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帝王心計:放任宰相胡作非為7年,屠殺40000人不落口實!

都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但朱元璋不僅打下了明朝江山,還將它安安穩穩地傳到了後代手中,並且打下了牢固基礎,就算後代平庸,也能夠穩坐金鑾殿。

那麼,朱元璋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壯舉,放任宰相胡惟庸胡作非為七年,誅殺四萬人不落口實。其中的帝王心計,實在讓人佩服。

朱元璋的帝王心計:放任宰相胡作非為7年,屠殺40000人不落口實!

明朝建立之後,朝廷內部矛盾激烈,朝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為區分開始了鬥爭。這兩派分別為

以御史中丞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

以丞相李善成為首的淮西集團。

兩大派系分攔權柄,威脅皇權。可想而知,這兩派就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

如何才能解決黨派之爭,將權力盡收於皇帝手中呢?朱元璋的帝王心計第一計,就是穩坐釣魚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在兩派相爭時候,朱元璋並沒有第一時間對他們下手,而是冷眼旁觀,在關鍵時候做出平衡。

朱元璋的帝王心計:放任宰相胡作非為7年,屠殺40000人不落口實!

一日,淮西集團的一個官員,同時也是李善成的親信,李彬,因事被劉伯溫抓住,查清罪行後,劉伯溫決定殺了他。李善長為了救李彬,就想了一個藉口,對劉伯溫說京城已經很久沒有下雨了,現在應該不能妄自殺人造殺孽。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劉伯溫殺了李彬,那麼京城不下雨就是劉伯溫的責任了。

結果劉伯溫對朱元璋說:“殺此人,必下雨。”

朱元璋樂得看這兩派爭鬥,於是順水推舟就將李彬給殺了。

(《明史》記載:“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善長素〈目匿〉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結果殺了李彬之後,京城依舊沒有下雨,於是憤怒的李善長就將劉伯溫告了。劉伯溫為了平息這件事,便選擇了自請回老家,只留下一個叫楊憲的棋子與李善成對壘。

朱元璋的帝王心計:放任宰相胡作非為7年,屠殺40000人不落口實!

楊憲的影響力能和開國功臣李善長比嗎?自然不能,於是李善成為首的淮西集團的氣焰就張狂了起來。朱元璋需要的是平衡,自然不樂意看著懷疑集團一家獨大。

於是在楊憲利用言官打李善長小報告時,朱元璋選擇了放任,之後又找了個機會將劉伯溫調了回來。

李善長現在也反應了過來,自己成為了眾矢之的,於是選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推了胡惟庸與浙東集團打對臺,自己則退居二線。

朱元璋很滿意李善長的識趣,加上他意識到了胡惟庸此人能夠大有作用,於是表現得對胡惟庸很是信任與重用。

朱元璋的帝王心計:放任宰相胡作非為7年,屠殺40000人不落口實!

胡惟庸果然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他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劉伯溫毒死,大大削弱了浙東集團的力量。隨後李善長告老還鄉,淮西集團的力量也被削弱。從表面上看,胡惟庸成為了兩派政治鬥爭中的唯一受益者。但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朱元璋,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黨派之爭。

但這時,已經是宰相的胡惟庸就成為了朱元璋集權的絆腳石。

於是朱元璋使出了帝王心機第二計——欲要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俗稱“捧殺”。

在朱元璋的有意放縱下,胡惟庸的權利越來越大。而隨著權利的日益增大,胡惟庸也變得日益驕橫跋扈。

朱元璋的帝王心計:放任宰相胡作非為7年,屠殺40000人不落口實!

有多張狂呢?擅自決定官員的生殺任免就不說了,連官員寫給朱元璋的奏摺,他都要先看一遍,將不利於自己的奏摺截下。(《明史》記載:“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每當有人在朱元璋面前狀告胡惟庸,朱元璋總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於是這更加助長了胡惟庸的囂張氣焰,拉攏被朱元璋懲罰的大臣,結黨營私。

朱元璋冷眼看著胡惟庸被權勢迷了眼,終於等到合適的時機,一舉將胡惟庸拿下。《明史》記載:“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時謫為中書省吏,亦以惟庸陰事告。”一開始胡惟庸並沒有謀反的罪名,而是在“通倭”之事後才出現,原因不過是朱元璋想要威懾朝臣、鞏固君權,於是找理由開始大肆誅殺“胡惟庸黨羽”,十年間斬殺人數多達4萬,更是藉著此事廢除了宰相制度。

朱元璋的帝王心計:放任宰相胡作非為7年,屠殺40000人不落口實!

到現在,大家估計也都知道

朱元璋的帝王心計第三計是什麼了——等,等待最合適的時機,一擊必中。

優秀的獵人,必有最好耐心。浙東淮西兩黨爭鬥多年就不說了,朱元璋足足放任胡惟庸為非作歹了七年,才等到時機成熟出手,不可謂心機深沉,實在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