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三國⑤ 張飛的武器究竟是不是丈八蛇矛?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呂布手舞方天畫戟,關羽使得一口青龍偃月刀,張飛的武器則是丈八蛇矛。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就寫明,“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在與黃巾賊交戰中,“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各種版本的電視劇中“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的張飛形象也已深入人心。一般認為,除了呂布的戟靠譜一點,關羽、張飛的武器都是小說家的臆想,“關刀”大概在宋代才出現,“蛇矛”則是以訛傳訛。不過,成都武侯祠《三國志大展》上的一件蛇形銅叉文物,卻有點顛覆我們認識,給張飛的武器提供了另一種合理想象的可能。

文物中的三國⑤ 張飛的武器究竟是不是丈八蛇矛?

電視劇中張飛手持丈八蛇矛形象

張飛究竟使用什麼兵器?

張飛的武器究竟是啥樣?據正史《三國志》記載,曹操率輕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阪追上了,劉備拋妻棄子先撤退,張飛領二十騎斷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可見,張飛使用的兵器是“矛”,確鑿無疑。正史中的矛是不是蛇矛,演義中的丈八蛇矛又有何依據?其實,小說也不可能完全憑空臆造。

人們對張飛的“丈八蛇矛”有兩大爭議,一是“蛇矛”指什麼兵器,二是“丈八”有多長。現在普遍認為,張飛的蛇矛就是三國時代最常見的長兵器“槊”。《三國志》有張飛“瞋目橫矛”,蘇軾《赤壁賦》則有曹操“橫槊賦詩”,廣為流傳。東漢末年劉熙《釋名·釋兵》記載:“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按《說文解字》的解釋,槊,矛也,從木朔聲,亦作矟。東漢末年服虔所著辭書《通俗文》稱,“矛長丈八謂之槊”。由此可見,“矟”與“槊”同,不過是異體字,都是指長度為“丈八”的一種矛。

劉熙、服虔與張飛處於同一時代,他們的字書中記載的兵器也是漢末三國時常用的兵器。張飛使用的“丈八蛇矛”應該叫“丈八槊矛”或“丈八矟矛”。蛇矛,並非指矛的形狀如彎曲的蛇形,而是因為“蛇”(she)與“槊”“矟”(shuo)音相近,因此槊矛訛傳為蛇矛。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蛇矛的“蛇”不僅是因為音近訛傳,與“鉈”形近誤寫也是一個原因。鉈,也作鉇、鍦和矛字旁的椸、柂字等,本義是指短矛,揚雄《方言》稱,“矛,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間謂之鍦。或謂之鋋。或謂之縱。”“鉈”的反切音是“嘗蛇反”,與蛇音近,且形近,蛇矛為鉈矛的誤傳也極有可能。

那麼東漢三國時期“丈八”又有多長呢?根據考古文物,這個時期最短的古尺是1974年寧夏固原大坑堰東漢墓出土的彩繪骨尺,長為22。95釐米;最長的古尺1978年安徽南陵蔴橋鄉吳墓出土的漆木尺,長達25釐米。從整個兩漢到三國來看,出土的古尺長度更多是超過23釐米,不足24釐米,西晉以後才普遍超過24釐米。我們以東漢一尺相當於今天的23釐米(1988年陝西鳳翔唐志莊東漢墓出土的銅尺長度)計算,一丈八尺就是4。14米。很多人可能會懷疑,《三國演義》中張飛身長八尺,高1。84米,揮舞著4米多長的矛,以他的臂長能揮得順溜嗎?他不累嗎?就算正史中號稱“萬人敵”的張飛臂力過人,用4米多長的矛挑刺敵人,這長矛不會彎曲、折斷嗎?總之,有違力學原理。

據《明太祖實錄》,明初長槍長度為一丈三尺,如果以明代一尺相當於34釐米計算,明初的長槍大約有4。42米,這麼長的兵器大概也是明軍與蒙元作戰中為應對騎兵衝突而製造。嘉靖年間,名將俞大猷在大同與北方遊牧民族騎兵作戰時,他改造出來的“八步槍”長約三四丈,大概長度在10米—14米之間。元末明初的羅貫中,見慣了明軍接近5米的長矛,在他筆下,張飛4米多長的矛也不算長。

如果說4米長矛確實誇張,令人難以置信,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張飛的丈八蛇矛長度為一丈八寸而非一丈八尺。還是按照東漢一尺為23釐米計算,一丈八寸約2。5米,如果矛杆長一丈(2。3米),矛頭長八寸,矛頭不足20釐米,似乎又顯得太短了,如果籠統說矛的總長在2。5米左右,還算長度適中。

文物中的三國⑤ 張飛的武器究竟是不是丈八蛇矛?

《大三國志展》上的西漢蛇形銅叉

文獻和考古中的丈八蛇矛

我們相信,張飛使用的武器丈八蛇矛就是矛的一種——槊,也叫槊矛、矟矛,長度在2。5米—4。5米之間。

正史記載也有蛇矛這種兵器,而且就是丈八蛇矛,出現年代與張飛的時代不遠,就在魏晉時期。《晉書·劉曜載記》中,有一名猛將名叫陳安,他是西晉南陽王司馬模帳下都尉,後來擁兵十餘萬,自封雍、涼、秦、梁四州州牧和涼王,被前趙劉曜擒殺。陳安使用的兵器就是丈八蛇矛,史書中稱他在格鬥中,“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陳安死後,民間《隴上歌》歌詠這位壯士,“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戰始三交失蛇矛,棄我驏驄竄巖幽,為我外援而懸頭……”說是前趙將軍平先與陳安三次交手,才奪下陳安的蛇矛,陳安武器被奪後,丟棄戰馬藏匿山中,最後被俘斬首。

關於陳安使用的武器,還有其他版本的《隴上歌》作“丈八長槊左右盤”,陳安的蛇矛到底是矛形如蛇,還是槊矛的異寫,不得而知。不過唐宋以來詩詞中,“蛇矛”“丈八蛇矛”倒是很常見,名家筆下也比比皆是,他們可不是受《三國演義》影響。

唐代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有“丈八蛇矛出隴西”,皎然詩有“胸中豹略張陣雲,握內蛇矛揮白雪”,李紳詩有“龍節雙油重,蛇矛百練明”,溫庭筠詩有“蛇矛猶轉戰,魚服自囚拘”,杜牧詩有“犀甲吳兵鬥弓弩,蛇矛燕戟馳鋒鋩”,宋代宋祁詩有“列侍百重圍虎戟,酣歌丈八憶蛇矛”,徐積詩有“文章餘事能用兵,蛇矛丈八折羽旌”,周邦彥詩讚薛侯馬“蛇矛丈八常在手,駱馬蕃鞍雲錦袍”,元末明初張以寧詩有“丈八蛇矛石二弓”,淩云翰詩有“丈八蛇矛成武功”,明代宋濂詩有“欹石排蛇矛”、“蛇矛犀甲八紮弓”等,李夢陽詩有“毒弩蛇矛”、“蛇矛臥地刀劍蕪”等,清代錢大昕詩有“十決蛇矛逐賊忙,黃沙埋骨路茫茫”,俞樾詩有“既憐重如挽牛弩,更訝輕若盤蛇矛”,黃遵憲詩有“手執蛇矛長丈八”……這裡只是列舉一些有名的代表詩人,還有很多提及“矛”的詩,如果為了與龍劍、虎戟、犀甲、牛弩、角弓、獸盾等兵器對仗,矛必然是“蛇矛”,矛長必然是“丈八”。古詩中引用蛇矛的事例很多,有的是方便對仗,但不完全是為了對仗,或為了詩歌韻律需要,現實中必然有這樣的兵器,如帶龍紋或龍形的劍,帶虎紋或虎形的戟,牛角弓、犀皮甲等。這麼多詩人引用,說蛇矛僅僅是槊矛或矟矛的訛傳,或矛的俗稱,也是很難令人信服,是矛則稱矛,是槊則稱槊,稱為蛇矛,更多的因素大概還是以矛頭的形狀而言。

關於蛇矛的形狀,成都武侯祠《三國志大展》上的一件蛇形銅叉,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解讀。這柄蛇形銅叉雖然是西漢時期文物,但漢末三國時代,張飛如果用類似的兵器也不足為怪。

文物中的三國⑤ 張飛的武器究竟是不是丈八蛇矛?

雲南石寨山滇墓出土的西漢蛇頭形銅叉

文物中的三國⑤ 張飛的武器究竟是不是丈八蛇矛?

雲南李家山出土西漢滇國蛇形銅叉

西漢滇國蛇頭形銅叉,出土於雲南晉寧石寨山,高30釐米,圓形直銎,銎部浮雕為蛇頭,眼睛外突,蛇口大張,前伸的蛇信擴充套件為分叉的前鋒。圓形銎下端安裝上木柄,就是一件與矛類似的兵器。從另一柄西漢滇國出土的蛇頭形銅叉可見,兵器整體呈蛇頭形,叉體如蛇口吐出的蛇信,橢圓筒狀銎面飾有蛇鱗紋。這種蛇形銅叉矛類武器,前鋒分叉,它的殺傷力可能比一般的直矛還大,可以說是古代的“仿生兵器”,也可能是由農具或者生活用具演化而來,除了用作實戰的兵器,也可能作為儀仗的禮器使用。蛇是兇毒之物,人類對蛇心懷恐怖與崇拜,擬蛇形打造武器,似乎能增添幾分神力。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