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除了四大特務機構,其實還有一個熟悉的機構,你知道嗎?

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外加六扇門,這都是讓人聞風喪膽的組織。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很好地鞏固了明朝的統治機構。一身飛魚服的錦衣衛,宦官不當政的東、西兩廠,還有插足江湖恩怨的六扇門,這些機構所創造的意義何在,權利又是孰大孰小呢?

明朝除了四大特務機構,其實還有一個熟悉的機構,你知道嗎?

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設定的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而六扇門是這三個司法機關的合稱。

讓人聞風喪膽的錦衣衛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改革禁衛軍,建立了12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即一部分是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而另一部分是皇帝的私人保衛,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朝除了四大特務機構,其實還有一個熟悉的機構,你知道嗎?

由於錦衣衛是由皇帝直接管轄,朝中的其他官員根本無法對他們干擾,因而使得錦衣衛可以處理牽扯朝廷官員的大案,朝中官員多畏懼錦衣衛。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詔焚燬錦衣衛刑具,廢除了他們的這項職能。但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恢復了錦衣衛的所有權力,並有所加強。

錦衣衛擁有特權,且由皇帝直接管轄,有皇帝這把“保護傘”的保護,被各位官員敬而遠之,久而久之便胡作非為、貪贓枉法,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說,明之亡於廠衛,是間接引起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權傾朝野的的東廠

明朝還有另外兩個特務機構,那就是東廠和西廠。

明朝除了四大特務機構,其實還有一個熟悉的機構,你知道嗎?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朱棣在“靖難之役”之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後,一方面建文帝失蹤未死的流言困擾著他,一方面人們對他皇位合法性的異議。對此朱棣一直擔心帝位不穩,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相比設在宮外的錦衣衛,身處皇宮的宦官似乎用起來更得心應手,於是朱棣一反太祖關於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建立起一個新的機構——東廠。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得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明代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統領東廠。東廠的建立既是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開始,也是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曇花一現的西廠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朝中期,皇帝日益腐敗無能,又受限於明初設立的內閣,閣臣互相傾軋,吏治漸趨腐敗,官場貪汙成風,宦官乘機奪勢,矛盾鬥爭愈演愈烈。明憲宗成化年間為加強特務統治,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西廠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且包攬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明朝除了四大特務機構,其實還有一個熟悉的機構,你知道嗎?

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大太監劉瑾的指揮,但兩者內鬥不止,互相拆臺。於是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兩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正德五年,劉瑾倒臺,明武宗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西廠和內行廠作為一個時代的附屬品,只是曇花一現。

威嚴恐怖的六扇門

明清時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合稱三法司衙門,也稱六扇門,是捕快之中的一個特殊旁支。

明朝除了四大特務機構,其實還有一個熟悉的機構,你知道嗎?

萬曆年間,朝廷為了處理有關重大案件,專門成立了一個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殺手於一體的秘密組織,只接手江湖幫派鬥爭和久為官府通緝的要犯,同時與各大門派有相當的交情,可謂是進得衙門,出的江湖,在朝廷和江湖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權力,相比錦衣衛、東西廠的日益腐化,六扇門算是這四大組織中最擁護皇權的組織。

其總部大殿坐北朝南、東南西三面開門、每面兩扇門總共六扇,所以叫做“六扇門”。尤其是在查辦魏忠賢的鬥爭中表現出色,但是隨著明朝的滅亡,也最終消失了。

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東、西兩廠、錦衣衛以及內行廠這四大特務機構,始終扮演著極為特殊的角色。他們受命於君王,卻被太監所牽制;它們因加強皇權而居功赫赫,卻因恃權妄為臭名遠揚;它們試圖守衛明朝的政權,卻為其滅亡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