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這麼個外戚,現在也不聽皇帝的了!

桓帝劉志發動黨錮之禍,一方面固然是害怕自己手中的皇權被士大夫們奪去,但如果換過來想,這種撕破臉皮的搞法,其實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就如之前所說,你就算用暴力將這些士大夫們暫時壓制住,但他們始終是口服心不服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總有衰弱的時候,到時候士大夫們的“復仇”也必定是激烈的。因此從整個皇室的角度來看,桓帝此舉無異飲鴆止渴,即使在他活著的時候士大夫們沒有反攻倒算,那他也是給皇位的繼承者們挖下了一個大坑。

但就是這麼個外戚,現在也不聽皇帝的了!

既然如此,那他為什麼還要這麼搞?難道他想不到這些嗎?

我看未必!

畢竟,這位也是有膽量、有手腕發動政變的主,要說他是個短視無能之輩,咱還真不太相信。

桓帝之所以要這麼極端,一大原因就是,他不知道到底該咋辦!

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博弈,一直是君主時代政治鬥爭中永恆的主題。然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舊封建貴族土崩瓦解,新的門第豪族尚未形成,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君權或者說皇權,一直是佔上風的。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新貴們亦不可避免地逐漸崛起——因為君權與相權雖有矛盾,但並不是針尖對麥芒,畢竟他們都是剝削階級,他們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剝削底層民眾,所以離了誰都不行,始終是在鬥爭中合作,不可能說一方徹底消滅另一方。

但就是這麼個外戚,現在也不聽皇帝的了!

因此當象徵相權、象徵地方勢力的豪族們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皇權或者說中央的鬥爭比重勢必蓋過合作。實際上新帝王莽就是看到了這個問題,才啟動了託古改制,試圖使中央的權力再次蓋過地方。

至於中央和地方哪個更強對整個國家更好,從整個中國的歷史來看,還是有強大的中央相對好一些——因為穩定,因為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也是王莽能得到眾人支援,成功篡位的一大原因。

但是,王莽是帝國時代第一個面對這一局面的人,從結果來看,此人確是志大才疏,最後還是可恥地失敗了,然後被整個統治階級所拋棄。新上位的東漢皇室,藉助開國的巨大政治威望加成,同時以官職籠絡豪族、以經術改造豪族,再一次得到最廣大豪族的支援,使得中央政權再次得到了加強。

然而,東漢的開國三代,亦無法徹底遏止住這個豪族崛起的趨勢,也就是說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把問題的爆發給延後了。而豪族得到知識的洗禮後,也逐漸蛻變為新計程車族。

但就是這麼個外戚,現在也不聽皇帝的了!

然後再隨著時間的流逝,開國的光環加成逐漸淡去,皇位後來的繼承者們,面對的局面當然就越來越棘手。

這些繼承人們已經沒有開國光環,那你讓他們依靠什麼和那些“四世三公”計程車大夫們鬥呢?

他們能想到的招數,也只有依靠外戚和宦官了。

其實這也算是路徑依賴了——因為西漢的皇帝們,和當時的豪族們鬥法時,就有用了這些招數的,而且確實有用。

但是,時代變了,大人。

如今計程車族,已非昔日的豪族可比。

東漢後來的皇帝們,不論是外戚掌權還是宦官掌權,折騰來折騰去,始終跳不出這張網,而且和士族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但就是這麼個外戚,現在也不聽皇帝的了!

雪上加霜的是,東漢的皇帝們跟中了詛咒似的,一個比一個短命。每當各位小皇帝真正掌握權力,對朝政剛剛有點頭緒的時候——啪嘰,人沒了……

到了桓帝的時候,形勢已經相當不利。

但凡想當官的、有點能耐的,都去巴結李膺這些“士林名望”去了。皇帝?皇帝算個屁!到李先生這裡,那才是“登龍門”呢!

在這種局面下,桓帝是處處掣肘的——城門校尉槐裡侯竇武是怎麼成了他的老丈人的?在前皇后鄧猛宮鬥失敗、打入冷宮之後,桓帝囑意的其實是采女田聖,但話剛出口,立刻被當時的太尉陳蕃等人給否了。

理由是,田聖出身太過“

卑微

”,不如立出身“

良家

”的竇貴人。桓帝“

不得已

”,這才有了竇皇后。

——好傢伙,連皇帝選誰當大老婆,此時計程車大夫們都能管一管!要是在西漢,別說只是出身“

卑微

”了,皇帝老子就是立個二婚、立個歌姬、立個舞女當皇后,你看那幫大臣誰敢放個屁!而再看看東漢,歷代皇后,郭、陰、馬、竇、鄧、梁,哪個不是一等一的豪門?也就安帝劉祜的安思皇后閻氏家門差點勁,結果被滅得渣都不剩。

但就是這麼個外戚,現在也不聽皇帝的了!

更典型的就是現在這個竇家,他們老竇家在孝文皇后竇氏之前,那就是個破落戶,竇太后當年那其實就是被家裡給賣進宮的!要是沒她,哪有後來的竇融,乃至冠軍侯竇憲,還有現在的竇武?此時的田聖不就和當年的竇太后一個性質嗎?你看看她田家在東漢可還能變成一個新的竇家?白日做夢!

但就是這麼個外戚,現在也不聽皇帝的了!

黨錮之禍是怎麼停的?——因為竇武的求情!

之前的外戚,還可以看成皇權的附庸;但東漢的外戚本來就是從豪族裡出的,別的豪族轉化成士族了,那憑什麼外戚們不能轉?

外戚,也可以不鳥皇帝了!

因此桓帝手裡能用的,只有宦官、閹黨這些歪瓜裂棗了。

倒也不是歧視宦官,問題是太監們是按照奴才的標準培養起來的,你突然讓他治國理政,他壓根不知道該咋整啊!

但就是這麼個外戚,現在也不聽皇帝的了!

外戚不聽話,宦官又沒本事,桓帝能有什麼辦法?——無怪乎他整天求神拜佛了!

而士大夫們對閹黨,都是抱著一種鄙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是,你現在有皇帝老子撐腰,是牛

B

。不過嘛,別看現在蹦得歡,將來全部拉清單!

所以思來想去,桓帝最終選擇了掀桌子。

這也是帝國時代的第一次,也是唯二的“黨錮之禍”之一。

然而效果如何呢?桓帝剛開始看起來很勇,儼然要掀起腥風血雨的樣子,結果最後,也就死了四個人,處理了二百多個人,而已。

士大夫們看在眼裡——就這?

桓帝剛開始這麼莽,倒也和他的出身有點關係——老爺我的皇位就是天上掉餡餅砸中的,不管怎樣,先享受了再說。

因為,他其實本來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投降。

行行行,你們這些“士林精英”,你們說啥就是啥!

那麼他為什麼不走這條路呢?

因為權力的滋味,太香了!

要是沒有權力,桓帝憑什麼能後宮佳麗一萬八?

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先把你們嚇住,咱享受一天是一天,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

然後呢?

然後,他就死了。

黨錮之禍平息後半年,永康元年冬十二月丁丑,桓帝駕崩,享年三十四歲。

還是沒有突破三十六歲詛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