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本懷與特質

大乘佛法的本懷與特質

天佑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佛天慈佑一沙門

大乘佛法之本懷,出於終極懷念,並且仰慕佛德,而欲見賢思齊,同證一大佛果。希望將來成就,能夠超過一般聲聞,修行方法自然也就不能完全同於原始教法。配合龍樹或者彌勒之大乘教觀、大乘三學,以六度四攝為核心,最終趨向十地;圓證無上正等菩提、三身四智四土,並無住大涅槃界。

摩訶衍那:大乘;乘者“載”義,喻指法能運載。眾生迷失在生死此岸,輪迴流轉,沒有能力解脫。佛陀以自證之道教導眾生,令從眾苦交迫的困難中渡脫出來。生死海中,佛法大用,如舟能渡,如車能載;超過獨木之孤舟(非效能,而是作用),故謂大乘。

因運載方式與到達目的之不同,有大小二乘差別。一般說小乘特指聲聞、緣覺,大乘就是菩薩。這種分法較為機械。雖然說“大”(摩訶),含有大、多、勝三義,但不過是發心與課題的不同;本質都為求真,哪有勝劣之計。

大乘佛法的本懷與特質

原始佛法的本質,是直接面對真相,生起出離心,以此為動力實現解脫,這是一切佛法的核心。大乘基礎於解脫學本質,用負面表列與正面表列的不同手段,用菩提(慈悲)心攝持出離心;保持正見、悲智等持,以長期實踐於六度四攝。

大乘說:菩薩法之教大、理大、行大、果大,方便多、發心勝、成就大。用一個“大”字,表明對原始教法繼承與發展。除了解脫實踐,還有更為廣博的度生技巧。故方便比小乘豐富,利益眾生之無盡事業也更為廣大。

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大乘可以含容小乘,能容納它,所以是大。這是說大乘雖然發心成佛,有更遠大的目的,但終究是脫不出原始教法核心原理的。如《般若經》說:“二乘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一分大乘人說:大有殊勝義,大乘中一部分特有的思想小乘沒有,所以比小乘殊勝。這種看法自贊可以,但不利於團結。老師傳播真理,固然偉大;但學生畢業,未必每個人都要繼任當老師的。

佛陀如同教授,菩薩如同助教,眾生如同學子。學子學成,若有意延畢助教,那是個人選擇。(一旦畢業,即不能再留校,所以只能以預備畢業之狀態,長期服務後學。其次,助教教學,當然還要再加習教育學課程;無論學問,還是教學技巧,缺一都不能勝任。)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為了增加助教人數,刻意違背本懷——不讓學子畢業,那是大大的“倒說”。

如《瑜伽師地論》中有關菩薩的戒律: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應於涅槃而生厭背;於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三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