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結盟為什麼要歃血?

在周代,結盟是一種很正式的活動,高度儀式化。通常的程式是這樣的:先在地上挖一個坑,然後,在坑裡殺掉一隻大型動物,或者是牛,或者是羊,或者也是馬,再把這頭作為犧牲的大型動物的左耳割下來,盛在盤子裡,交給儀式主持人。

所有用於犧牲的動物裡,牛最值錢,自然級別最高,所以在最高級別的結盟儀式裡,被殺的大型動物通常是牛,盛在盤子裡的左耳自然也就是牛的耳朵。那麼主持人端著盤子,也就是”執牛耳”了。

古代結盟為什麼要歃血?

結盟

執牛耳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今天還在用著,只不過人們總是誤以為執牛耳的人就是盟主,其實剛好相反,主持人並不是盟主,就像婚禮司儀不是新郎一樣。這種誤解由來已久,真實情況是:諸侯之間的結盟,慣例是小國諸侯,甚至只是小國諸侯手下的一名大臣來執牛耳,真正體現身份的不是執牛耳,而是歃血。盟會儀式上,在割掉牛耳之後,要拿一種叫做敦的容器盛血,然後宣讀盟書,既要給結盟的當事人聽,也要讀給神明來聽。再然後,與會者依次喝掉一點動物血,這就叫歃血。歃血是結盟儀式的核心要素,所以才有一個詞叫”歃血為盟”。

古代結盟為什麼要歃血?

歃血

歃血的次數至關重要,誰先誰後,就意味著誰強誰弱。煞血序列裡的第一個人才是與會者當中最強的那個,才是真正的盟主。如果有勢均力敵的情況出現,那麼大家不會在意誰執牛耳,只會爭奪歃血的次序先後。

歃血儀式結束之後,會把盟書的正本跟犧牲埋在一起。先要在坑裡埋一件玉器,然後再埋犧牲和盟書正本。盟書還有副本,人手一份,各自的拿回去收藏的,天子和諸侯的史官原本就承擔著收藏盟書的職責。

古代結盟為什麼要歃血?

歃血

沉沒成本是什麼?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為什麼要殺掉大型動物,還要埋掉玉璧呢?因為在上古時代,這都是很值錢的東西。一殺一埋,人得豁得出去。最從宗教意義上講,這些物件都是獻給神靈的,對待神靈自然要拿出最值錢的物件。神靈收了厚禮,就得承擔監督義務。

古代結盟為什麼要歃血?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這就屬於人為增加沉沒成本——沉沒成本越高,反悔時候的心理壓力就越大。這就像辦婚禮,即便是今天的婚禮,照例有很多鋪張浪費,說起來只是為了增加喜慶氣氛,本質上卻可以增加沉默成本,降低將來離婚的風險。雖然老話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要讓人們勤儉節約,但事實上,人類財富的絕大部分都是用來浪費了。最要命的是種種浪費。仔細算下來,竟然都是剛需。

從沉默成本的角度來看,盟約必然越來越失去約束力。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玉璧也好,牛羊馬也好,對於天子、諸侯,卿大夫完全不值錢了。之所以依然舉行這種儀式,只不過是路徑依賴而已。沉默成本竟然約等於零,背棄盟約自然也沒有了心理的障礙。於是無論結盟還是背盟,越來越草率,誰都無所謂。這種現象氾濫起來,社會就越來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