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公元前515年,四月,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吳國公子光置辦酒席宴請吳王僚。吳王僚也不推脫,派出大隊全副武裝的侍衛緊緊跟隨,侍立在左右,他本人更是身穿三層甲冑赴宴。

吃個飯陣勢如此之大,身為國君的吳王僚在怕什麼呢?這要從公子光的出身說起。

01

王位傳承的騷操作

公子光的父親本是吳國國君,叫諸樊。按理說公子光在諸樊死後應該繼位為吳王才對,但也不知道這諸樊是一個什麼腦回路,不想父傳子,而是想來個兄終弟及。

要知道諸樊可是還有三個弟弟,按排行大小分別叫餘祭、餘眛和季子札。諸樊認為最小的弟弟季子札很賢明,想把王位傳給他。於是諸樊來了一手騷操作,他不立太子,而是讓王位按照兄弟次序依次傳遞下去,最後正好把國君之位傳給季子札,就著實很有想法。

本來開局也很完美,兄弟幾個還都按套路走,諸樊死後傳位給餘祭,餘祭去後又傳給了餘眛。結果到季子札這出亂子了,也不知道他是太賢明瞭還是擔不起重任,死活就是不肯繼位成為吳國的新國君。國不可一日無君,吳國人就擁立了餘眛的兒子僚為君主。

這下公子光可就不幹了,畢竟如果一直兄弟相傳也就算了,現在你吳王僚又算什麼回事?王位繼承出現了混亂,吳王僚又恰好是個昏庸殘暴之輩,這助長了公子光奪回王位的野心,也因此就有了這樣一場目的不純的酒宴。

酒過中旬,公子光招來殺手專諸偽裝的僕人,給吳王僚獻上了一條肥美的烤魚。當專諸走到吳王僚面前時,突然從魚腹中抽出了之前藏好的一柄短劍,直刺吳王僚的胸膛。這柄魚腸劍可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的得意作品,鋒利程度可以想見,吳王僚當場斃命。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專諸刺王僚

這就是歷史上知名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公子光如願以償當上了吳王,稱吳王闔閭。

02

“鐳射”的寶劍

闔閭,姓姬,名光,他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文治上重用伍子胥,修築大小闔閭城,軍事上拜孫武為將,整兵備武。最終西破強楚,北擊齊國,使吳國由偏居東南的小國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闔閭,姓姬,名光

闔閭身為霸者,自然要有襯得出身份的好劍,於是他便命人為自己鑄造了多把寶劍。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青銅鑄造的高峰期,尤其是吳越兩國鑄造的寶劍最負盛名。吳、越兩個諸侯國地處江南地區,這裡河網縱橫,在戰爭中主要依靠士兵的近身作戰。而劍正是步兵與敵人進行近距離格鬥時所適用的,它既鋒利又輕便。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幾把寶劍,包括

干將、莫邪、純鈞、巨闕

等都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

而闔閭的寶劍得名於他的名字,被後世稱為

吳王光劍

。當然,此光劍可不是星球大戰裡的那種鐳射劍,雖然闔閭叫姬光,就,很湊巧……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在上海的博物館裡就陳列著一把吳王光劍,這把寶劍長77.3釐米,重1千克。

雖然埋藏於地下2000多年,劍身鏽跡斑斑的,但劍刃部位卻有相當部分沒被鏽蝕,依然十分鋒利。而且仍能看出劍身上面有兩行八字的,措金鳥篆銘文。銘文從右到左依次寫著,

“攻吳王光,自作用劍”

。大意是說,吳國國君光的自用劍。

在這把吳王光劍上,有一處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劍刃的兩側並不是平直向前延伸的,而是在劍首的雙刃處有明顯的收腰弧線,兩條弧線最後聚成尖峰。仔細看,劍的外輪廓線呈狹長得葫蘆形,這是吳國鑄劍最特別的一個設計。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當時劍以直刺為主,劍刃兩側呈弧線彎曲狀有利於扎刺,方便在刺入身體後擴大創傷面,更便於迅速拔出寶劍再戰。而這把吳王光劍在鑄造制模時,比普通兩刃平直的劍鑄造難度更大,可見吳國鑄劍技術的精湛。

03

五把吳王光劍

這把吳王光劍於20世紀90年代輾轉流入香港,後由上海博物館購回。然而,傳世的吳王光劍,卻並非僅此一把。迄今為止能夠確認的吳王光劍共有五把,除了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這把以外,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兩把,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一把,還有一把收藏在臺灣,它們也各具特色。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這五把劍外形相仿,劍身均鑄有銘文。其中,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吳王光劍是傳世吳王光劍中最長的。

而臺灣收藏的吳王光劍位居第二,長度是63釐米。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此劍儲存得極為完好,通體鎏金,幾乎沒有鏽蝕,仍然鋒利無比。尤其難得的是,不僅劍格鑄有鳥篆銘文,在圓盤形的劍首部還有一圈十二字錯金銘文。經辨識,銘文為

“攻吳王光,自作用劍,以戰戉人”

。大意是,吳王光的自用劍,用來與越國作戰。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收藏於安徽博物院的吳王光劍長54釐米,

劍莖為橢圓柱形,莖上有兩道箍稜,劍首已損毀。用於護手的劍格上有鑲嵌綠松石得紋痕,但綠松石已脫落。劍脊兩旁近格處有錯金銘文,銘文的內容為

“攻吳王光自作用劍,恆餘以至克戰多功”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這把劍於1974年在安徽省廬江縣出土,就在這把劍出土四年後的1978年,安徽省南陵縣又出土了一把吳王光劍。出土時,寶劍已斷為6截,後經考古人員拼接成完整的姿態。

這把劍長50釐米,

劍脊兩旁近格處有錯金銘文,

“自作用劍,以戰戉人”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此外,中國山西省原平縣還出土了一把吳王光劍,

這把劍長50.7釐米,

劍身滿飾火焰狀暗紋,光亮而銳利。劍上的銘文為,

“攻吳王光,自作用劍”

。這把劍現藏於中國山西博物院。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04

必勝的光環

這五把吳王光劍上的銘文,除了明確寫明是吳王光的自用劍以外,還多次出現“

以戰戉人”

的銘文,戉人實際上指的是越人。

吳越相爭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瞭解,特別是勾踐臥薪嚐膽的典故更是耳熟能詳。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出兵攻打越國,他鑄劍起誓,以表攻打越國必勝的決心。但可能給自己加的必勝光環反噬了,結果吳王闔閭在與越王勾踐的戰鬥中受傷致死。闔閭罵罵咧咧的退出了群聊,將討伐越國的重任交給了兒子夫差,而後也就產生了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越王勾踐劍

巧合的是,歷經了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這幾把王者之劍相繼被考古人員發現,這真的是一個奇蹟。

05

獨特的佩劍文化

傳世的吳王光劍,不僅做工考究,還鑲嵌寶石帶有錯金銘文,盡顯王者之氣,這不僅反映了闔閭對寶劍的喜愛,也體現出中國古代獨特的佩劍文化。

據文獻記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著較為完備的佩劍制度。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劍者的等級、身份和權利,同時,豪華的裝飾還可以炫耀財富。當時的人們按照劍的長度和重量,將劍分為上制、中制和下制三等。

最上等的劍,劍身的長度是莖的五倍,重量是九鋝。(鋝是中國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鋝相當於300克。)

2000年前的王者之劍,吳王光劍的背後,是先秦的佩劍文化

中等的劍,劍身的長度是莖的四倍,重量是七鋝。

而下等的劍,劍身的長度是莖的三倍,重量是五鋝。

由此可見,當時劍的長短、重量與擁有者的地位和等級是相對應的。這就是所謂的“名位不同,禮亦異數”的意思。吳王光劍無論是長度還是重量,都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之劍。它既是吳王闔閭權力與地位的象徵,也反映出這位君王尚武的思想。

自漢以後,鋼鐵製品逐步取代青銅武器,成為冷兵器的主流,然而吳王光劍卻依然能穿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先秦時代登峰造極的青銅鑄劍技藝,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敬佩……