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龍水27|謝明英:不與侯門結親家(外二篇)

走進龍水27|謝明英:不與侯門結親家(外二篇)

總顧問

釋懷善

總策劃、主編

蔣欽揮

書名題詞:蔣濟雄

文字助理:

夏巖、劉祖斌

顧問:

蔣志農、蔣德星、龍安明、蔣曉林、伍明桂、蔣進軍、文中芳

贊助名單:

南寧全州商會龍水分會、董凌志、唐華、李勇、蔣勇、倪旭輝、蔣華兵、鄧詩輝、蔣黎明、謝金玉

走進龍水27|謝明英:不與侯門結親家(外二篇)

橋渡萬鄉河畔 蔣進軍 攝

謝明英:不與侯門結親家

如果有大官願與你結為親家,答應不答應?這是一個難題,但謝明英卻拒絕了。

當吳三桂在雲南叛亂時,廣西也受到波及。橋渡人謝明英率全家潛避在深山的遁山田(今屬才灣鎮驛馬村)的祖遺山莊。亂世中有人請謝明英出山為官,他婉詞謝之。因此,他與吳三桂黨既無瓜葛、也沒有得罪。有個都統伯叫線國安,當時率清兵駐紮在首府桂林,聽說謝明英的品行很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謝明英的兒子,他卻再三婉辭。有人問他:“線國安已是伯爵了,想與你對親,為何不答應?”他說:“寒士求系侯門,不一定是福啊。”後來,線國安投降了吳三桂,果然沒有好下場。

謝明英,字子千,一字拙庵,19歲便中了秀才。但秀才一做就是30年,到49歲才中了康熙辛酉(1681年)的舉人,卻是名列全省第一。他兒子謝賜履(即後來的山東巡撫),與他是同一科的舉人,名列第十六名。父子同時中舉,在當地引起轟動。典試官為侍讀喬萊,寫有“豈料十年烽火後,驪珠探得報楓宸”之句。十年烽火是指吳三桂之亂。

謝明英授永康(今屬扶綏)學正,調思恩(今武鳴)教授,這些都是學官,相當於縣府的教育局長。他主張讀書先應學做人,然後再學文藝。永康和思恩兩地人士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有人在謝明英的山場爬上樹去砍乾柴,謝明英緩步講著話去勸告。有人問他為何不跑去抓?他回答說:“砍柴人如果嚇得墜地,傷了肢體,這不是我的心願啊。”有小偷潛入他的家,被謝明英發現了,他也不揭穿,只是用隱語讓小偷知道,結果讓小偷逃逸而去。家裡人以縱賊怪罪他,他卻笑而不語。其厚德實在可以與昔日的先賢相比

謝明英以子謝賜履貴,贈通議大夫、右僉都御史,雍正元年崇祀鄉賢祠。

(原載《尋覓全州先賢》,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謝明誨:帶頭“鬧事”的考生

謝明誨,字嘉言,謝三晉之孫,橋渡人,生來就

不苟言笑

,同輩人都敬憚他,成年後更一臉嚴肅,族眾畏服。到了清康熙丁卯(1687年)鄉試,也就是考舉人那一天,監考官某某把十來個沒有考試資格的人帶進考場。考生們見了個個敢怒不敢言。只有謝明誨“獨奮袂攘臂爭於廷”,看來是很激動,在大庭廣眾中與監考官爭辯道理。監考官把他怒罵一通,並不改過,還揚言將謝明誨送到官府。於是,考生們大家都感到憤慨,揚言要罷考。見到事情不可收拾,監考官只好將沒有考生資格的卷子全部燒掉,向謝明誨道歉,這件事情才算了結。

謝明誨性情灑脫,不屑修飾邊幅,常常穿著板鞋在村裡走,鄉里人有打架鬥毆或相聚賭博的人,聽到他的板鞋聲,便立馬解散躲避起來。村裡的落後習俗才稍稍有所改觀。謝明誨性雖嚴峻,但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卻樂道津津地鼓勵,不遺餘力。所以家鄉人雖然憚畏他的嚴,也未嘗不佩服他。

(原載《尋覓全州先賢》,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謝三晉:生意賺錢義不獨受

好朋友不宜合夥做生意,因為生意多有糾紛,弄不好連朋友關係都保持不了。但在清代的橋渡,有兩個合夥做生意的叔侄,卻傳為佳話。

謝三晉,字康侯,天性友愛。他與族侄謝鴻猷相當友善,曾各自出資合夥做生意。謝鴻猷,字銘臺,是謝三策之子,過繼給伯父謝三錫為後。他因為母親有病,不能遠行一同外出,便為謝三晉理家,讓族叔安心在外經營。應該說生意多是謝三晉一人操勞,時間一長便賺了一些錢。

走進龍水27|謝明英:不與侯門結親家(外二篇)

橋渡古民居 唐國輝 攝

謝三晉是性情中人,不願多佔,以謝鴻猷經常關照他的家庭為由,建議把所賺的錢兩半分。謝鴻猷認為不能這樣平分。他說

:“我以母親有病的原因,不能遠行,叔叔獨自一人勞苦,我怎麼能與叔平均分呢?

”堅決不受。

謝三晉也以“義不宜獨受”為由,便將這些錢置為兩家公共之田。

到了謝三晉病危時,謝鴻猷已經去世,他就把謝鴻猷的兩個兒子與自己的兒子叫到一起,對侄孫說:“你父親很講情義,不願意接受這些田。古人說‘恥獨為君子’,我也不願意獨受。但年代久了,關係難免疏遠。以後子孫如果相互之間有閒話,就有負於我們兩個老人了。今天,我為你們輩抓鬮分了它。這樣,我將來與你父親在地下相見,就好說話了。”於是,將田畝分為兩半,叫他們抓鬮分了。這些田就在如今的蓮花塘。

謝三晉的二兄叫謝三章,平日所作所為,多有不法的事,三晉看不上眼,極力諫阻,不想積怒成怨,兩兄弟不能相容。只有大哥謝三華對謝三晉深愛之。崇禎初年,張獻忠的農民軍進入全州境內,謝三晉一家不敢在橋渡住,避亂山莊。二兄謝三章不顧兄弟情,準備帶農民軍去殺了謝三晉一家。大哥三華知道後,趕快跑去通風報信,謝三晉全家急忙躲進深山老林,才免了一死。謝三章知道是大哥通風報信之後,又想殺大哥一家。好在沒多久張獻忠的農民軍就離開全州,才免除了一場滅門大禍。

也許是惡有惡報,夜路走多了總有碰見鬼的時候。沒多久謝三章父子死於一次兵禍。謝三晉不計前嫌,流著眼淚,從亂兵中尋得三章父子的遺骨,收而葬之。族人都覺得他的品格很高,做得很好。謝三章無後。大哥謝三華的兒子也伶仃孤苦,全靠謝三晉撫養成人。

當初,謝三晉在福建做生意,一次搭客船與一老翁同行,路上兩人相處得很好,談得非常投機。後來才知道這老翁姓吳,是朝廷的一個大官。當時,農民軍勢力非常強大,吳公想把謝三晉推薦到朝廷做官。但謝三晉知道時局已不可為,便竭力辭掉了。吳公重其材,更高其義,也就不再勉強。

(原載《尋覓全州先賢》,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