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回,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袁紹、韓猛、淳于瓊、許攸和曹操。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經過一個多月的交鋒,曹操軍糧告急,打算放棄官渡返回許昌。謀士荀彧寫信提出勸諫,認為應該堅守官渡,等待時機,對袁紹發動致命一擊。這封信終於曹操改變心意,下定決心在官渡與袁紹一決雌雄。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沒過幾天,大將徐晃得知袁紹手下將領韓猛正押送糧草趕往袁紹大營。謀士荀攸提出,派徐晃截擊韓猛,燒燬糧草。曹操依計而行,命徐晃率領部將史渙一起迎戰韓猛。韓猛猝不及防,被徐晃擊敗,糧草也被徐晃一把火燒完。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韓猛逃回袁紹答應後,袁紹大怒,欲將韓猛斬首,卻被文武勸阻。謀士審配提出,應該在袁軍屯糧之所烏巢駐紮重兵,防止曹操偷襲。袁紹便命大將淳于瓊率部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及二萬人馬鎮守烏巢。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面對曹軍糧草告罄,曹操連忙寫信給坐鎮許昌的荀彧,要求他火速向官渡前線運糧。不料使者在前往許昌的途中被袁軍抓獲,信件被許攸截獲。但當許攸拿著這封信面見袁紹,建議袁紹偷襲許昌時,卻遭到了袁紹的拒絕。就在此時,謀士審配從鄴城送來信件,告訴袁紹許攸的子侄在鄴城為非作歹。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袁紹大怒,當中訓斥許攸,並指責許攸私通曹操。許攸明知審配此舉是在誣陷自己,但卻百口莫辯,只得仰天長嘆,打算拔劍自刎。左右連忙出言相勸,並鼓動許攸投降曹操。這句話點醒了許攸。當晚,許攸便離開袁紹大營,投降了曹操。後來便有了曹操火燒烏巢的故事。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小說的這段故事情節,其實包含了三個小故事,一是韓猛被徐晃擊敗,二時候袁紹派淳于瓊鎮守烏巢,三是審配揭發許攸親屬,令許攸投降了曹操。但與真實的歷史相比,這些故事卻是有真有假。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首先,徐晃出兵燒燬袁軍糧草之事,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三國志荀攸傳》載:“(曹操)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不過,徐晃所面對的袁軍將領卻不是小說中的韓猛,而是一位名叫韓(後面一個字是上面一個荀下面一個大字,輸入法無法打出)的將領。而南北朝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提到,這名姓韓的將領另有韓猛、韓若等名字,令人不知道此人的原名究竟是哪一個。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小說中提到的淳于瓊鎮守烏巢之事,的確是真實的歷史記載,不過他鎮守烏巢的兵力卻並非如小說所言的兩萬多人。《資治通鑑》雲:“十月,紹復遣車運谷,使其將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送之。”小說作者之所以將烏巢的兵力改成了兩萬多人,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增加故事的懸念,為後來描述的曹操親率五千人馬火燒烏巢的情節作鋪墊。

許攸背叛袁紹投降曹操,看似審配栽贓誣陷,實則另有隱情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審配抓捕許攸的子侄之事,卻並非是審配誣陷許攸,而是許攸咎由自取。《三國志荀彧傳》載,早在官渡之戰開始前,荀彧就指出:“許攸貪而不治……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三國志武帝紀》亦稱:“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從這兩段記載來看,審配逮捕許攸子侄是證據確鑿,許攸看到自己的罪行暴露,知道難以在袁紹陣營立足,於是便投降了曹操,這也導致了後來袁軍的糧草被燒及在官渡的慘敗。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