為目的。

李德裕:唐朝政治家被赴多地任職,入朝後便成萬古良相

這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的又一大規模變法,但不幸的是,這一變法發動後,老百姓們的利益都有不同的損失。導致許多的地方階級

強烈反對

,最後,宋神宗沒有辦法,只能將王安石

貶至江

一、

李德

李德裕

為唐朝時期的政治家,準確的來說是唐朝後期的宰相。唐朝時期,不管是在經濟上的發展,還是在軍事上的發展都是

名列前茅

的存在。

同時,唐朝時期也存在一個

弊端

,國家政治的不穩定,導致內部不斷出現紛爭,最主要的就是

黨派之間

的紛爭。唐朝歷史上記載到的最為著名的黨派紛爭:“

牛李黨爭

”。

李德裕在牛李黨爭的影響下多次被

排擠

,皇帝只能將他不斷的安排到其他地方任職。李德裕在不同地方任職,將自己的本領發揮到極致,不管是被赴任到哪個地方,他都能做出

巨大的貢獻

李德裕:唐朝政治家被赴多地任職,入朝後便成萬古良相

在唐朝前期到後期之前,歷盡了

六個皇帝

,他都沒能被調任回朝。直到唐朝後期

唐武宗

終於發掘李德裕,才得以被召回唐朝。李德裕在被赴任時,雖然沒有得到重用,還被排擠出朝廷。

但是,李德裕沒有像歷史上許多

被貶

的政治家,

鬱鬱而終

。李德裕在一些地方赴任時,將赴任過的每一個地方的政治都管理的很好。眾所周知,民間出現的

政治混亂

比國家出現的還多,想要治理好國家的政治就要從

民間老百姓

著手。

李德裕在唐朝老百姓心中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形象。對於

忠誠報國

的李德裕終於在唐朝後期被召回朝廷,直接從一位政治家升職到

宰相

,輔佐唐武宗。

李德裕與朝廷中的大臣們關係很好,群臣將李德裕稱為:“

萬古良相

”。不僅如此,在輔佐唐武宗時還開創了

會昌中興

,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穩定。

李德裕:唐朝政治家被赴多地任職,入朝後便成萬古良相

二、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唐朝時期的

科舉制度

。隋唐時期建立科舉制度後,就一直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唐朝初期,科舉制度執行後,文人們紛紛

進京趕考

當考試的結果出來時,上榜的幾十人中幾乎都來自一些

名門望族

權貴家庭

,導致一些貧寒家庭的文人本可以上榜,卻被這些權貴家庭利用朝中大臣的關係刷下榜。

在唐朝前期出現過很多榜位

被人取代

的現象。唐朝的

開國皇帝李世民

對於科舉制度十分的重視,在科舉考試中還親自的去到考場觀看。

但卻發生了取代榜位的現象,李世民十分

惱怒

,第一次的科舉制度就如此失敗。李世民

親自核驗卷宗

,確實沒有出差錯,這些貧寒子弟文采不行,被刷下去也是

理所應當

李德裕:唐朝政治家被赴多地任職,入朝後便成萬古良相

朝廷中的大臣們不相信

真實性

,在朝廷中紛爭不斷。李世民沒有辦法,只能將第一次科舉考試的檢察官

全部處死

。從這之後,科舉制度一直沒有得到改善。

但在李世民的管制下,大臣富貧兩派的鬥爭也平息下來。唐朝時期的

皇后專政

現象十分嚴重,武則天就是其中之一,也是

最成功

的皇后。

唐朝中期,

武則天稱帝

。武則天出生

貧寒

,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坐上了皇位。武則天時期,她將科舉制度再一次

改革

,對於貧寒子弟想要進入朝廷擔任大臣的門檻拉低,導致朝廷內部的黨爭再次來襲。

由牛僧孺和李宗閔為代表,以科舉制度的

不公平

為理由,發起了牛李黨爭,這對當時的唐朝來說是巨大的損失。

李德裕:唐朝政治家被赴多地任職,入朝後便成萬古良相

在這次黨派鬥爭中,唐朝在

政治和統治

上陷入了危機,牛李黨爭奠定了唐朝的

衰敗

。在這次黨爭中,李德裕也在其中,但是他並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悍然的發起黨爭。

導致李德裕只能被赴任他地先任職。李德裕為了不讓唐朝走向衰敗,在牛李黨爭的影響下,將

地方政治

完善,為唐朝做出巨大的貢獻。功夫不負有心人,唐朝晚年李德裕終於被髮掘,

報國之心

也得到了撫慰。

參考文獻:《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