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引言

世界古代文明的另一搖籃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地區約相當於現在的伊拉克共和國,希臘文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兩河流域北部為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最古的奴隸制國家發生在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

南部兩河流域奴隸制國家的出現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兩河流域北接亞美尼亞高原,南臨波斯灣,東與西伊朗山脈為界,西與敘利亞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

在地理上,它與埃及同為北非、西亞大幹旱地區的一部分,農業灌溉全靠境內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均發源於現今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高原,中游以下向東南平行流入波斯灣。幼發拉底河長約二千六百公里,底格里斯河長約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每年3月中旬,上游山嶽地區積雪溶化,因而定期氾濫。北部兩河彼此距離較遠,河床較高,河水氾濫只及沿岸狹小地區,所以農業灌溉仍須依靠雨水。南部是另一幅圖景。由於地勢低下,每當河水氾濫,幾乎淹沒整個平原。其中低地部分因洪水滯積成為沼澤地帶,高地部分因烈日蒸曬,很快又都成為旱地。

因此這裡的自然條件和埃及十分相似,農業灌溉必須依靠排澇蓄水。在遙遠的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農業居民已經開始修建溝渠、堤壩。這在生產水平還很低下的古代,絕非一家一戶所能為力,必須有比較廣泛的組織和聯合。對於南部兩河流域國家的形成,這種聯合的需要起了促進的作用。兩河流域北部山嶽重疊,多礦產、石材和木材。南部為沖積平原,天然資源主要為粘土、蘆葦、椰棗和魚類。粘土和蘆葦可作建築和手工業的原料,椰棗和魚類則可供食用。南北兩部各有所需,很早就有了商業來往。

早在公元前四千紀,蘇美爾人已經是兩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蘇美爾人的來歷至今不明。根據考古資料,他們的外貌特點是圓顱直鼻,不留鬚髮。公元前三千紀初,遊牧的塞姆部落從西部敘利亞草原移居巴比倫尼亞,稱為阿卡德人。起初,他們定居在巴比倫尼亞北部,到公元前三千紀末已和蘇美爾人混居。阿卡德人的外貌和蘇美爾人不同,特點是長臉鉤鼻,多鬚髮,和現今的阿拉伯人相似。在巴比倫尼亞四周,還居住著許多其他部落:北部的蘇巴里人和胡裡特人,東部的庫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貝人,東南的依藍人,他們的來源和蘇美爾人一樣模糊不清。此外還有常由沙漠草原來的塞姆人,如阿摩列伊人、阿拉美亞人、迦南人、希伯來人等等。在古代,巴比倫尼亞經常受到這些四周部落的騷擾和入侵。巴比倫尼亞的歷史是包含著多種民族互相影響和互相承襲的歷史。

遠古時代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從19世紀中葉起,兩河流域不斷進行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考古學上的成就使兩河流域南部的遠古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第四千紀,大體可分為三個文化時期,即蘇美爾的埃爾一歐貝德、烏魯克和阿卡德的捷姆迭特-那色三個文化時期

這三個文化依次更替,佔了公元前第四千紀的整整一

千年。

埃爾-歐貝德時期(約公元前4000-3500年),蘇美爾人的生產水平還很低。他們剛知道原始的農業,使用手斧形的石鋤和鑲有燧石齒的鐮刀。畜牧業中畜養綿羊和豬。陶器都為手製,顏色是單調的黑色或棕色,飾以樸素的幾何圖形。紡錘輪的出現,說明已有紡織。漁獵在經濟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勞動工具絕大部分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但已開始出現銅器,如斧頭、魚叉和小刀。墓葬中發現容器,這是當時已有信仰來世的模糊跡象。許多婦女雕像說明可能還有母權制的殘餘。

烏魯克時期(約公元前3400-3100年)在經濟和文化上比前一時期都有進展。這個時期的蘇美爾人開始知道種植大麥,馴服牛和驢。石器仍很流行,但銅器越來越多。陶器絕大部分已用陶輪製作,並經過很好的焙燒。出現了一些巨大的塔廟建築物。烏魯克後期(約公元前3200年)還產生了最古的圖畫文字,是後來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前身。

到了捷姆迭特-那色時期(約公元前3100-2900年),生產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出現了比較完善的灌溉網。農業由鋤耕轉向犁耕,使用木犁。農作物有大麥、雙粒小麥、芝麻和豆科作物。釀酒業和榨油業的發展,說明農產品已有一定的敷餘。果木和蔬菜品種的增多表明園藝業的進步。牲畜的種類也有增加,銘文中提到了山驢。

冶金業達到了較高水平,出現了熔爐和專門的冶金匠,銅和天然合金已取得明顯優勢。其他手工製品如陶器、石制器皿、鎧甲、駕具、羊毛和亞麻製品等也都以精美多樣著稱。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商業、特別是對外貿易也有了發展。船舶、車、沼澤地帶用的小橇等運輸工具的發展以及驢之用於馱載,都是很好的說明。貿易的主要方式是物物交換。從巨大宮殿和住宅的遺址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已經發生劇烈的財產和社會分化。

奴隸制關係的發生和國家的出現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捷姆迭特一那色文化時期的一些文獻先後提到了女奴(吉姆)和男奴(烏魯),其來源或為向四鄰異族部落進行戰爭時獲得的俘虜,或透過購買。起初奴隸的數目很有限,而且多為女奴;應用的範圍也限於為滿足主人家內經濟的需要。奴隸是主人的財產,象牲畜一樣以“頭”計算。奴隸在自由人面前不能抬眼;有的用為獻祭時的犧牲。他們的子女世代為奴。

內部的社會分化和奴隸制關係的出現,改變了兩河流域南部的整個社會面貌。

社會分裂為奴隸和奴隸主、窮人和富人,同一氏族內部的協作,變成了“氏族成員之間的對抗”

奴隸主不但剝削奴隸而且還剝削貧窮的同氏族部落成員。對財富的貪慾導致向外的擴張。原先的氏族部落機構越來越不能滿足奴隸主階級的這些要求。

它必須從代表本氏族部落全體成員共同意志的原始民主機構,變為一小撮人統治和奴役大多數人的強制機構;從管理氏族部落內部事務的組織,轉變成掠奪和壓迫鄰近部落的組織。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也迫切要求各地區的聯合。

公元前3000-2500年,蘇美爾地區開始了最初國家的形成過程。這時出現了許多城市國家,重要的有埃利都、烏爾、烏魯克、拉爾薩、拉伽什、烏瑪、蘇路帕克、尼普爾、西巴爾和啟什。稍後,在阿卡德地區出現了阿卡德和埃什努那等。早期城市國家是由幾個地區圍繞一箇中心城市聯合而成的。拉伽什就聯合周圍的吉爾蘇、烏魯庫伽、西拉冷等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城邦。每個地區各有長老、神廟、書吏和訴訟機構。土地名義上歸國家所有,實際上仍為各個村社所佔有和使用。

各地區的長老組成國家的長老議事會,從會議成員中選出國家的首腦拍達西(或稱“恩西”)。拍達西平時統治國家,管理生產、祭祀和寺廟建築,戰時指揮軍隊;其權力和行動受長老議事會的限制和監督。司法由長老議事會遴選的審判官掌管。國家在各村社中派有稅吏,稱為瑪什基姆;各村社必須向國家納稅,數目由議事會規定。人民必須服徭役,修建寺廟、宮殿和水利工程。

顯然,兩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城市國家已具備國家的主要特徵,但還帶有一些軍事民主制的殘餘。

蘇美爾的城市國家及其爭霸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早期蘇美爾城市國家的經濟以灌溉農業為主,興修和管理水利工程是國家的重要職能之一。畜牧業在蘇美爾很重要。手工業有一定發展,出現了金屬模壓和制板的方法。在烏爾第一王朝(約公元前27至26世紀)陵墓內發現的大量銅器和金銀珠寶飾品,說明這個時期的冶金術和金銀珠寶工藝水平很高。商業仍很原始,主要為對外交換。商人稱“達木卡爾”,他們用糧食、羊毛、布匹、椰棗和魚類同周圍地區換取金屬、石材和木材。金屬交換媒介剛剛出現,先為銅塊,後來用銀。

關於早期城市國家的社會關係,知道比較清楚的是拉伽什。在拉伽什,寺廟在經濟上佔很突出地位。拉伽什的寺廟總數約二十,經營其所佔有的土地,土地上的勞動人口約有四分之一為奴隸。每個寺廟都有總管、監工、書吏、達木卡爾、各種匠人和倉庫,對國家不負任何義務。寺廟土地除部分採取出租收稅的剝削方式外,其餘都由奴隸和“蘇不路伽爾”耕種。收穫物全歸神廟,奴隸每月僅得定量口糧。

蘇不路伽爾除得臨時的實物供給外,還得一定的服役份地,戰時則成為國家的戰士。國家的其餘土地屬於農村公社,由各個家族佔有和使用,出讓土地須經村社的同意。近代考古發現不少有關這個時期土地買賣的檔案。從這些檔案可以看出,村社內部已經有了土地兼併的現象,個別氏族貴族透過買賣掌握大批土地,常為一百至三百公頃。賣主的親族從地價中取得一定“贈禮”,他們稱為“地價共享者”。有時,賣主就是大家族和村社本身。

為了奪取奴隸、土地和對河流、灌溉網的控制權,各城市國家展開了長期不斷的混戰。

公元前三千紀上半期,蘇路帕克、烏魯克、烏爾和啟什先後稱霸。公元前三千紀中,拉伽什興起。拍達西安那吐姆在位時期,約當公元前2470年,拉伽什擺脫了啟什的統治,並征服烏爾。安那吐姆的擴張引起北鄰國家烏瑪的不安。烏瑪的拍達西烏什聯合啟什和阿克沙克進犯拉伽什。戰爭以烏瑪的失敗告終,安那吐姆在一塊大石碑上記下了自己的這次勝利。後來,拉伽什還征服烏魯克、拉爾薩和埃利都。安那吐姆死後,烏瑪再度來犯,仍歸失敗。安那吐姆的侄子恩鐵美那還擊退了依藍人的侵襲。恩鐵美那之後,拉伽什逐漸衰落,成為啟什的屬國。

烏魯卡吉那的改革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頻繁的戰爭,宮殿、寺廟和灌溉工程的修建,加重了拉伽什人民的負擔。全國各地佈滿了拍達西的監督和稅吏。靠著戰爭、軍隊和剝削人民而壯大起來的拍達西,和某些寺廟祭司逐漸發生了衝突。拍達西和擁護他的顯貴侵犯拉伽什郊外寺廟和下層祭司的利益,迫使這些寺廟向國家納稅,支配它們的牲畜和糧食。過去屬於主神寧吉爾蘇及其妻兒名下的財產,這時都歸拍達西和他的一家。對船伕、漁人、牧人等也橫加壓迫,控制他們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向他們徵收貢品。

這樣,在拉伽什內部,人民和奴隸主貴族之間以及某些寺廟祭司和拍達西之間的矛盾都日趨尖銳。對盧伽爾安達不滿的人民、下層祭司以及郊外寺廟的祭司等起來推翻他的統治,擁立烏魯卡吉那為新拍達西。

烏魯卡吉那約當公元前2370年在拉伽什實行一系列改革,恢復廟產,廢除寺廟的納稅義務。又罷除監督和稅吏,減輕宗教費用,改善蘇不路伽爾的地位和待遇,公佈法律,禁止欺騙、偷盜、搶劫和債務奴役以及保護孤兒寡婦等等。

奴隸的處境則沒有改善。

烏魯卡吉那還開鑿兩條河渠,一條流入寧娜城,一條流入吉爾蘇。烏魯卡吉那的改革措施對拉伽什的發展起了有利的影響,據說當時自由民男子人數增加了十倍,達三萬六千人。但顯貴對改革不滿,時刻企圖推翻他;鄰近各邦的統治階級對這個改革也非常敵視。烏魯卡吉那在位第七年,內部不穩定的拉伽什終為北部烏瑪和烏魯克的聯軍所滅。

蘇美爾的統一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烏瑪的盧伽爾一紮吉西(約公元前2373-2349年)不但滅了拉伽什,而且還征服烏魯克、烏爾、拉爾薩和阿達布,並定都烏魯克城,自稱

“烏魯克和烏爾之王”

。盧伽爾-扎吉西自豪地說:他

“使烏魯克在喜悅裡發光,使烏爾的頭象牡牛的頭那樣抬到天上”

;又說:他

“獎給巴巴爾所愛的城拉爾薩以喜悅之水,使神所愛的城烏瑪

非常強大”

正當南部蘇美爾統一成一個國家時,北部阿卡德的塞姆人也在進行聯合,其中阿卡德城越來越成為蘇美爾的嚴重威

脅。

阿卡德的興起:薩爾貢一世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阿卡德城位於兩河流域南部的北端。兩河在此最相接近,地勢優越,成為商道的集中點。

約至公元前2369年,阿卡德征服周圍的其他城市,建立統一的阿卡德國家。阿卡德國家的奠立者為薩爾貢一世(約公元前2369-2314年)。關於薩爾貢有許多傳說。據說他是一個棄兒,當過啟什王烏爾扎巴巴的園丁。

“薩爾貢”一字阿卡德語為“沙魯金”,意為“真正的王”。

很可能,他是在一次武裝起事中由社會下層登上王座的。

薩爾貢一世統一阿卡德後,就進犯蘇美爾。他擊潰盧伽爾一紮吉西和其他五十個拍達西的聯軍,蹂躪蘇美爾的許多城市,勢力達到了波斯灣,完成了巴比倫尼亞南北的統一。薩爾貢對南部兩河流域的統一,客觀上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要求,有利於灌溉網的擴大和南北物資的交流。薩爾貢勝利的直接原因是他的兵力強大,又得到蘇美爾貴族的支援。南北統一後,薩爾貢一世對外北侵蘇巴爾圖,東南勝依藍,西入小亞細、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自稱“天下四方之王”。對內興修河渠,統一度量衡,建立數達五千四百人的常備軍,設定新官吏,以加強統治。薩爾貢統治末期,阿卡德人民發動多次起義。直到裡姆什即位(約公元前2313-2305年)時,各地的起義才被鎮壓。

納拉姆辛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290-2254年),阿卡德王國的勢力再度擴張,北達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山脈,東至扎格羅斯山,西抵敘利亞、阿拉伯和馬乾國。納拉姆辛不但以

“天下四方之王”

為常號,而且還自稱

“神聖的納拉姆辛,阿卡德的強大的神”,

王權開始神化。納拉姆辛死後,阿卡德王國就迅速走向衰落。

社會經濟關係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阿卡德統一時期,由於灌溉網的擴大,農業生產水平有了提高。手工業也有發展,行業增多,最常見的就有十數種。南北的統一,交通的發展和度量衡的劃一使商業交換日趨頻繁,對外貿易遠達印度河

流域。

以前城市國家的拍達西經濟現在都喪失了獨立地位,由統一國家直接控制。薩爾貢一世和他的繼承者經常撤換抗命的拍達西,改組各地的拍達西經濟。農村公社進一步分化。從瑪尼什吐蘇(約公元前2305-2291年)方尖碑上的銘文可以知道,國王向村社購買土地時,出賣的一方並不是全村社,而是顯貴家族的家長。家族的其他人員獲得一定的報酬,他們是所謂地價共享者。作為賣主的家長則被稱為

“土地之主”

。瑪尼什吐蘇的銘文還表明,,阿卡德國王對村社土地的權力有限,他還不能無償地剝奪村社的土地,還須透過購買。隨著村社內部公共土地的減少,失地的村社農民數目相應增多。他們或充當常備兵,或變為僱工。僱工受契約限制,無權出走,否則即視同逃亡奴隸追究。阿卡德歷代國王都大興土木,人民的勞役負擔因之加重。在王家經濟中勞動的

“古魯什”

開始逐漸失去份地,改領實物供給,處境逐漸和奴隸接近。戰俘奴隸因戰爭頻繁而有較大的增加,國王裡姆什一次就俘虜了五千八百多人。奴隸勞動應用的範圍也有所擴大,尤以王室的手工作坊應用較廣。

阿卡德王國的衰亡:庫提人的統治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在納拉姆辛統治時期,阿卡德王國內部已不很穩定。烏魯克、烏瑪、尼普爾、啟什等城都曾有過反納拉姆辛統治的活動。納拉姆辛死後,王位三年內更迭了四次,蘇美爾各城繼續有新的騷動。

約公元前2190年,東部扎格羅斯山區的庫提人侵入兩河流域,取代阿卡德王朝的統治,直至公元前2065年左右。

在蘇美爾,庫提人的統治比較薄弱。拉伽什的拍達西古地亞(約公元前21世紀初)用大量貢賦賄取獨立地位。古地亞對內採取一些改革的措施。歌頌功德的銘文吹噓他保護孤兒寡婦,限制債務奴役,改善奴隸處境。拉伽什自由民男子人數增至二十一萬六千人,社會秩序有一定的穩定,經濟和文化一度呈現繁榮的局面。

烏爾第三王朝的建立和國家制度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庫提人的統治遭到蘇美爾-阿卡德人民的不斷反抗。最後,烏魯克王烏圖赫伽爾趕走了庫提人,恢復蘇美爾-阿卡德的獨立。不久,烏爾興起,重新統一巴比倫尼亞,建立“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060-1955年)。

烏爾第三王朝的創立者為烏爾納姆(約公元前21世紀後半期)。其子淑爾吉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末-20世紀初),烏爾成為西亞一大強國,其勢力西至敘利亞,北達亞述城,西北到小亞細亞,東南抵依

藍。

烏爾第三王朝的國王權力很大。國王任命官吏,統率軍隊,控制法庭,儼然成為集軍、政和司法權力於一身的專制君主。國王稱為“神”,官吏視同“國王的奴隸”。國家的統治採取中央集權的形式。國王派遣欽差監督各地的活動,在被征服地區設總督。蘇美,爾-阿卡德在這時出現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即烏爾納姆法典,它的片斷到今天還儲存著。

社會經濟關係

兩河流域作為文明發源地,孕育了多少文明?奴隸制國家從這興起

烏爾第三王朝時期,蘇美爾-阿卡德的經濟繼續有所發展。

青銅廣泛流行,水利網擴大。烏爾納姆在位初年,在烏爾、尼普爾、埃利都、拉伽什等地修建了許多河渠,出現帶播種器的犁和便於高地灌溉的揚水器。挽犁開始用牛。椰棗、葡萄的種植較前普及。牲畜除放牧外,還實行圈養。手工業中出現許多有上百奴工和嚴格監督制度的作坊。商業繁盛。商品種類很多,其中糧、油、羊毛、鹽、銅等重要商品的價格都由國家規定。交換媒介用

銀。

烏爾第三王朝的王室佔有全國五分之三以上的土地,並在這些土地上建立規模很大的農莊、牧場、種植園和手工作坊。王室經濟剝削的主要物件為人數較多的女奴隸,此外是古魯什。古魯什的地位此時已和奴隸無別。奴隸和古魯什整年勞動,所得供給不足餬口,死亡率很高。除奴隸和古魯什外,農忙時,王室經濟還僱用大量傭工。傭工都為男子,每日僅得約比奴隸和古魯什多一、二倍的口糧。

這個時期的私有經濟有較大發展,一般牧人、手工匠、商人、士兵、小祭司、神廟的樂師都有奴隸。這類奴隸的地位比王室奴隸和古魯什較好,有自己的家庭和產業,並能贖身和出席法庭作證。除奴隸外,私人經濟中也常使用僱工。和私有經濟發展相聯絡的現象是大批村社農民的破產。他們或變為僱工,或淪為債奴。僱傭關係和債務奴隸制因而比前又有發展。

結語

烏爾第三王朝的國家內部社會矛盾很尖銳。奴隸逃亡的現象十分普遍。農民的破產和債務奴隸的流行還大大削弱了國家的兵源。約公元前1955年,烏爾終為依藍人和阿摩列伊人所滅。末王伊比新被擄往依藍,烏爾城夷為廢墟。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南部兩河流域又陷於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