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分析劉邦集團勝利的原因,與佔盡了人和的先機密不可分。劉邦收入囊中的眾多謀臣中,最獨特的一位,便是早年極具俠氣,毀家紓難以報國恨家仇;繼而為劉邦劃策論勢,助力解除楚軍對漢軍的威脅進而

平定天下,建立統一大業的張良

功成後,眾功臣論功封賞,意氣風發,張良卻飄然遠去

,棄人間事,從松子遊,過上飄然如仙的生活。張良對天下大勢的深入分析和深刻洞察力,對漢室政權的建立和穩固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作為謀臣,對主君積極獻言獻策,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功成之後,張良獨善其身,飄然遠去,其智慧之策更非他人可與之比肩。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一、巧設妙計推動沛公入關

秦二世元年,陳涉起兵反秦,六國後裔和各路英雄豪傑群起響應

。張良聚集百餘名少年俠士,前往依附楚假王景駒,半路遇上沛公劉邦的隊伍,偶然的機緣使他遇到了可以為之效力並推翻暴秦統治的領導。

張良多次為劉邦獻計獻策,

更是在心底認為“沛公殆”。張良跟隨劉邦歸屬項梁麾下,之後隨劉邦攻下韓地十餘座城池,擊破了楊熊的軍隊,南下進攻宛地,進而西入武關。此時劉邦準備以兩萬兵卒進攻秦駐紮在蟯關下的軍隊,為入關做準備。

張良向劉邦進言,此時秦兵軍力尚強,不能掉以輕心

。建議劉邦先暫時駐紮下來,準備五萬軍糧的架勢,在諸個山頭張揚旗幟,再派酈食其過去利誘秦軍將領。秦軍將領果然叛秦,準備和劉邦的隊伍一起西進攻打咸陽城。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張良此時又進言,認為僅秦軍將領叛秦,恐怕士卒們不能聽命

,局勢仍然比較危險,而秦軍將領已叛,整個隊伍都處於比較鬆懈的狀態,不如趁此機會攻打秦軍以解決後患之憂。劉邦對於張良的建議,向來都是積極採納,在張良的戰術指導下,劉邦帶兵擊破秦軍,追逐逃兵至藍田,再戰,秦兵最終打敗,而此次戰役,也打開了劉邦帶兵進入咸陽的大門。

茅坤也讚揚張良此計之妙,

張良的計劃,一條條針對秦軍的弱點

,有條不紊地將戰爭計劃道來,因勢利導,取得勝利。劉邦佔得先機,比在齊地征戰的項羽先一步進入咸陽,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看到秦國宮室之恢宏,財物之眾多,想要留在秦宮中,樊噲建議劉邦退回霸上,劉邦不聽。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張良又站出來勸劉邦,張良以秦覆滅的原因對劉邦循循善誘

,告誡劉邦不能安於享樂,此時建立威望和籠絡民心、塑造形象更重要,希望劉邦聽取樊噲的建議。同樣的意義,樊噲只是單純阻止劉邦留在秦宮,而張良則從大處著眼,對劉邦進行勸導,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劉邦心甘:情願退至霸上,可見張良言語之妙及智慧之處。

張良各種巧妙計策,既是對當時戰爭局勢的把握,

也是對世事的洞察,使劉邦領導的隊伍在儘可能免遭征戰的情況下取得勝利進而入關。這為之後儲存軍事實力,塑造沛公不好戰的形象也起到積極作用。入關後張良又勸諫劉邦吸取秦亡的教訓,在人民中間樹立威望,都為劉邦打下了群眾基礎。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二、屢獻高策解漢王之困

項羽得知沛公己先入關,大為惱火

,且聽說劉邦封鎖咸陽自立為王,準備“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張良建議劉邦在兵力懸殊的狀況下,暫時採取自屈的態度以求自保。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與項伯約為婚姻親家,要將項伯從中調停,以示劉邦對項羽的忌憚和尊重。

劉邦向項羽謝罪,上演了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

范增一心要項羽除掉劉邦,讓項莊舞劍趁機刺殺劉邦,項伯卻也舞劍保護劉邦。最後劉邦趁機從宴會上逃回了軍營,留下張良替自己獻上了給項羽和范增的禮物。

張良因早年的義舉結識項伯,不想多年之後,項伯又助張良為劉邦解除了鴻門宴的危機。

張良正是對局勢的深刻剖析和清醒認識,使得劉邦面對危急之時得以暫時自以求自保,才得以積蓄力量崛起。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漢元年正月,項羽封劉邦到巴蜀之地做漢王,

劉邦賞賜給張良大量黃金和珍珠,張良把這些賞賜都轉贈給項伯。劉邦也趁此機會讓張良再厚贈項伯,替劉邦向項羽請求分到漢中地區。

漢王劉邦即將到封地去,張良又建議回封地之時將所過的棧道燒掉,

向天下昭示自己不再東進的決心,這樣也能使項王有所放鬆。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張良跟隨韓王一起隨項王東進,還在不經意間把漢王燒所過之地棧道的訊息告訴項羽,並告訴他齊王田榮有反楚之心。這樣項羽的注意力更集中於齊地之對漢王放鬆了警惕。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張良在這期間的一系列計策,都為劉邦暫時西居巴蜀,

積蓄力量再次東進提供了機會。項羽封韓王為諸侯之後又在彭城將他殺害,張良又逃亡至漢軍隊伍。此時漢王劉邦已平定三秦之地,封張良為成信侯,跟隨項羽一起東進擊楚。一路至彭城,漢軍兵敗西還,行軍至下邑,漢王劉邦下馬坐在馬鞍上問張良是否有合適人選,準備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作為封賞之資,招攬有志之士一起東擊項羽。

這是個考驗張良的政治遠見和對當下局勢分析的問題,

張良從容舉薦了和項羽有嫌隙的驍勇之將九江王黥布,聯合齊王田榮反楚的大將彭越。這兩位都是極具軍事才能的驍勇善戰之人,漢軍若能與這兩員大將聯合,則將在軍事上如虎添翼,對付楚軍也更有勝算。

張良又提出應對韓信委以重任,此人是可獨當一面的大將。

有了這三人的幫助,韓軍就可以比較從容地對付楚軍。劉邦立即派隨和去說服九江王黥布反楚歸漢,又讓人去聯絡彭越共同伐楚,派韓信平定燕、代、齊、趙國。漢軍最後得以破楚,此三人當時確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張良對眼前局勢的透徹分析,

利用項羽集團的漏洞,成功聯合了黥布和彭越兩位大將

,又對韓信委以重任,最後取得了滅楚的成功。此時張良推薦的伐楚人選,是極具洞察力和過人智慧的表現,有了此三人加入反楚,漢軍東擊的步伐更加快了。

三、剖析時局助力高祖制勝

漢三年,漢軍與楚軍到了相持階段的對峙時期,

項羽帶兵在滎陽圍攻漢王劉邦,此時正是漢軍的危機之際,劉邦感到局勢嚴峻,便召集酈食其一起商量削弱楚軍實力的辦法。酈食其建議劉邦復立楚國之後,團結更廣大的力量一起抗楚,劉邦聽此建議便讓酈食其立即去刻印執行。

之後劉邦向張良提起了和酈食其商量的立六國之後的打算

,張良道若真以此實行,那漢軍再無勝算,漢王劉邦大一統大業也將大勢去矣。張良因循善誘,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對漢王劉邦進行一步步引導。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從劉邦當前是否有十足把握可以制勝項羽開始,

又提及能否封聖人墓、表賢式智,緊接著又問劉邦是否可以散財濟貧,能否向天下人明確昭示以文代武停戰的決心;之後又對劉邦今後能否做到休馬放牛,不再徵用糧草戰馬作戰進行提問。最後提到了天下游士去國千里跟隨漢王征戰天下,渴望建功立業獲得封地,而一旦復立六國之後,則各位有識之士則會重新回到各個舊主門下;劉邦一統天下的大業缺少了各位謀士大將的支援,也將是巨大的損失。

張良從各個角度、層面深入具體分析了劉邦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並從不同角度對劉邦發問,一共八“不可”,將劉邦復立六國的打算不攻自破,一步步循循善誘,讓劉邦自覺領會到這個決定的不可行之處。進而明確此時應該集中力量和楚軍對戰,而不是坐立六國之後這種後患無窮的打算。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劉邦也能積極聽取意見,並及時認識到錯誤改正的人

,聽完張良的分析後,及時制止了這個決定。張良對劉邦的建議,每次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劉邦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些建議,這也是范增在向項羽進言時所缺少的言語技巧和方法。

漢四年楚漢在廣武相持許久未決戰,兩軍兵卒疲憊不堪,

百姓也為戰爭所苦,項羽提出決一死戰,劉邦被弓弩射中重傷逃到成皋。之後淮陰侯韓信破齊、趙,並殺掉楚軍大將龍且,之後彭越又叛楚歸漢,斷絕了楚軍的軍糧,項羽只能東行先去平定彭越之叛亂。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漢軍趁此機會渡汜水,大破楚軍,漢王派出侯公前往楚軍說服項王,

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兩分天下,並將漢王的父母妻子放還。約定既成,項王帶領軍隊將領士卒踏上東歸的道路。漢王也想趁此機會西歸,張良和陳平說服漢王劉邦道,告誡劉邦此時是滅楚的大好時機,應該全力以赴追擊楚軍,趁楚軍士卒疲憊糧草匱乏之際,與之決戰,否則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此時劉邦已擁有天下大半,若是西歸漢中,

再進行長途跋涉帶兵出戰恐是不易,而且漢軍此時實力也漸佔上風。劉邦採納了張良和陳平的建議,繼續東進追擊楚軍。漢五年,漢軍追擊楚王到陽夏南,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一起約定會軍與楚軍決戰。

韓信、彭越的軍隊卻未按期限到達,漢軍在與楚軍交戰的過程中大敗

,此時情勢危急。劉邦又向張良請教諸侯未按約定一同抗楚的解決方法,張良又對當下局勢進行分析,張良指出,韓信、彭越的政治目標是建功立業、裂土封侯,而此時楚兵將破,韓信、彭越沒有自己的封地,可能會對自己之後的處境有所擔憂而在猶豫是否應該出兵聯漢擊楚。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為了穩定這兩員大將的軍心,使他們能安心和漢軍一起擊楚,

不如先給他們封地,暫且解除他們眼下的憂慮。劉邦立即派使者去告知韓信和彭越,許諾一起合力攻打楚國成功之後,將陳地以東到海邊的土地分給韓信,把睢陽以北到谷城之地封給彭越。

韓信和彭越得到訊息後立即出兵聯合漢軍伐楚。

在眾將領的聯合和支援之下,漢王劉邦終於在垓下與楚軍大戰,最後項羽自刎烏江,劉邦一統天下的最大對手也終被消滅。張良家世相韓,起初反秦是為了報國仇家恨,遇到劉邦之後,深感他是一位值得為其出謀劃策貢獻自己才智和力量的領導人。

制勝無形之師,張良,助劉邦功成後,不要封賞飄然而去

四、總結

司馬遷在塑造張良的形象時,也有許多“作意好奇”的成分。

寫張良早年的經歷,毀家紓難求客刺秦王,頗有俠義之士的風範;學禮淮陽給張良的性格中又增加了穩定的成分;與旗下黃石老人躡履約期的經歷,更使張良學會了隱忍,也為之後成大事打下了性格基礎。

張良跟隨劉邦一路征戰與暴秦鬥爭,到最終戰勝項羽取得天下,

期間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解決漢軍所面臨的困境。從最初為韓國復仇之心,己見張良強烈的愛國忠君思想,加入漢軍陣營之後更是對劉邦一片忠心,竭盡心智為漢家謀天下,作為楚漢之際的謀臣,張良對漢室的作用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